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具体盘了下,截至2025年9月底,陆股通(北向资金)持股总市值约2.58万亿。年中6月底时这个数据是2.29万亿,相比增长近3000亿……
昨天,2025年三季度的陆股通(北向资金)投资数据正式披露。
我盘了下,发现不少北向资金的大动作!
比如今年三季度,它们大举减仓银行,同时疯狂加仓科技。这是怎么回事?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1,减仓银行,加仓科技
我具体盘了下,截至2025年9月底,陆股通(北向资金)持股总市值约2.58万亿。年中6月底时这个数据是2.29万亿,相比增长近3000亿……
北向资金的调仓动向也新鲜出炉。
以申万一级行业为例:
北向资金年中6月底,持有电子行业市值2334亿,9月底则持有3915亿,增长了1580亿,持有市值增长了68%。
其次是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相比年中6月底,持有市值增加了1623亿,持有市值增长58%。
还有机械设备、有色金属、通信、医药生物等行业,持有市值增加了230亿-430亿不等。
另外我看到这样一个数据,北向资金持有的双创类公司显著增加。其中创业板持有市值5833亿,科创板持有市值1736亿元。合计7570亿,占比持仓总市值29%。
外资真可谓全面加仓科技成长!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板块、传统公司,遭北向资金连续减仓。
比如银行,三季度持有市值减少了805亿,堪称断崖式减仓……
其次是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北向资金的持有市值普遍减少200多亿。
像一些浓眉大眼的,比如贵州某台、某亚迪、某江电力、农某银行、中国某安、招某银行等公司,三季度净卖出都在100亿以上。
以上投资动向,对我们又有啥启示呢?
2,对我的3个启示
首先,类似投资数据,原本是按天披露的,盘中也可以看到实时资金流向。
但类似短期资金动向,如果盯的人太多、跟的人太多,会放大外资对市场的影响,加大行情波动。为了避免国内被牵着鼻子走,村里改成季度披露,也和财报等披露节奏契合。
类似机构投资者、大资金的调仓情况,也是一个趋势性行为,并非短期内完成。
说人话就是:以为高的可能涨更高,以为低的可能跌更低,直到某些时刻触发临界点才反向而行。
在这样的趋势力量下,如果过于盯着短期波动,很容易不赚反亏。这也是资产配置、不择时定投的魅力所在,不仅心态轻松,而且符合趋势规律。
这也回到了老话所说的那样:在大的趋势面前,短线是铜,中线是银,长线是金。
其次,即便是外资等具有定价权的投资者,也秉承行业配置的原则。
比如最新的行业分布中,电力设备(新能源)位居第一,占比17%;其次是电子行业,占比15%。
两个都没有超过20%。
然后是医药生物、银行、食品饮料、机械设备、汽车、有色金属、非银金融等行业,占比在5-7%。
专业机构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个人投资者的行业配置也是如此:即便再看好的行业主题基金,也不宜超过20%。平常投资机会,多控制在10%仓位以下。
还有就是类似机构的动向、配置,可以参考和学习投资逻辑、投资原则,但不能照抄作业。
一是时间有滞后和延迟;二是当大机构减仓的时候,下得去手,个人不一定能做到;三是投资时要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各行业主题实际估值,并非照抄照搬。
比如当下,大机构可能仍在加买科技,但科技基金的估值已经很高,个人投资者不适合大举追买。除非能严格执行止盈止损纪律,否则追的了涨止不了损,很容易陷入深坑里。
确实想投科技基金的,港股通科技仍处于估值洼地,可以优先关注;其次中证科技100指数基金;最后是创业板50指数基金。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特别提醒,基金在封闭运作期间或特定持有期间存在无法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好买财富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发表、传播、改编、汇编或引用本文内容的任何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该将本文的内容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因素。对于本文可能涉及的观点、报告、解读、推测、市场资讯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我公司观点,请务必审慎对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结合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来源:好买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