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夏天,一场被称为“苏超”的足球风暴席卷江苏。十三座城市组成参赛队伍,以地级市的名义展开激烈角逐,引发全民关注。当南京与苏州为“榜一大哥”之位厮杀,当淮安与镇江互相“禁运陈醋”,当常州因乌龙球登上热搜,这项业余联赛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一场地域文化的狂欢。
场均观众超3万,票价最低1分钱,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火爆景象,与中国职业足球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夏天,一场被称为“苏超”的足球风暴席卷江苏。十三座城市组成参赛队伍,以地级市的名义展开激烈角逐,引发全民关注。当南京与苏州为“榜一大哥”之位厮杀,当淮安与镇江互相“禁运陈醋”,当常州因乌龙球登上热搜,这项业余联赛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一场地域文化的狂欢。
“苏超”的火爆程度令人惊叹——第五轮联赛场均观众突破3万人,单场最高达到43617人。就连省足协副主席的电话也被求票的球迷“打爆”,不得不发朋友圈道歉:“我这儿也没门票了!”
01 草根狂欢
“苏超”的正式名称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作为一项业余赛事,其火爆程度却让许多职业联赛相形见绌。
在端午假期期间,“苏超”场均观众直接冲破1.5万,连中甲都得靠边站。南京、常州、盐城等地的球场上,票根成了新晋“硬通货”,朋友圈里“我也没票了”的截图满天飞。
低廉的票价是“苏超”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连云港、宿迁的主场球票免费;苏州主场球票只要1分钱,还推出了1分钱乘坐公交专线去看球的贴心服务;南通主场球票1元,徐州5元,盐城、无锡10元。
在常州,花9.9元看一场精彩比赛,还送一份萝卜干炒饭。
与中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超联赛的票价显然贵得多——最便宜的梅州客家单场50元;最贵的北京国安高达1380元。
“苏超”的成功不仅在于门票价格,更在于其精准的赛事定位。这项赛事将体育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再运用社交媒体传播放大,使体育赛事突破圈层限制,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
02 赛事密码
“苏超”爆红的背后,有一套精妙的赛事设计。这项赛事严格限制参赛球员资格——所有球员必须是中国国籍,年龄16到40岁,并且拥有本地身份证、户口、学籍或社保。
虽然不能请外籍球员,但职业球员被定义成类似于“外援”,每队最多只能报名3人。或者球员要在本地上过学超过5年。
以南通队为例,39人中有现役职业球员3名,包括齐丹、程鑫和尹韩龙(效力于中乙球队海门珂缔缘)。
“苏超”的“一城一队”模式,让江苏十三太保成员找到城市归属感,观赛成为情绪宣泄出口。南京与苏州的“榜一大哥之战”、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扬州与淮安的“美食之都对决”,每场比赛都承载着城市历史与现实的荣光。
有人戏称“赛程表就是省内恩怨录”,足见赛事与地域认同的深度绑定。
在传播过程中,政府与民间的协同叙事,也是推动赛事破圈的重要力量。在“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挑事儿”标语之外,南京、常州等地文旅部门还推出“景点对对手球迷免票”“凭球赛票根享消费优惠”等营销。
形成了 “官方搭台—民间唱戏—媒体放大”的传播链。
03 情感连接
“苏超”的火爆,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江苏职业足球的空缺。自江苏苏宁队解散后,省内“无主队”的情感真空被苏超成功填补。
各地方媒体制作加油海报、各市文旅用创意营销拉满仪式感,足球成了城市凝聚力的纽带。这与英国球迷支持家乡球队、德国小镇企业赞助本土俱乐部类似,苏超模式正加速培育中国足球的文化土壤。
在赛场内外,半月谈记者最明显的感触是,不太懂球的观众确实很多,但他们都发自肺腑地在为球队加油。
“苏超”每个队伍都以城市为名,通过与城市文化的情绪联结,以地域特色构建起足球文化认同,营造广大群众的主队意识。
用低廉的门票价格、最纯粹的快乐让更多民众愿意重新了解足球、走进足球场,从而形成培育足球文化、营造足球氛围、让足球融入人们生活的一块“试验田”。
04 精神力量
作为业余联赛的“苏超”虽然竞技水平没有那么高,但却实实在在踢出了足球的“精气神儿”。
“这个门将得加鸡腿”“球员们真的好拼啊”……线上线下,看过“苏超”的人们第一印象往往是这些球员够努力、够拼命。
常州队在大雨中惨败,全网却记住了他们拼尽全力想进一球的那份努力与执着。很多球员拼到受伤、抽筋仍在不懈奔跑,无论领先还是落后,场上球员都要拼到终场哨响那一刻。
数据显示,前五轮30场比赛,超过半数在80分钟以后有进球。这固然与业余队伍体能跟不上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全力以赴是对所有人——对手、自己、观众——最好的尊重。
比赛中全场一起山呼海啸地加油,当球队胜利时陷入全场狂欢,在球队落败后不离不弃地高呼“没关系”,都是人们对这种足球“精气神儿”的最好回应。这,正是当前职业足球需要补足的精神之钙。
05 青训启示
得青训者得未来,这句足球铁律同样适用于非常强调球员本土性的“苏超”。
17岁的盐城门将严子航力保球门不失、不满18岁的苏州小将寇程创造“最快进球”……在“苏超”赛场上,一批年轻的足球小将正在成长为球队“大腿”。
目前暂居前两位的盐城队和南通队,正是因为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搞青训,有“拿得出手”的队伍。
在各方面都很“卷”、习惯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江苏各城市,想必会因为“苏超”更加重视青训;领略了足球魅力、发现踢足球也能成为“城市英雄”的家长们,或许会更愿意允许孩子去踢踢球。
“苏超”有意限制职业球员数量,既保证了水平相近,又为年轻球员提供锻炼机会与上升通道;媒体的高度关注更让苏超具备成为“职业联赛预备役”的潜力。
正如业内人士指出,若各省均有“省超”,中国足球人才选拔机制将可能发生彻底改变。
在徐州、连云港等地,针对下个赛季的备战已悄然启动。从教练球员招募到队徽队歌全民征集,从专门管理机构设立到赛程时间科学调校,江苏多地的密集举措,勾勒出基层足球生态系统重构的鲜活图景。
“苏超”的赛事时间被特意安排在“五一”“十一”假期,这一看似寻常的赛程微调,实则是体育服务群众理念的跃升。
当赛事与公众假期交叠,既破解了上班族“看球难”的时间桎梏,更让足球运动从专业赛场融入大众生活场景。
“苏超”或许不能直接解决中国足球的所有问题,但它正在为沉寂的中国足球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来源:一帆风顺一点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