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在全国助残日前夕,中信信托·2025生生公益慈善信托(以下简称“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发布仪式。该信托是全国第一个关注推动神经多样性和多元社会融合的慈善信托。
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全国各地纷纷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助残活动。
5月17日,在全国助残日前夕,中信信托·2025生生公益慈善信托(以下简称“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发布仪式。该信托是全国第一个关注推动神经多样性和多元社会融合的慈善信托。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指导,爱德基金会、广东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广东省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会长雷建威、广东省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张兰香、爱德基金会主任高绮君、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黄钢以及中华慈善总会和中信信托的代表等嘉宾出席本次发布仪式。
怡粤集团董事长、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发起人刘家生在致辞中表示,"生生"二字,源自《易经》“生生之谓易”——第一个“生”代表生命,第二个“生”象征创造力。生生不息,既是自然万物的蓬勃力量,是全社会对生命多样性的崇高礼赞,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来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广东省残联副主席雷建威也先后发表讲话,寄语生生公益慈善信托项目,同时指出,要让残障人士真正融入社会,需要汇聚多方力量,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的能力,而非局限。
嘉宾现场揭牌,互赠纪念礼物
发布仪式上,怡粤集团董事长、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发起人刘家生,孤独症领域顶尖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广东共好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决策委员郑煜焜,生生公益慈善信托监察人刘阳胜,以及中华慈善总会和中信信托的代表,共同为生生公益慈善信托揭牌,并互赠画作和礼物留念。
据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之一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的代表介绍,本次赠送的画作为较早前,“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美术大赛的获奖作品。该艺术节自1998年创办以来,已持续为心智障碍、肢体残障等特殊儿童提供艺术展示平台,如今已成为影响力覆盖全广东省的特殊孩子艺术盛会。26年来,特殊孩子们用画笔打破偏见,让更多普通公众看到他们的艺术才能,而今天他们的创作能成为生生公益慈善信托的见证,也是这些年来社会包容度不断提升的生动注脚。
今年4月2日世界孤独症倡导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CSR环球、友心人联合发起的“神经多元的世界,真棒!”倡导活动,联合全国187家机构点亮全国数万块大屏。其中,23家参与机构代表也来到仪式现场,获颁“生生同行”神经多元友好生态建设项目——“神多友好社会共建伙伴”牌匾。
此外,本次发布仪式还特别邀请了全国首个融合艺术团——广州市少年宫的雨后彩虹融合合唱团演出,Friday乐队的特殊艺术家韦一哲和谢铉岚带来了精彩的音乐表演。合唱团的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因音乐相聚,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打动了在场的所有来宾,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与赞誉。
科普神经多样性,创新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当天下午,多场关于孤独症及神经多样性的科普活动在广州图书馆同步开展,包括公益讲座、神经多元生命故事工作坊及广州融合倡导公益项目展。
公益讲座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行为发育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教授主讲《让干预走进家庭:给父母与治疗师的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阶梯训练指南》。500个座位的报告厅座无虚席,线上直播更是吸引了数万人的观看。邹教授通过专业指导帮助家庭掌握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训练方法,推动社会对孤独症干预的认知升级。
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大堂,广州融合倡导公益项目展示摊位热闹非凡。8个公益摊位通过互动游戏、手作体验等方式,向市民普及神经多样性知识。市民们或驻足观看展览,或参与到摊位互动中。
带着女儿前来参加活动的李女士说:“周末习惯来广州图书馆看书,这次看到这个活动,觉得非常有意义。我和孩子都通过这些活动,认识到了更多关于神经多样性的知识。”
大学生小林扫码测试了自己的神经多元包容度,感慨道:“原来有些人对声音和光线这么敏感,以后在公共场合碰到他们我会更留心一些,也希望能给他们更多帮助。”
与此同时,在“神经多元生命故事工作坊”,4组神经多元人士分享了他们的生命故事,与他们交流互动。
孤独症青年浚棋讲述了自己从被误解到逐渐被接纳的成长历程。有听众在活动后表示:“听到他们真实的分享,看到孤独症人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面对社会、学校、就业带来的各种挑战,但他们依然很有毅力,很有勇气。非常佩服他们。”这场工作坊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让更多人了解到神经多元群体的生活。
据悉,作为国内首个支持神经多样性理念、专注孤独症及相关精神和智力障碍群体的慈善信托,未来,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将重点推动以下三大方向:第一,提升医疗与社会服务质量;第二,推动神经多样性科学研究;第三,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网络。项目将通过医疗援助、教育捐赠、科研创新、公众倡导等系统性举措,助力这一群体构建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来源:CSR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