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本农田动不得,想建个加工厂没地;搞文旅项目怕违规,难道只能守着庄稼过日子?”这是不少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共同困惑。一边是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约束,一边是乡村振兴对产业空间的迫切需求,当传统“扩地发展”的路走不通时,无数乡村陷入了“有资源难变现”的困境。
到处是基本农田,乡村产业如何发展?部委公开答复:宅基地可利用
“基本农田动不得,想建个加工厂没地;搞文旅项目怕违规,难道只能守着庄稼过日子?”这是不少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共同困惑。一边是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约束,一边是乡村振兴对产业空间的迫切需求,当传统“扩地发展”的路走不通时,无数乡村陷入了“有资源难变现”的困境。
但转机早已出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明确释放关键信号:“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这意味着,那些常年闲置、荒草丛生的老宅基地,不再是“无用的包袱”,而是破解乡村产业用地难题的“金钥匙”。如今,从海南的民宿集群到湖南的连片农田,多地已用实践证明:守住基本农田红线,照样能把乡村产业做活。
一、政策破局:宅基地盘活有了“制度定心丸”
乡村产业要发展,首先得解决“地从哪来”的合法性问题。过去,不少地方因担心触碰耕地红线,不敢轻易利用宅基地发展产业,而如今,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已为宅基地盘活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国家层面,2025年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的出台,直接明确了宅基地盘活的三大路径——出租、入股、合作,彻底打破了“宅基地只能自己住”的传统认知。这一政策不仅赋予了农户处置闲置住房的自主权,更给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合法空间”:比如农户可将老宅基地出租给企业改造成民宿,也能以宅基地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无需担心“违规用地”的风险。
地方政策则进一步细化落地,守住“底线”的同时释放“弹性”:
- 山西聚焦“有偿退出”,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探索农户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的办法,既避免了宅基地闲置浪费,又能为村集体整合土地资源发展产业腾出空间,同时明确“严禁城镇居民买宅基地、退休干部占地建房”,守住农民权益底线;
- 广元强化“规范使用”,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15条措施》中要求“建房优先用原有宅基地或村内空闲地”,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同时规定“建新必须拆旧”——批准建房后2年内完工,验收合格90天内拆除旧房,防止“一户多宅”导致的资源闲置,让每一块宅基地都能“物尽其用”。
这些政策共同构建了“保障安全、激活效益”的平衡:既守住了基本农田红线和农民权益,又为乡村产业打开了“用地缺口”,让宅基地从“沉睡资源”变成“发展资本”。
二、地方实践:宅基地盘活的3种成功模式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实践。如今,不同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宅基地盘活路径,每一种模式都精准解决了“基本农田多、产业空间少”的痛点。
模式1:文旅融合型——老宅基地变“民宿IP”
在海南临高县美鳌村,曾经废弃的老宅如今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耕读山房”。作为东英国际慢城的核心区,美鳌村没有动一分基本农田,而是通过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整合了28亩废弃宅基地和157亩闲置农田,打造出集“农耕研学、休闲民宿、乡村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村里采用“村级投建、企业运营”的模式:村集体负责翻新老宅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引入专业企业负责运营民宿和研学项目,农户既能拿到宅基地的租金,还能享受项目盈利后的分红。目前,美鳌村已接待游客和学生12万人次,累计营收1200万元,还开发出“陈家铺粽”“黎安月饼”等特色农产品,让村民年均增收超7000元——老宅基地没占耕地,却做成了带动全村致富的“文旅生意”。
模式2:产业升级型——宅基地置换“连片良田”
在湖南桑植县廖家村镇,山地多、农田散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以前地块碎得像‘补丁’,收割机进不去,施肥浇水全靠人扛,想扩大种植根本不可能。”种粮大户陈明的抱怨,道出了不少山区农民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问题,廖家村镇创新推出“山上换山下”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将山上零散、贫瘠坡地上的闲置宅基地,置换到山下平坦区域整合为连片耕地,同时引导农户拆除旧房,在规划区集中建房。通过这种方式,全镇共整合出350亩连片农田,不仅解决了“地块分散”的难题,还让粮食亩产提升了20%。2024年秋收,当地21万斤新米通过“农耕体验活动”快速售罄,带动消费150余万元,5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1万元——宅基地置换没占基本农田,反而让现有农田变成了“高产田”。
模式3:田园综合体型——闲置地建“都市农业样板”
在广东东莞潢涌村,这个集体资产超100亿元的“百亿村”,同样没有突破基本农田红线,而是用560亩规划用地(含闲置宅基地)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路子。村里投入800万元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农耕体验区、农产品展示馆,同时串联起黎氏大宗祠、德本文化长廊等文旅资源,打造出“田园风光+农耕体验+文化展示”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如今,潢涌村的田园综合体不仅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了东莞市民周末打卡的“网红地”:游客可以在宅基地改造的体验馆里学做传统美食,在连片农田里体验插秧、采摘,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这种模式既保住了农田的“农”属性,又通过宅基地盘活赋予了农业“文旅”价值,实现了“农田不减少、产业能增值”。
三、发展路径:4步走,让宅基地盘活落地见效
从美鳌村到潢涌村,这些成功案例并非偶然,而是遵循了“规划先行、机制创新、产业融合、农民主体”的共同路径。对于更多乡村来说,只要走好这四步,就能在基本农田的约束下,激活宅基地的产业价值。
第一步:科学规划,找准“用地方向”
盘活宅基地的前提是“不盲目”。广元市在政策中强调“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就是要提前明确哪些宅基地可以用于文旅、哪些适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哪些需要保留居住功能,避免“一哄而上”造成浪费。比如平凉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会专门统筹闲置宅基地的“利用方向”:靠近景区的宅基地优先规划为民宿,靠近农田的则规划为农产品仓储点,确保每一块宅基地都能“因地制宜”。
第二步:机制创新,守住“收益底线”
农民愿意参与,是宅基地盘活的关键。美鳌村的“投建营一体化”模式之所以成功,核心在于明确了收益分配:村集体和农户拿“保底收益+分红”,企业拿运营利润,既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又让企业有动力投入。平凉市也明确要求“流转收益主要由农民和集体获得”,避免企业“低成本拿地、高利润运营”,让农民真正从宅基地盘活中受益。
第三步: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条”
单纯把宅基地改成民宿或仓库,很难持续盈利。潢涌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走“产业融合”之路:将宅基地盘活与农业生产、文化传承、旅游体验结合起来,让“宅基地”成为连接一二三产业的纽带。比如把宅基地改造成的民宿,与周边农田的“采摘体验”绑定,推出“住民宿+享农耕”的套餐;把宅基地改造成的加工厂,用于加工本地农田产出的农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闭环,让产业价值最大化。
第四步:农民主体,激活“参与热情”
所有政策和模式的落地,最终都要靠农民。廖家村镇在宅基地置换中,充分尊重农户意愿:愿意置换的农户可以选择集中建房,不愿意的则保留原有宅基地,绝不“强制推进”;同时培育11支新农人队伍,让农民成为连片农田的“经营者”,既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又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只有让农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宅基地盘活才能行稳致远。
四、未来展望:宅基地盘活,不止于“用地”
如今再看“基本农田多,乡村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答案已经清晰:宅基地盘活不仅解决了“地从哪来”的表层问题,更带来了乡村发展的深层变革——它让乡村产业从“依赖新增耕地”转向“激活存量资源”,从“单一农业”转向“三产融合”,从“政府主导”转向“农民主体”。
从效益上看,宅基地盘活的价值远超“建几间房”:美鳌村靠28亩宅基地带动157亩农田增值,廖家村镇靠宅基地置换让350亩农田实现高产,潢涌村靠560亩规划用地让村集体资产突破百亿——这些案例证明,只要用好宅基地,基本农田不仅不是“束缚”,反而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
从长远看,宅基地改革正在重塑乡村的功能:乡村不再只是“种地的地方”,而是集“居住、产业、文旅、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老宅基地变成特色民宿、文创工坊、农产品直播间,更多连片农田与宅基地盘活项目结合,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挣得到钱”的美丽乡村。
如果你是乡村干部,不妨试着从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入手,找一条适合本地的盘活路径;如果你是农民,也可以思考如何让自家的老宅基地产生更多价值。欢迎点赞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宅基地盘活的潜力;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乡村振兴的实操案例;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家乡有哪些闲置宅基地,一起探讨如何让它们“点土成金”!
来源:雲杰时尚新款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