摘要:“阶级”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原本指官阶品级,但在20世纪初的思潮激荡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含义。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发表《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以俄国阶级状况为例。
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传统社会在外来思潮冲击下开始裂变,革命的火种在知识分子的论战与翻译作品中悄然萌发。
“阶级”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原本指官阶品级,但在20世纪初的思潮激荡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含义。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发表《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以俄国阶级状况为例。
指出“俄国之经济制度,尚未脱封建时代之状态,其挟经济上势力者,大抵为贵族、僧侣、地主,而是三者固皆有政治上势力之阶级也。”这标志着“阶级”开始成为政治分析的用语。
随后,李大钊在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后来属于一阶级的,知道他们对于别的阶级,到底是立于不相容的地位,阶级竞争是他们不能避的运命,就是有了阶级的自觉,阶级间就起了竞争。”“阶级的自觉”这一表述,预示着一场社会大变革即将到来。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之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道路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1920年前后,毛泽东曾坦言自己接受了“阶级斗争”史观。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理解还处于萌芽阶段。
早期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理解确实比较肤浅,互助论对早期阶级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理论上的不成熟,却为后来的革命实践留下了探索空间。
在传播过程中,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均平观念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的简单法则。
这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却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为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1925年,毛泽东写出了他的第一篇阶级分析文章,尝试运用阶级概念分析中国社会。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他开宗明义地提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没有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中国社会阶层划分出。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几种阶级成分。
毛泽东的分析依据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这种方法论既考虑了经济因素,也兼顾了政治态度。
使得阶级分析更加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他的阶级分析方法为中国革命的性质、力量和对象提供了理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党内政治与思想格局的变化,“阶级”概念被赋予了“意识”的特征。1928年,创造社的刊物《文化批判》对“阶级意识”下了定义:
“同属于一个阶级的人们,虽然也有贫富的等差,但其收入的源泉与获得生活资料的式样却是一样的。因这种经济的物质条件,阶级的构成员明白在同一的阶级内。
他们底利害关系是一致,而且要与在经济的关系上完全相反的阶级抵抗,更非巩固地团结不可。这种对于共同利害的自觉,对于他阶级的反目的自觉,称为阶级意识。”
李达也曾论述:“无产阶级感于生活之压迫,发生阶级的自觉,因而产生阶级的意识。”这些论述意味着“阶级”这个概念,已从原初的经济或政治含义,演化为文化意识上的含义。
“阶级意识”的分析在“阶级”概念的意义生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使得后来“阶级”概念可能用于对思想问题的分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法西斯主义势力不断膨胀,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日益加深而更加复杂。
中国共产党在各种矛盾错综交织的时局下,通过分析和处理社会各个阶级或阶层关系,逐步形成一套以“阶级”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理论。
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
“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
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试图在阶级斗争与发展经济之间找到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观念从理论分析工具转变为社会实践指南。建国初期,我国国旗的五星图案,代表了当时阶级阶层结构的基本格局。
即围绕中国共产党这颗大星的人民大团结,由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四颗小星组成。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八大报告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并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一判断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果断地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了大规模的阶级阶层关系调整。
经过阶级阶层关系的调整,形成“两阶级一阶层”的阶级阶层格局,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相对简单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深刻变迁。工人队伍空前壮大,农民工总量达到2.82亿人,成为工人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农民数量大规模减少,且日趋分化和高龄化。
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中产阶层的主力;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快速发展。
这些变化勾勒出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轨迹,阶级斗争的观念逐渐让位于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的理念。
从朱执信首次使用“阶级”概念分析中国社会,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阶级斗争在中国走过了一条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的道路。
来源:不爱吃苹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