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事纠纷” 还没等来法院定论,荣梓杉先把自己的 “三大平台基本盘” 全玩崩了 —— 影视、品牌、行业协会三大关键阵地接连失守,可从头到尾,男方工作室却像 “失声” 了一样,任凭 20 岁小生攥在手里的好牌,被舆情和被动一点点碾成碎片。
“民事纠纷” 还没等来法院定论,荣梓杉先把自己的 “三大平台基本盘” 全玩崩了 —— 影视、品牌、行业协会三大关键阵地接连失守,可从头到尾,男方工作室却像 “失声” 了一样,任凭 20 岁小生攥在手里的好牌,被舆情和被动一点点碾成碎片。
最先失守的是影视平台。腾讯视频 S + 级武侠剧《少年白马醉春风》,本该是他 “从童星转型流量男主” 的关键一步,之前宣传里明晃晃标着 “荣梓杉平番男主”,结果舆情一发酵,剧组直接改口 “因艺人个人原因调整阵容”。内部消息更扎心:换角程序早启动了,备选演员试妆照拍了两轮,他的戏份正拆给配角补拍 —— 这么大的资源流失,荣梓杉工作室没发一句解释,连 “配合剧组调整” 的场面话都没说,只让粉丝在超话里瞎猜。
接着是品牌合作平台集体 “跑路”。OLAY、饮品、耳机三家品牌光速解约,线下海报撤得干干净净,线上店铺里他的物料全换成 “新品通用图”;安踏没官宣分手,却悄悄下架了所有 “荣梓杉同款”,直播间里他的头像被一只卡通鞋替代。要知道,这些品牌当初签他,看中的是 “中戏科班 + 童星国民度” 的潜力,可舆情升温的 72 小时里,工作室没跟任何一家品牌沟通公关,也没给粉丝一句 “会维护权益” 的承诺,就看着合作关系断得干干净净。
最后连行业平台都把他 “除名”。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委的 “重点推荐青年演员” 名单里,他的名字被整行删掉,连个修改痕迹都没留;中戏表演系更直接,暂停他所有对外交流演出,连期末汇报舞台都不让上,理由是 “避免舆情影响教学秩序”。这可是业内和院校给的 “潜力认证”,本该是他的 “背书护城河”,结果工作室依旧沉默 —— 没去跟协会沟通 “待观察”,也没向学校解释 “配合调查”,就这么让他从 “重点培养” 滑成了 “舆情风险者”。
更让人费解的是,面对女方李禹熹 1 月 4 日补缴的三组 “证据”(心理就诊记录、员工录音、消费记录),男方工作室还是没动静。
哪怕法律圈都指出 “这些证据定不了家暴”,工作室也没借势澄清 “侵权≠家暴”,只在事发初期发过一句 “等待法律结果”,之后全程隐身 —— 粉丝追问 “是否反诉”,没回应;网友质疑 “换角真相”,没回应;品牌解约后问 “是否赔偿”,还是没回应。
谁能想到,荣梓杉原本手里是 “王炸牌”:童星出身有《隐秘的角落》打底,中戏科班身份受院校力捧,刚拿到腾讯 S + 男主就差 “爆剧出圈”,品牌资源也都是国民级 —— 这明明是 20 岁小生里少有的 “影视 + 口碑 + 商业” 三栖潜力股,结果就因为工作室的 “沉默应对”,把牌打得稀烂。
影视平台丢了男主,等于少了 “转型代表作”;品牌平台跑了,断了 “商业价值基本盘”;行业平台除名,没了 “业内背书”—— 三大平台一垮,他直接从 “潜力顶流候选人” 跌回 “风险艺人”。
多家影视公司内部名单里,他被标成 “B - 级风险艺人”,要合作得加 30%“舆情溢价”;平台采购表上,他的名字是黄色 “待观察”,寒假档、春季招商全没他的份。
娱乐圈本就是 “趁势而上” 的战场,20 岁的黄金窗口期就那么几年。荣梓杉的问题从来不是 “民事纠纷有多严重”,而是工作室的 “默不作声” 让他错过了最佳公关时机 —— 早一点回应换角,能稳住部分粉丝;早一点澄清证据,能减少品牌顾虑;早一点沟通行业协会,能保住 “重点推荐” 的身份。可现在,三大平台全沦陷,再想翻盘,只能靠 “低调进组熬作品”,可错过 S + 剧的机会,下一个 “爆角” 不知道要等多久。
一手好牌打稀烂,说的就是荣梓杉这样的情况:有潜力、有资源,却栽在 “被动应对” 上。工作室的沉默不是 “沉稳”,是 “放任”—— 放任舆情发酵,放任资源流失,放任粉丝恐慌。等法院调解结果出来时,他可能已经错失了 20 岁最该抓住的机会,而内娱从来不会等一个 “沉默的艺人”。
来源:一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