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出事!次贷危机再次笼罩全球市场,信心会否连锁崩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8 10:01 1

摘要:最近两天,全球资本市场被几宗看似“个案”的美国区域银行信用事件点燃:Zions、Western Alliance 等区域性银行相继披露与借款人相关的重大损失或欺诈问题,导致KBW区域银行指数单日下挫逾6%,个别银行股跌幅超10%——这不是单纯的资产减值,而是市

最近两天,全球资本市场被几宗看似“个案”的美国区域银行信用事件点燃:Zions、Western Alliance 等区域性银行相继披露与借款人相关的重大损失或欺诈问题,导致KBW区域银行指数单日下挫逾6%,个别银行股跌幅超10%——这不是单纯的资产减值,而是市场对“还有多少’蟑螂’未被发现”的恐慌性反应。


信心危机已经蔓延到与美国金融市场最密切的欧洲。

10月17日,欧洲银行股全线走低,因美国数家地区银行曝出的贷款问题打击市场情绪,引发对信贷市场的担忧,拖累了今年表现本属亮眼的欧洲银行板块。

截至发稿,斯托克600银行指数下跌近3%,创下8月1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德意志银行(DB.US)、巴克莱银行(BCS.US)、法国兴业银行等行业龙头股跌幅均超4%。尽管此次回调使年内涨幅有所收窄,但该板块2025年以来的累计涨幅仍保持在40%以上。

Panmure Liberum策略师Susana Cruz表示:“目前市场出现明显负面反应,市场担忧美国银行面临的困境可能蔓延至欧洲市场,这让人联想到2023年的地区银行危机。考虑到部分银行估值此前已显偏高,银行股此次领跌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看来,我们必须把注意力从“坏账规模多大”转向“信心能否快速崩塌”。

当投资者开始质疑贷款审批与尽职调查的真实性,谁都怕成为最后一个撤出的那个人,撤出的行为本身会迅速放大损失、压低资产价格,进而触发保证金追缴、基金清算和连锁信用紧缩——这正是踩踏式危机的启动器。

Bloomberg 与多家市场评论都警告,此类欺诈事件和企业融资链条的脆弱性,正通过影子银行与非存款金融机构向广泛的信贷体系渗透。

从市场数据看,虽总体高收益利差尚未回到2008年水平,但已有明显波动:ICE BofA 高收益利差在近期围绕约3.0个百分点徘徊,信用利差对风险偏好的敏感度增强,任何进一步的信心冲击都可能迅速把利差抬升并使再融资成本陡增。

换言之,今天的问题不只在个别贷款,而在于一旦信心转向,流动性与再融资渠道会像阀门一样被迅速收紧。

令人困惑的是,目前监管层面出现了复杂且有时矛盾的信号:一方面,美欧监管与央行强调大型银行总体资本与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出一定的韧性,官员不断表态要维护体系稳定;

另一方面,美国最近关于放松资本要求的讨论和监管文本的调整提议,让市场担心资本缓冲的边际被侵蚀,从而在信心薄弱处创造新的脆弱点。

欧洲央行近期则重申资本与韧性的重要性,但政策话语在市场上并未完全消除“监管-市场”之间的认知差异。监管的一字一句现在都会被市场放大解读,任何模糊或利好监管的倾向都可能短期内被视为系统性脆弱的信号或救助期待。

对香港与亚太的家办、高净值人群而言,这不是美国的“远程新闻”,我们需要时刻重点关注进展。

我们估计,目前可能的风险传导渠道包括:

一是资本流向的即刻变化——在避险情绪升温时,美元与美短期资产会吸引资金回流,区域资产面临抛压与融资成本抬升;

二是信用溢价与再融资风险——私募债、私募信贷、对冲基金敞口在利差上升时首先受冲击;

三是对手方与结构性产品的穿透风险——跨境信托、贷款承诺、受托银行的流动性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家办的可用资金与估值。

市场已经看到某些企业使用复杂的、非银行化融资结构导致的连带损失,这类“影子链条”恰恰是本次事件的放大器。

因此,家办应把“信心风险”常态化纳入治理与报告框架,不把风险仅限于资产的会计账面数字。

务实的做法包括:实时评估短期流动性和备用融资线的可用性,对外部管理人和对手方做穿透式尽调(尤其是私募、影子银行与结构化产品的穿透),并对组合进行情景化压力测试——例如模拟信用利差上升300–500基点、美金回流导致本地货币贬值、以及若干大型对手方出现支付延迟时的现金流缺口。

压力测试不是学术演练,而是决定是否提前调整仓位、设定止损与变现优先级的操作指南。

另外,家办在策略上应保持弹性与分散——既要保留足够的高流动性资产应对突发踩踏,也要准备在市场错杀时有充足火力择机入场,但前提是有清晰的风险承受与退出规则。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系来自官方信息和媒体报道,内容可能涉及作者个人观点,但不代表本公众号和本公司的立场,如对版权和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来源:家办标准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