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数量有所增加。”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赵茜叶介绍,感染手足口病后,患儿通常先出现发热症状,随后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导致孩子疼痛难忍、食欲下降。不过,多数患儿症状较轻,1周左右可自行康复。
近期,随着气温逐渐升高
我市各大医院儿科门诊
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患者
市疾控中心监测统计数据显示
我市手足口病即将进入发病高峰
这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
主要影响5岁及以下儿童
每年4至7月的湿热天气
更是其活跃期
家长和托幼机构需高度警惕
“近日,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数量有所增加。”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赵茜叶介绍,感染手足口病后,患儿通常先出现发热症状,随后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导致孩子疼痛难忍、食欲下降。不过,多数患儿症状较轻,1周左右可自行康复。但少数患儿病情会恶化,可能引发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病毒
是肠道病毒家族的“活跃分子”
堪称儿童健康领域的“神秘刺客”
成员有20余种
其中肠道病毒71型和
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
“目前,柯萨奇病毒A16型在我市较为活跃,它就像‘潜伏者’,藏在玩具、飞沫里,伺机感染儿童。”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管医师徐梦蝶提醒,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病毒生存能力很强,能在门把手、桌面等地方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孩子们一旦接触,病毒就会乘虚而入。”
针对即将到来的发病高峰,徐梦蝶给出了详细的预防建议。
在疫苗接种方面,我国已研发出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疫苗,该疫苗能有效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的儿童尽早接种。
对于幼儿园、托儿所等重点场所,日常清洁消毒至关重要,每天需对玩具、桌椅、门把手等儿童频繁接触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
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让新鲜空气驱散潜藏的病毒。
此外,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可或缺,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要认真洗手。
一旦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防止病毒扩散。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特点,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保护孩子们的健康。”赵茜叶呼吁,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并及时告知托幼机构;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共同为孩子们筑起健康防线。
来源:女人健康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