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十多年苦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这样的好消息迅速流传开来,全国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然而,张治中在高兴之余却不禁犯了愁。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的他,将自己关在家中,他似乎刻意要与外面的欢喜世界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十多年苦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这样的好消息迅速流传开来,全国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然而,张治中在高兴之余却不禁犯了愁。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的他,将自己关在家中,他似乎刻意要与外面的欢喜世界隔离,他需要安静,他要静静地思考当前的局势。侵略者终于被赶走了,可是国内的形势却依然笼罩着迷雾,让张治中看不清方向。自从西安事变以来,国共双方的激烈对峙就因团结抗战的需要而暂时搁置,而如今抗战已然胜利,那么国共之间的关系又该何去何从呢?民族的和平发展,国家的安定,一直都是张治中追求的目标。一直以来,他也是这样做的。
图 | “和平将军”张治中人民苦战久矣,只有国共合作才能使国家和平,因此张治中致力于促成国共合作,他不余遗力地劝说蒋介石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在张治中等人的努力劝说之下,蒋介石终于决定,邀请毛泽东等中共代表来重庆共商国事。1945年8月25日,延安方面收到了蒋介石在重庆发来的第三封邀请电报,就如何回复的问题,中共中央进行了会议讨论。从延安方面掌握的情报来看,蒋介石此番邀请看似诚恳,但他和谈的诚意却不尽然如此。蒋介石一面听从了张治中的劝说,准备和谈,一面却在暗中筹备军火,计划内战。由此来看,中共此次应邀赴重庆的和谈之行怕是凶险万分。毛泽东何尝不清楚此行的风险,但他更深知民心之所向。国家战乱多年,人民渴望安定,只要还有和平建国的希望,中共就愿意去努力争取。于是,中共中央决定以毛泽东等人为代表,赴邀去重庆谈判。毛泽东同意赴渝谈判,这让蒋介石十分意外,甚至有些措手不及。之前,蒋介石预想毛泽东一定不会接受他的邀请,这才连续给延安发了三封电报。没想到,中共竟然敢大胆“接招”,蒋介石虽然意外,可也不得不将这场“和谈”继续下去了。为了演好这场戏码,蒋介石还特意派张治中和赫尔利特赶赴延安,前去迎接毛泽东一行。
图 | 张治中和毛泽东在重庆机场也是因为这一安排,张治中第一次来到了延安。虽然,此时的张治中是国民党高官,但他与中共却有着不解之缘。张治中与周恩来颇有交情,两人曾在黄埔军校共事,故而比较熟悉。当时同在黄埔时,国共两党的关系还比较平和。那时,黄埔内两党交流密切,国民党承认并允许成员加入共产党,张治中也曾向周恩来透露过自己想要加入共产党的意向。然而,随着蒋介石的独断专行越演愈烈,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国共关系趋于僵化,由于自己国民党干部身份的原因,张治中加入中共的心愿也随之破灭了。虽然未能如愿,但张治中仍然在国民党内坚持主张同中共合作,这一态度实属难得,周恩来也真诚表示,中共会支持张治中,不会让他难做。也正是因为多年来与中共方面建立的深厚友谊,使得张治中对即将到来的这次谈判十分担心。在到达延安后,张治中受到了毛、朱、周等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周恩来也对他坦言道,重庆谈判,情形复杂,自己最担心的就是毛泽东此行的安全。这也正是张治中心中一直担忧的。张治中沉默片刻,认真地对周恩来说:“你不放心毛先生住在别的地方,我可以把桂园腾出来,让毛先生住。”
图 | 桂园“桂园”是张治中在重庆的公馆,那里交通便利,并且位于蒋介石侍从室的对面,戒备森严,当时张治中的一家老小就住在那里。为了保证毛泽东一行的安全,“桂园”确实是个合适之选,可是周恩来还是有些不忍心,他迟疑地问道:“这样倒是比较稳妥,可是你一家人怎么办?”张治中爽朗一笑,说道:“那有什么难办的,重庆那么大,在哪还找不到一处房子?”至于安保问题,张治中也都想到了。政治部警卫营的一个手枪排平日就负责“桂园”的保卫工作,而且这些士兵全都是张治中的同乡子弟兵,是靠得住的。“倘若到时人手不够,随时增调,也不是什么问题。”张治中补充道。周恩来听了他的安排,十分感动,便点头同意了。就这样,张家人迅速搬到了重庆乡下, 8月28日毛泽东一行抵渝后,便直接住进了“桂园”。“桂园”内负责起居打扫、饮食接待的一干服务人员,也都是张治中亲自挑选的亲信,张治中还一再郑重叮嘱他们一定要保护好毛泽东,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毛泽东一行人在“桂园”的43天,也是“桂园”最热闹的一段日子。慕名前来拜访的民主人士络绎不绝,国共双方此次和谈最终达成的著名协定——“双十协定”也是在这里签订的。
图 | 毛泽东一行在重庆机场 ,左一为张治中虽然,和平协议勉强达成,但谨慎的张治中却发觉,蒋介石的状态有些不太对头。他不是不知道蒋介石的手段,为了保障中共代表的安全,张治中主动请缨,坚持“有请有送”,一定要亲自护送毛泽东一行返回延安。张治中的这一举动,实际上也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首先,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护送毛泽东回程,这在一些国民党内部成员的眼中,他张治中“亲共”的罪名算是坐实了。其次,张治中具体也不清楚蒋介石心中是如何打算的,至于老蒋究竟会不会完全不顾政治名声,在回程的飞机上制造“意外”,他自己心中也没有底。这些风险中共方面也都看在眼里,并且很是感激,毛泽东也曾对张治中说:“你为和平奔走是有诚意的。”返程的专机再一次安全降落在延安的土地上,舱门一打开,张治中震惊了。前来迎接的群众成群结队,他们眼含泪水、满是喜悦,激动地簇拥着毛泽东一行人,人们用这样淳朴的方式欢迎他们爱戴的领袖“回家”。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张治中,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可不就是共产党的最不一般的成就吗?这也是张治中第二次到延安了,为了表示对他再次到来的欢迎,中央中央特意举办了晚宴,离开时,毛泽东还亲自到机场相送。在重庆时,张治中已对毛泽东的谦和与睿智深深折服,而他再次来到延安的所见所闻,也使他对共产党好感倍增,这更坚定了他坚持国共合作的决心。然而,毛泽东才返回延安不久,张治中四处奔走、极力促成的《双十协定》便被蒋介石抛诸脑后。
图 | 张治中(左)和蒋介石(右)蒋介石一心发动内战,在他的授意下,国民党军队一面为“剿共”做着秘密准备,一面又不断地与共产党军队制造摩擦,激化矛盾。这与张治中期望的和平局面越来越远,不禁使他辗转难眠。为了不使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下了一封真挚深刻的“万言书”。可实际上,他的热忱以及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并未唤回老蒋的野心。不过碍于舆论,同时为了给国民党军队备战争取时间,蒋介石还是虚伪地做着表面文章。在美方的调停介入下,国共双方开始交涉制定整军方案,负责与中共方面商谈整军事宜的国民党方面代表正是张治中。而张治中也因为这个差事,第一次挨了蒋介石的骂。原来,这次虽说是美方主持的军事调停,但实际上具体整编方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国民党手中的。双方交涉后,中共方面给出的减员计划是将共产党的军队缩减到20~ 24个师,这让蒋介石很不满意。蒋介石的态度十分决绝,他只想让中共保留12个师。虽然一心致力促成和平,但作为整军方案的负责人,张治中何尝不知道蒋介石心里的算盘。可是,国民党军明面上是有50个师,可实际上,国民党的空军、海军、工程兵、特种兵等兵种都没有算到其中,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已有百万之众,近乎共军三倍。张治中甚至还直截了当地跟蒋介石讲,这些情况中共也不是不知道,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同意裁员,最终只保留20个师。
“中共已经算是非常有诚意了,委员长要是还不满意,这事就没法办了。”
张治中此话一出,蒋介石气得将手中的毛笔被狠狠丢了出去,怒骂道:“文白,你就是个共党!”当时正在屋外的马歇尔闻声跑进来,连忙询问情况。蒋介石没好气地朝马歇尔解释道:“我正在和共产党的代表谈判!”站在一旁的张治中听了,心里是又好气又好笑。最后,张治中连哄带劝,终于说服了蒋介石在原来方案12个师的基础上,再答应中共多保留8个师。就这样,1946年2月,国共双方的整军方案在重庆正式签订。随后,最高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开始到各地进行视察。3月初,三人来到了延安。这也是张治中第三次到延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
图 | 毛泽东在重庆机场,右二张治中当晚,在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了讲话,表达了他渴望和平统一,拥护国共合作的愿望。在发言的最后,张治中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将来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记写上‘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历史只能被胜利者书写,这一番话也或许也蕴含了张治中对共产党的期望。因此,张治中的话音一落,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等到张治中发言结束后,毛泽东拉着他问道:“或许以后还有机会到延安,为什么只说‘三到’呢?”张治中笑着解释,实现了和平,改组了政府,以后中共中央也要搬去首都南京了,中共的领导人们以后也应该都到南京去住了,至于延安这里,想必也不会有机会再来了。毛泽东面带笑容地说:“我们将来是要到南京去,听说南京很热,我怕热,希望常住在淮安,开会再到南京去。”热闹的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方才结束。第二天一早,迎着初升的太阳,毛泽东等人将张治中一行送到了机场。等到飞机起飞之后,前来送行的众人久久地朝着高处挥手,是告别,又似乎像是在向着新生招手。这次再到延安,使张治中对未来和平充满希望,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次自己返回重庆后,还没来得及为国家的和平事业再有所作为,便被一纸调令派到了新疆。虽说远在新疆,但是在主持新疆事务时,张治中也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国共关系缓和作努力,竭尽所能释放解救了一大批被关押在新疆的共产党员。当年6月,蒋介石彻底抛开虚假的和平面具,公开“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张治中非常痛心,他再次给蒋介石写信,建议追求和平,“外联速,内和共”,不要内战。然而,当时的蒋介石内战的主意已定,他对取胜很有信心,根本听不进张治中的话。
图 | 蒋介石1948年6月,内战已进行了两年之久,在一次与蒋介石的谈话中,张治中又一次劝他抓紧停止内战,不能再拖了。此时的蒋介石不再像之前那样语气坚决,但他依旧为自己坚持内战辩驳:“一旦宣布停战,内部马上要分裂,士气马上要瓦解。”接着,蒋介石又像是自言自语一般,感慨道:“国家的事,不是只看一时的现象,其中是有天意的。”这话语间透露出老蒋对内战局势的迷茫,只不过他还是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罢了。转眼到了1949年元旦,战场上,解放军在各大战场上节节取胜,战局形势一片大好,士气很盛。面对战场频频势力的局势,蒋介石无奈只能再次披上“和平”的外衣,他一面声称要和谈,一面却抓紧休整军队,为挽回战局做最后挣扎。然而,为了防止蒋介石故技重施,毛泽东随后发表声明表示,解放军同意停战和谈,但是和谈一定要在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展开。迫于形势,半个月后蒋介石不得以宣布下野,代总统李宗仁同意了共产党和谈的条件,并任命张治中为负责人。在前去和谈之前,张治中特意去溪口谒见蒋介石。张治中明白,蒋介石虽然宣布下野退居溪口,但是他依然还是国民党方面的实际掌权人,若非得到他的点头,和谈协议即使达成也是不作数的。因此,张治中临行前一定要去探明老蒋的真实态度。蒋介石在看过张治中带来的和谈报告之后,并没有什么异议,只是一再叮嘱他任务艰苦,要万事当心。在告辞离开时,张治中被蒋介石一路送出来,期间老蒋还不停地跟他念叨着 “希望和平”之类的话。张治中这下放了心,看来蒋介石这次是真的意识到了内战的错误,真心希望和平了。然而,实际上蒋介石只是为了利用他拖延共产党罢了。蒋经国看透了父亲的真实用心,感慨道:“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到如今还讲和平,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看他以后是要死无葬身之地的!”张治中得知真相后,十分愤怒。返回南京后,他将自己在溪口遭遇之事写成演讲稿,并进行了公开演说。虽然,揭露蒋介石虚伪的“和平”假面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但张治中依然选择怀着“必死”的决心,再次踏上了和谈之路。4月初,张治中带队抵达北京,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开始了和平协商,半个月后,双方正式达成了和平协定。结果,就在和平协定发表几天之后,南京政府便对这一协定表达了不承认的态度。这无疑是摆明了放弃和谈。紧接着,解放军横渡长江,将战线推到了长江以南,北平和谈最终以失败告终。
图 | 渡江战役局面发展至此,再回南京,摆在张治中代表团一行人面前的恐怕只有死路一条。正如蒋经国之前所说的那样,此时不只是南京,广州、上海等地都埋伏着国民党的特务,正虎视眈眈地等着他们回去。鉴于此,中共中央出于对张治中一行安全的考虑,建议他们留在北平。其中,大部分国民党代表都愿意留下来,但张治中却迟疑了。他是受命前来和谈的,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应回南京复命。周恩来真诚地劝他:我们不能再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为了留下张治中,周恩来还给他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图 | 张治中和周恩来周恩来神秘地向张治中邀请道:“文白兄,我们一起去接几位客人吧!”张治中满心疑惑:“到北平来的客人?和我相识吗?”“不只是相识,你还很熟悉呢!”周恩来笑着说。果然,这可不就是张治中最熟悉的人!他的妻子、孩子,还有弟弟一家,全都来到了北平!张治中简直不敢相信,共产党竟然把自己的家人都安全带到了自己身边。张治中激动地与家人相拥,眼角不禁湿润,他充满感激地对周恩来说道:“恩来先生,你想得真周到啊!”中共领导连自己家人的安危都顾及到了,张治中心中既感激又感慨。原来,早在张治中这次“冒死”和谈伊始,中共地下的同志便与张治中的弟弟张文心取得了联系。为了保障张家人的安全,地下党的同志们决定将他们转移出南京,全部送往上海。不管怎样,这样的安排对于当时的张家人而言,都是一个好的选择。到上海之后不久,在中共同志们的帮助安排下,张治中夫人洪希厚与妯娌郑淑华带着孩子们乘飞机飞往北京。在登机前,她们一再嘱咐孩子们,有人问起就说要去兰州,千万不能对人说是去北平。
图 | 张治中同夫人洪希厚果然,在机场,她们遇到了很多国民党要员,一位交通部长问她们要到哪去,张夫人便说她们准备去兰州大女儿家。这个交通部长也没有多想,还告诉张夫人,张治中不久就要回来了,劝她还是在上海等一等。张夫人假装毫不知情,应答了一声 ,转身便带着孩子们在地下同志们的掩护下登机离开了。等到国民党特务们发现异常,想要派人拦截时,她们早就已经离开多时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张治中也可以更好地去遵循心中的选择。他自从辛亥革命起就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之后又一直追随国民党,他的心中,坚持的始终都是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然而,如今的国民党,整日满口“三民主义”,可实际上,他们的行动早就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背道而驰,挂羊头卖狗肉、欺名盗世,张治中对此局面深恶痛绝,可又无力扭转。认真考虑后,张治中决定留下来,追随共产党。留在北平的张治中,也曾陷入久久的苦闷当中,他常常反思往事,反思国民党,怎么会走到如此地步呢?了解他的郁闷后,毛泽东常去与他谈心,不时地安慰他,帮他解决思想问题。1949年6月26日,张治中在广播中公开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其中他坦言道:“我们国民党执政二十多年,竟弄到这样地步……我们就应该以诚意承认错误,以勇气承认失败,坦然放弃政权。”而此时的蒋介石已经身在台北。听到张治中在广播中的发言,蒋介石怆然叹道:“文白竟也如此!”蒋介石此话虽满是戚苦,但落得如此众叛亲离的下场,终究也是他咎由自取。
来源:笑颜如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