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杨振宁|语闻·怀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8 16:57 1

摘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惊悉噩耗,令人痛心,从此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巨匠、物理大师。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惊悉噩耗,令人痛心,从此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巨匠、物理大师。

缅怀大师,让我又回想起儿子戴坤偶遇杨振宁教授的情景。那是2017年5月,戴坤的博士论文已经完成,进入专家外审阶段。戴坤从学校网站上发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可互派博士生交流访问,于是他想利用这段时间,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增加访学交流经历。正好那边有他认识的国际知名亚洲文化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冯应谦院长(现为社会科学院院长),申请提交后很快就被批准了。

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后,戴坤顺利办理了相关手续,入住学校国际生公寓。香港中文大学,简称“港中大”,是一所享誉国际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在人文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金融、医学、法律、传媒、地理等领域堪称学术重镇,也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及香农奖得主任教的大学。该校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与西方”为使命,以灵活学分制、书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为特点,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是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学师资力量雄厚,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屡获殊荣。诺奖得主杨振宁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9年,杨振宁教授宣布将他全部奖章(包括诺贝尔奖章)、论文、手稿及书札,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到香港中文大学后,美丽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科研环境,藏品丰富的文物馆、图书馆,尤其是位于山顶新亚书院的钱穆图书馆,都给戴坤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更为重要的一次“偶遇”,令他终生难忘。

那是周末的一天,离开幽静的校园,戴坤乘港铁来到了沙田,准备体会一下香港的商业氛围。港铁沙田站,紧连一座万余平方米的商业大厦,五楼有一家苹果手机专卖店,出于对苹果手机的喜爱,这家店就成了戴坤考察的重点。当他走进店里,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啊!这不是杨振宁教授吗?此时,杨教授正坐在一张简易凳子上休息。熙熙攘攘的人群,只顾挑选自己心仪的苹果产品,竟然没有一个人注意这位大名鼎鼎、享誉世界的诺奖得主。戴坤意识到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便不由自主地靠向前去,省去了客套,直奔主题,先是送上暖心的问候,接着作了自我介绍,最后提出了合影留念的请求。杨教授看着这位真诚的年轻后生,爽快地答应了,并提示戴坤,要小点声音,避免引起大家注意。说时迟,那时快,戴坤迅速将手机调到自拍模式,拍下了那张和杨振宁教授“偶遇”的合影。

翁帆陪同妈妈挑选了心仪的苹果手表,在收银台结完账后,缓缓搀扶起杨振宁教授,慢慢汇入了熙攘的人流。留给戴坤的,是翁帆搀扶陪伴杨振宁教授的温馨背影。

2022年1月,戴坤完成了两年半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如愿以偿入职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我有幸“陪教”,在香港中文大学住留了近一年的时间。

我与杨振宁教授亦“偶遇”了一次,不过“偶遇”的不是先生本人,而是香港中文大学为他在校园里树立的铸铜雕像。

杨振宁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教授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杨振宁教授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为众多的海内外科学工作者树立了楷模。大师已去,精神永存,在今后的学术研究道路上,如果戴坤能以杨振宁教授为榜样,取得一些科研成就和实现自我突破的话,那么与杨振宁教授的那次偶遇将会变得更有意义。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杨振宁教授!愿杨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热点情报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