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一次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六部笔会上,当部长贾俊胜将为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四十周年而作的两幅总长超66米的书画长卷展开时,笔墨间不仅流淌着27位书画家的心血,更承载着一种突破传统的艺术探索——它打破了集体创作“同质化堆砌”的桎梏,跳出了地域题材“符号化再现”
从“众笔成卷”到“文化铸魂”——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六部双卷的当代艺术启示录
作者︱孙树恒
最近,在一次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六部笔会上,当部长贾俊胜将为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四十周年而作的两幅总长超66米的书画长卷展开时,笔墨间不仅流淌着27位书画家的心血,更承载着一种突破传统的艺术探索——它打破了集体创作“同质化堆砌”的桎梏,跳出了地域题材“符号化再现”的窠臼,甚至重构了书画长卷“单一观赏”的功能边界。这两部以弘扬北疆文化为主题的作品,既是对北疆壮美风光的视觉定格,更是一次传统书画艺术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
一、集体创作的范式突破:以主题为绳,串起个性之珠
传统书画领域的集体创作,往往难逃两种困境:要么为追求风格统一而压抑个体特色,最终沦为“千人一面”的平庸之作;要么因缺乏核心统领而松散杂乱,各作品间如同“孤岛”般割裂。而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六部的27位创作者,却用“主题锚定——个性释放——协同打磨”的三阶模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集体创作范式,让“1+1>2”的艺术合力成为可能。
这种范式的核心,在于“以主题为绳,串起个性之珠”。逯志强会长的题序作为双卷的“灵魂锚点”,不仅以书法的庄重感奠定了“致敬四十年,助力北疆建设”的基调,更在内容上为所有创作者划定了“时代语境”,并非单纯描绘北疆的自然之美,而是要通过笔墨展现这片土地上“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共生”的活力。这种锚定让后续创作避免了方向涣散:郭瑞金名誉会长的两幅书法作品《墨香凝古韵》与《春来草色》,前者以凝练的笔力追溯北疆文化的历史根脉,后者以灵动的线条勾勒春日生机,一“古”一“今”形成呼应,既保留了个人书法中“碑帖融合”的特色,又紧扣“传承与发展”的主题;张志强常务副会长的《数风流人物》笔势豪迈,《厚德载物》沉稳厚重,分别从“精神气魄”与“价值追求”两个层面,诠释了北疆建设者的品格,个体风格与主题需求实现了无缝衔接;副会长王登雷《东铭》,笔法精熟气韵佳,章法规整显厚重。
更难得的是,这种集体创作并未限制艺术个性的绽放,反而通过“差异化互补”形成了独特的“协同美学”。在第一卷绘画中,齐春玲的《北疆风骨》以苍劲的松柏与辽阔的草原为主体,用浓墨重彩凸显北疆的雄浑气魄;张红生的《花鸟》则以细腻笔触勾勒北疆草木的灵秀,一“刚”一“柔”在“展现北疆特质”的核心下达成和谐;尤清华的《鸿运当头》以明艳色彩绘就北疆霞光,暗合经济建设的红火态势;王秀娥的《孔雀》以吉祥寓意契合发展主题,与谷晓钢《草原吉祥》中牧民与现代畜牧设备互动的场景形成“符号与生活”的互补。书法部分,贾俊胜的《赤壁怀古》笔势跌宕,将豪放气魄与北疆的辽阔意境相融;郭素华的《云开天地色》字迹舒展如北疆晴空,传递出地域特有的开阔气象;赵国英的《黄河》笔力如黄河奔涌,与齐春玲的绘画形成“书绘互证”;马生湖的《定风波》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呼应北疆建设者的坚韧;赵怀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以宁静大气的笔墨平衡长卷节奏,提升文化厚度。
齐春玲的《黄河岸边》以浅绛色勾勒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果,近景农田与远景厂房暗合“生态与经济共生”;张淑华的《紫气东来送寿福》将传统吉祥符号与北疆色彩结合,把“福寿”寓意与民生改善相联结;任爱平的《花卉图》绘温室培育的北疆特色花卉,体现现代农业对地域植物的创新培育;张敏文的《亮丽北疆》以俯瞰视角展现城市与草原的交融,补充了第一卷工业题材的叙事;贾杏的《北疆秋韵》中,金色胡杨林旁的现代化公路与游客大巴,拓展了“胡杨”符号的现代意义;张宏生的《童趣》聚焦草原儿童生活,用纯真视角展现地域文化的传承;王晓玲的《草原情》刻画志愿者为草原儿童授课的场景,让“人情”成为北疆文化的鲜活注脚;谷晓钢的《爱在草原》延续《草原吉祥》的温情,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书法部分,贾俊胜敬书的毛主席《沁园春·雪》以“北国风光”的词句与北疆实景呼应;郭素华的《读书》传递“文化兴疆”理念;赵国英的《书存金石气》以金石质感隐喻北疆文化的厚重;马生湖的辛弃疾词《青玉案》以“灯火阑珊处”的意境,暗合建设者的坚守;赵怀光书写的《岳阳楼记》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嫁接北疆人的担当。
这种协同美学的实现,还离不开“全流程打磨”的机制保障。从年初工作会议布置任务,到多次深入草原、乡村、厂区的采风写生,创作者们并非孤立创作,而是在交流中碰撞灵感;选稿、审稿阶段,以“贴合主题、展现北疆特色、与其他作品互补”为核心原则。例如第一卷中,范福祥的《敕勒歌节选》与崔林的《敕勒歌》书法,一节选一全篇,风格一浑厚一灵动,共同诠释地域经典;张红杰的《山乡春色》因巧妙融合乡村振兴元素与传统山水画技法入选;王晓玲的《竹林七贤》融入文人风骨,与蒋焱的《家和万事兴》传递的团结理念形成“精神层面”的互补;张景芳的《翰墨飘香》彰显文化底蕴,张淑华的《境由心造》强调创作初心,戚静敬书的《沁园春.长沙》以经典词作提振精神。张红杰的《青山欲流翠》描绘北疆生态治理后的青山绿水,成为“绿色北疆”的视觉符号;张景芳的《国色天香》绘牡丹与蒙古包元素,实现传统名花与地域符号的融合;郭志慧的《山行》以山水意境呼应北疆山川之美,与第一卷其《厚德载物》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对照;范福祥敬书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与贾俊胜同题作品风格各异,共同渲染北疆雪景的壮美;尤清华的《大吉利》以传统吉祥图案结合北疆动物元素,传递发展愿景;崔林的《绿染北疆》直接点题生态建设;蒋焱的《固本创新》精准概括北疆发展的核心思路;王秀娥的《花鸟图》以北疆特有鸟类花卉为题材,强化地域辨识度;戚静的《念奴娇.驿中别友人》则以豪迈词风呼应北疆人的胸襟。最终,27位创作者的笔墨拧成一股绳,既避免了“一盘散沙”,又保留了“百家争鸣”的活力。
二、北疆文化符号的艺术转译:从具象符号到时代价值
提及“北疆题材”的书画创作,人们往往会想到草原、骏马、蒙古包等固化符号,这些符号虽能快速唤起地域认知,却也容易陷入“千人一面”的审美疲劳。而内蒙古诗书画六部的创作者们,却跳出了“符号复刻”的浅层表达,通过“具象符号—抽象精神—时代价值”的三层转译,让北疆文化符号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与更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一是让“传统符号”承载“现代意义”。勒勒车作为北疆传统游牧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任爱平第一卷的《勒勒车》中,不再是单纯的“复古道具”:画面中,勒勒车旁停靠的不是传统蒙古包,而是兼具民族风格与现代设计的文旅驿站;车辕上悬挂的不是牧民的生活用品,而是印有“乡村振兴”字样的宣传册,让“勒勒车”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赵国英第一卷《黄河》书法与齐春玲第一卷《黄河岸边》绘画中,也实现了符号升级:前者以笔力的“奔腾顿挫”模拟黄河气势,将“黄河精神”融入笔墨;后者聚焦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果,让“黄河”从“自然景观”转译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代符号。胡杨是北疆另一经典符号,贾杏第二卷的《北疆秋韵》中,胡杨林旁的现代化公路与货运卡车、游客大巴并存,让“胡杨”从“坚韧象征”延伸为“生态旅游与交通建设”的见证者。
二是让“经济元素”成为“艺术载体”。长卷将工业、农业、文旅等领域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元素。第一卷中,张敏文的《红粮满天》以浓烈的红色营造视觉冲击力,“颗粒饱满”的细节与“机械化收割设备”的远景,暗示北疆农业的现代化;第二卷中,他的《亮丽北疆》又以厂房的几何线条与草原的曲线对比,在蓝灰色与绿色的和谐色调中,呈现“新型工业与生态保护共生”。第一卷谷晓钢的《草原吉祥》与第二卷的《爱在草原》,分别聚焦“现代畜牧设备”与“草原儿童教育”,前者体现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后者暗示文旅与教育产业的融合;张红杰第一卷的《山乡春色》与第二卷的《青山欲流翠》,则分别从“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两个角度,展现北疆经济建设的多元维度。
三是让“文化精神”融入“笔墨肌理”。北疆文化的“开放包容”“坚韧不拔”“务实创新”,并非通过文字标注,而是通过笔墨风格与作品构图传递。董茂云副会长的《郑板桥诗一首》(第一卷)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诗句,与《七绝折梅》(第二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意境,通过遒劲笔锋传递“务实创新、不畏艰难”;蒋焱的《家和万事兴》(第一卷)与《固本创新》(第二卷),以温润笔法与清晰结体,诠释“团结协作、守正创新”;崔林的《敕勒歌》(第一卷)与《绿染北疆》(第二卷),一诠释经典一聚焦当下,展现“传承与突破”的精神;戚静的《沁园春长沙》(第一卷)与《念奴娇驿中别友人》(第二卷),以豪放词风呼应北疆人的胸襟与担当。这些作品让“精神”不再抽象,而是成为可感可知的视觉体验。
三、长卷功能的当代拓展:从审美载体到文化纽带
传统书画长卷的功能,多局限于“艺术观赏”与“私人收藏”,其价值更多体现在艺术审美与历史保存层面。而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六部的两部双卷,却通过“献礼—留存—传播”的三重定位,将长卷的功能从“单一审美”拓展为“文化总结、学习样本、精神载体”的多元体系,让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实用价值与传播活力。
一是“献礼卷”成为研究会四十年发展的“文化备忘录”。作为赠予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的礼物,这种“艺术+纪念”的融合,让长卷成为研究会四十年文化积淀的“可视化载体”,展开便能清晰看到“扎根北疆、服务现实”的发展脉络。
二是“留存卷”成为六部成员的“活态学习样本”。留存于六部的长卷被赋予“学习与交流”的功能,并非“完成即封存”,而是成为后续创作的“参照系”。这种“艺术+教育”的拓展,让长卷从“静态作品”变为“动态教材”,持续为六部的艺术传承注入活力。
三是双卷共同成为北疆文化建设的“传播媒介”。在当今社会,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传播。双卷通过“北疆文化建设成果展”的线下展览,让观众直观感受北疆的自然之美、发展之快、文化之厚;其数字化版本上传至研究会官网与社交媒体后,既吸引书画爱好者关注北疆文化,又让远离家乡的内蒙古籍游子通过作品感受家乡变化,引发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双卷的创作模式为其他地域文化团体提供了借鉴——如何通过集体创作挖掘地域特色,如何让传统艺术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如何拓展艺术作品的当代功能。这种“艺术+传播”的延伸,让双卷从“小众圈层的作品”,成为推动北疆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桥梁。”
四、笔墨为媒,铸牢北疆文化之魂
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六部的两部书画长卷,其价值远不止于27位书画家的心血结晶,更在于它以创新的实践,回答了“传统书画艺术在当代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从集体创作的“主题锚定个性”,到北疆文化符号的“三层转译”,再到长卷功能的“多元拓展”,每一处创新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从不在于对过去的复刻,而在于对时代的回应;传统艺术的价值,也从不在于“孤芳自赏”,而在于“服务现实、传递精神”。
对于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而言,双卷是四十年发展的“里程碑”,更是“百年老店”建设的“新起点”;对于27位创作者而言,这是一次艺术实践的突破,更是一次“艺术为人民、为时代”的初心践行;而对于整个传统艺术领域而言,这两部作品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当传统笔墨与时代主题同频,当个体才华与集体智慧共振,当艺术作品与社会需求结合,传统艺术便能在当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这两幅长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笔墨间的北疆风光,更是一群书画家对传统的敬畏、对时代的热爱、对文化的担当。而这份担当,正是传统艺术在当代最珍贵的灵魂。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第一期鲁迅文学院省级作协会员线上培训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来源:阳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