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中,我见过很多习惯对别人好的人,最后却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就拿我认识的一位女士来说吧。在办公室里,同事找她帮忙做报表,她总是一口答应,自己的工作只能加班完成。家庭聚会时,她忙前忙后准备饭菜、照顾家人,累得腰酸背痛,可家人却很少关心她的辛苦。做志愿服务时,
在生活中,我见过很多习惯对别人好的人,最后却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就拿我认识的一位女士来说吧。在办公室里,同事找她帮忙做报表,她总是一口答应,自己的工作只能加班完成。家庭聚会时,她忙前忙后准备饭菜、照顾家人,累得腰酸背痛,可家人却很少关心她的辛苦。做志愿服务时,她全身心投入,最后身体和精神都快撑不住了。这种过度付出,让她陷入了自我消耗的困境,自我价值感也没有得到提升。
其实,通过对别人好来学会爱自己,有三个关键认知。这就好比我们要开启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得先弄清楚方向。
首先,我们对他人的善意付出,本质上是自我需求的投射。那位女士在帮助同事和做志愿服务时,是想通过这些获得价值感。这就像一个“助人动机自检表”,我们要时不时检查一下自己助人的动机。要是发现自己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才去帮忙,那可能就需要调整了。如果连续三天都觉得自己是在讨好别人而帮忙,那就要先暂停一下,这是过度预警标志。
有了这个认知后,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关键认知。健康的利他行为需要建立“付出 - 反馈”的良性循环。那位女士在帮助别人时,没有同步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我们在助人的时候,要感受自己是开心还是疲惫。比如在办公室帮忙,如果帮完感觉压力很大,那就要考虑是不是帮得太多了。这就如同一个“能量补给清单”,我们要看看自己的能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要是连续三天帮人后都觉得很压抑,那得停下来反思反思了。
了解了前面两个认知,最后一个关键认知也很重要。真正的自我成长发生在“给予与保留的平衡点”上。就像给植物浇水,不能浇太多,也不能太少,要留够根部所需水分。在各种关系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付出,也要给自己留一些空间。要是连续三天都只知道付出,不懂得保留,那可能就偏离了这个平衡点,得及时调整。
知道了这些关键认知,那有哪些日常可操作的平衡练习呢?
第一个是记录助人日记。每天晚上花点时间,写下当天帮助别人的事情,还有自己的感受。比如在办公室帮同事解决了一个难题,自己是开心还是觉得耽误了自己的工作。通过记录,我们能更清楚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如果连续三天记录时都只看到自己的付出,没看到收获,那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这是过度预警标志。
第二个是设置每周“自我关怀日”。在这一天,完全把时间留给自己。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读一本书,或者做个按摩。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给自己补充能量。要是连续三周都没好好过“自我关怀日”,感觉越来越累,那就要重视起来,给自己充充电了。
第三个是建立关系反馈机制。在帮助别人后,和对方交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在家庭聚会后,和家人说自己准备饭菜很辛苦,希望大家能一起分担。要是连续三次沟通都没有效果,那可能要调整自己的付出方式了。
第四个是学会拒绝。在办公室,如果同事的请求不合理,要勇敢说“不”。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什么都答应。要是连续三天都因为不会拒绝而加班,那得赶紧改变自己的做法。
第五个是制作“七日关系能量记录表”。每天记录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能量状态,是积极还是消极。通过这个表,我们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能量变化。要是连续七天能量状态都很差,那就要全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了。
在健康的关系里,存在着能量守恒定律。我们不能只付出不收获,也不能只索取不付出。就像那位女士,当她学会了这些方法,慢慢地从疲惫变得从容。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懂得了爱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在利他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提升自我价值感,建立可持续的良性互动模式。
来源:元宇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