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都不踢”的苏超,成了中国足球的最后避风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00:21 1

摘要:先说苏格兰那个第四级别的现实。别把它想成英超,那就是个半职业联赛。俱乐部小、看台少、转播费几乎没有,一年收入换成人民币不到两千万。球员分三档:主力周薪三百到四百英镑,税后大概每月一万上下;替补一周一百五英镑,月收入不到六千;学徒合同的新人,月头三千算不错。听着

中国男足最近一年连着丢了好几场,成绩摆在那儿。

有句话炸开了锅:老国脚说“月薪一万,狗都不踢”。大家吵起来,不是因为这句话有多新鲜,而是它戳到了钱和面子的痛点。把话放回正轨,先把事实摆清楚。

先说苏格兰那个第四级别的现实。别把它想成英超,那就是个半职业联赛。俱乐部小、看台少、转播费几乎没有,一年收入换成人民币不到两千万。球员分三档:主力周薪三百到四百英镑,税后大概每月一万上下;替补一周一百五英镑,月收入不到六千;学徒合同的新人,月头三千算不错。听着寒碜,但这是能稳定生活的程度。俱乐部不欠薪,住有宿舍,水电包了,医疗、比赛分成这些也有基本保障。

老王(化名)就是那样一位例子,沈阳人,92年生,在苏格兰踢后腰。他的日子看起来平淡:上午集训,中午吃饭,下午自己练或去附近学校带球课。带孩子每小时二十英镑,一周四次,合下来每月能有三千人民币左右。主场赢了,票务分成能多出五百到八百。这样合计,一个月稳定在一万五左右不是梦。更重要的是:工资能按时到位,俱乐部不会忽悠你、不会欠薪,退役之后的路也更清晰——教练证、进社区或公立学校当体育老师,这些不是空想,体制和地方机构有接力。

把这套和国内对比,就能看出两回事。2015到2019年那会儿,中超疯狂烧钱,拉维奇、奥斯卡这种名字被挂在天花板上,薪水听起来像天文数。问题是钱从哪来?很多依靠地产背景的老板,用拿地、贷款、关联交易来把账“做通”。政策一变、地产遇冷,这些俱乐部就扛不住。中国足协后来对工资和转会费设了上限,把热钱按了刹车,但损害已经出现:基础投入被挤压,体制外的青训成了吸金机器。

再看人口基数和注册球员的数据。中国足协注册的职业球员不到八万。对比日本八十多万、韩国三十五万、越南十几万,这差距不是小缺口,而是基础建设的问题。人少的背后,是昂贵的青训和门槛。大城市的青训班一年三到八万不是稀奇事,更有到职业队需要交“保证金”或培训费到六位数的情况。结果是,踢球越来越像一项投资,而不是普遍的孩子活动。很多真有天分的孩子,被金钱挡在门外。

回到“月薪一万值不值”的争论。把苏格兰那一万和国内动辄几百万的概念放到一块去比,根本不公平。苏格兰的那一万,是在有限资源下能让人活得稳、能看病、能有未来规划的工资。国内的高薪,很多时候是金融化的表象——短暂且不稳定。竞技体育有个直接规则:成绩决定话语权。工资高但踢不出来,名声和尊严都站不住脚;能踢出成绩,待遇多少自然有讨论空间。日本球员的工资,看起来合情合理,是因为他们在大赛上能把活干出来。

问题的根子不止一个。体制有短板,成长路径被商业化的门槛堵死,这两块叠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局面。把足球当成理财产品去做,把青训当成收费生意运作,最后把运动变成富人圈里的玩意儿。有人说这话刺耳,但不是空穴来风。

该怎么改?圈里倒是有些实在的建议。比如把学校操场对外开放,晚上让孩子能免费踢球;青训教练的工资由财政部分补贴,减轻家庭负担;基层业余联赛设些真实的奖金,激起参与热情;鼓励企业赞助青训时在税收上给实打实的优惠,但要有监管;为退役球员建立二次就业渠道,把体育老师编制和教练培训做成常态。每一条都不是一句空话就能落实的,细节得啃:学校操场能不能夜间开放,要教育局和市政配合;补贴教练要有考核标准,不能只发钱不管用;税收优惠要在税法里写清楚扣除比例、审计和透明度。

这些改法的逻辑是把钱从投机路径上移开,让公共资源和稳定的职业路径来支撑基层。一点点稳定的投入,比一次性拔高的高薪更能带来长期效果。苏格兰的稳定,不在于一夜暴富的合同,而在于制度化的职业通道、社区关系和公共配套。球员能在赛季外兼职、参与社区活动,退役后有教练证或进学校的路,这些都让职业变得可持续。

别只盯着“月薪一万”这个数字本身,要看钱从哪来、能不能持续、会不会挤掉基层资源。那一万,对一个个体可能就是稳定生活;但把目光放到整体,真正能扩大参与面、提高水平的,往往是普遍可及的训练和明确的职业通道,而不是极少数的高额合同。

我最后又问老王:会不会后悔出来踢球?他回答得干脆:不后悔。稳定、可预期、能养家,退役后还有公务性质的岗位,这些比短期的高工资更值钱。

来源:成熟橘子1vOi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