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王坦克 vs 165毫米高爆反坦克榴弹(HESH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8 00:06 1

摘要:昨天我们看到“虎式I”坦克的防护测试,今天我们将看看一些非常有趣的武器测试,这些测试内容是用165毫米高爆反坦克榴弹(HESH弹)射击虎王坦克(Tiger II)。这些测试进行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HESH弹仍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弹种,被认为在对抗新一代苏联

昨天我们看到“虎式I”坦克的防护测试,今天我们将看看一些非常有趣的武器测试,这些测试内容是用165毫米高爆反坦克榴弹(HESH弹)射击虎王坦克(Tiger II)。这些测试进行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HESH弹仍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弹种,被认为在对抗新一代苏联坦克时具有潜力。

测试从一辆状况相对良好的虎王坦克开始,但在被12发HESH弹命中后,它被彻底摧毁——燃烧、开裂,只剩下几处焊缝勉强把残骸连在一起。

由于HESH弹常常被人误解,我们先来快速了解一下这种弹药的基本原理。如果你已经了解HESH弹的工作方式,可以直接跳到下方的“虎王坦克 vs HESH弹”部分。

HESH(High Explosive Squash Head「碎甲弹」直译:“高爆压扁头弹”或“塑性榴弹”)是一种弹药,类似于常规高爆弹(HE),但对装甲尤其有效。美国称其为 HEP(High Explosive Plastic,高爆塑性弹)。这类弹药的设计特点是在击中装甲时先被压扁铺展然后引爆,从而在装甲内部撕裂出钢片。

HESH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就已出现,最初主要作为工事破坏弹使用。随着战争推进,这一概念不断完善,但即便在早期也已用于反坦克用途。

典型的 HESH 弹。

在战争早期,它被用于诸如 Blacker Bombard 之类的武器——那是一种“柱塞臂迫击炮”(spigot mortar),发射的大型高爆弹头用于对付坦克。

随着战争进展,各种类型的炸药以不同配方与方式被测试,并被用于像 AVRE 迫击炮这样的武器。到 1945 年 7 月,相关理论基本成形。测试表明,此类弹药在坦克对坦克的对抗中是有效的。

一个基本的 HESH 弹由三部分构成:弹壳、炸药装药和引信。

装药是塑性炸药,质地柔软、类似塑泥(putty)。

弹头前端会填有某种软性的、非爆炸的缓冲材料,用来吸收部分冲击,防止炸药过早起爆。多年来这种缓冲材料各有不同,曾有用沥青(tar),甚至在一次试验中用了花生酱!

引信位于弹尾,设计为在撞击后几毫秒引爆。正是这个尾部引信把 HESH 的作用机制与更常见的高爆(HE)弹区分开来。

(示意图:HESH 弹构造)

发射时,HESH 弹的飞行速度明显低于常规反坦克穿甲弹——通常在每秒约 500 到 800 米之间。如果速度太高,HESH 弹就不会按预期工作。

当弹头击中装甲板时,会在装甲上被压扁,炸药装药被压平成一个半球形的“饼状体”(有时称为 pat)。在“饼”形成后的短短几分之一秒内,引信起爆。

如果“饼”形成得当,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沿钢板传播,直到其能量耗尽或遇到真空为止。压缩波在装甲板内反射并相互作用,使得局部应力超过钢材的抗拉强度,从而引起断裂。这就会在装甲内侧剥离出一大块金属碎片,称为“剥片”(scab),成为致命的弹片。

该剥片的速度可达初始爆炸产生速度的约 50%,它会在坦克内部反弹回旋,直到能量耗尽,造成对车内软组织目标的严重伤害,并破坏绝大多数(除最坚固之外的)设备。根据来弹口径、装甲类型和厚度,剥片上往往会再脱落出若干较小碎片,呈霰弹式向外放射,造成类似“散弹”效应。

装甲板背面被 HESH 弹击中的破坏情况。圆圈标示的是剥片(scab)脱落的位置。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HESH 弹甚至可以在并未以传统意义“穿透”装甲的情况下,彻底摧毁坦克内部。HESH 的另一个作用因素是其装药量大——即便剥片未能形成,冲击或爆炸也能损坏或摧毁履带、传感器、光学设备和武器等外部附件。此外,除去射击精度问题外,HESH 对射程并不敏感。

话虽如此,HESH 并非万能弹,其效果可以被多种手段大幅削弱。首先,对现代复合装甲和间隔装甲几乎无效:间隔装甲可以在 HESH 击中实际装甲板之前就使其起爆,从而阻断爆炸冲击波传入实装甲。其次,装甲本身的种类(如铸造装甲、轧制均质装甲等)对效果影响很大,金属中的杂质或缺陷也会改变冲击波的传播效果。

既然 HESH 的工作原理已经澄清,下面我们来看看它在实战/试验中的表现——具体地,对虎王(Tiger II)这种坦克的作用如何。

这些试验在 1947 年 8 月进行,目的是研究新的 6.5 英寸(165 毫米)HESH 弹的效能,这种弹将用于未来的 AVRE(工兵支援突击战车),例如丘吉尔 AVRE 和当时设想的 FV201 版本。后来十字军(Centurion)确实以 165 毫米破坏炮有一个 AVRE 方案,但在本次试验时并没有这样的计划,当时仅考虑过在 MK4 上安装 95 毫米炮。

虽然 AVRE 并不被视为“坦克杀手”,但他们仍希望确认它在必要时能自卫。

用于试验的虎王是几辆被带回英国的其中一辆。它是较早期的型号,采用了用于试验的预生产炮塔——既要用来试验地雷,也要用于这些 HESH 射击,理由是其装甲至少可与苏联可能采用的相当,并且虎王(尤其早期型)的钢材质量相当好。这一点不同于当时拿到的一些豹式(Panther)样本,后者钢材质量很差,会给出误导性的结果。

试验前的虎王照片。

可惜他们没有记录这辆虎王的 Fahrgestell Nummer(车架号/底盘号),只记下了 3529。记录中标注这辆虎王为“非可行驶”(non-runner),末传动和变速器缺失,但发动机是完好的。

车内按常规位置放入了 38 发训练用 8.8 厘米炮弹,并装上了一个弓射机枪。每个座位都放了用稻草填充的麻袋假人,用以观察对乘员的潜在伤害;车内还安装了 1.6 毫米厚的见证板(witness plates)以记录碎片飞散情况。并加装了一个由 4 毫米厚钢板制成的模拟传动装置,文档中还提到左侧裙板是两侧拼凑混用的。

为了测试 HESH 弹的作用,炮塔前左侧放了履带节作为试验目标之一。

这些 HESH 弹由一门装在常规 6 英寸炮架上的 6.5 英寸炮发射,射距约为 50 英尺(约 15 米)。

射击 1

第一发命中上装甲前部(upper glacis plate),位于中心线以上约 26 英寸(约 66 厘米)。这一击在外部造成了一个 18×14 英寸、深约 1 英寸的凹陷,炮口严重凹痕,上装甲与舰甲顶板(upper glacis/hull roof)的焊缝被打断,驾驶员用的装甲板被挤开。

射击 1 后的上装甲板照片。

驾驶员的瞄准筒被损坏,舰甲顶板出现裂缝,车首机枪的固定装置出现了 28 英寸的裂纹。最终,上装甲与下装甲之间的焊缝全部断裂。

车内情况则更为糟糕。该弹片(scab)剥离出一块 15.5×13 英寸、厚 1.5 英寸、重约 61 磅(27.6 千克)的钢片。该钢片穿透了模拟的钢制末传动装置——这将使任何真实车辆丧失机动能力。碎片损坏了机枪,但没有击中射手;驾驶员则会失去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射击 1 内部视图,显示从这块 150 毫米厚的上装甲板上剥落的区域。

不过,炮塔乘组并未受到这次击中影响。

尽管这一击未必直接造成全毁,但足以使任何坦克丧失机动能力,且要修复需要送回工厂进行整修。

第二发炮弹

第二发炮弹从虎式坦克中心线偏离约30度发射,用以模拟坦克试图倾斜装甲以增加防护的情况。

正面产生了18 x 17英寸、1英寸深的凹痕。上、下装甲板之间的焊缝断裂,装甲侧面出现裂纹。坦克左侧,上部车体与侧护板出现一条长裂缝,而下鼻部和底板产生了17英寸的裂痕。

第二发炮弹击中后的虎式坦克上部装甲板。注意上、下装甲板连接处的焊缝裂纹。

内部形成了一个15 x 13英寸、厚1.5英寸、重74磅的金属碎片(scab),冲入前方钢制变速器模型,将其摧毁。内部出现裂纹和变形,光线可透过缝隙进入,但观测板显示,除了坦克行动力被摧毁外,乘员有可能幸存此击。

第一发和第二发炮弹击中后,坦克内部脱落的金属碎片(scabs)。

第三发炮弹

接下来是炮塔的测试。

第三发炮弹瞄准炮塔右前颊部,但击中位置比计划稍高。炮弹在炮塔上留下了12 x 9英寸的凹痕,并破坏了侧面装甲与前装甲的连接,使两部分明显分离。连接至炮塔环的焊缝出现裂纹。

第三发炮弹的冲击完全破坏了炮塔前部和侧面装甲之间的上部焊缝。甚至连机枪口上方的挡水板部分也被炸掉。

炮塔顶部钢板出现两条明显裂纹,但两个舱口仍可操作。内部发现一个8.5 x 7.5英寸的金属碎片(scab),距离炮塔6英尺,同时观测板上散布着较小的碎片。该金属碎片摧毁了机枪、主炮炮闩及炮塔回转螺栓。

随后检查了稻草假人。

所有乘员都会当场死亡:装填手假人腹部、头部及双腿中弹,炮手头部中两弹孔,指挥官头部和肩部中弹。如果在实战中击中,这将是一次即时全歼。

第三发炮弹击中后炮塔前部内部视图。100毫米厚的前装甲脱落了大块金属碎片。作为参考,左侧为8.8厘米炮。

第四发炮弹

第四发炮弹击中炮塔左前颊部。由于炮弹未正中,装甲未形成金属碎片(scab)。装甲勉强承受住了冲击,但仍出现内凹,产生的凹痕卡住了炮塔并使主炮失效。稻草假人乘员未受伤。

第四发炮弹击中左侧炮塔颊部。命中角度较陡,造成的破坏不大,但主炮卡住,部分焊缝出现裂纹。

第五发炮弹

第五发炮弹瞄准炮塔左前侧,炮塔侧面挂有履带节环。履带节环在防护坦克方面效果显著,节环与装甲之间的气隙吸收了大部分能量。装甲互锁焊缝沿线产生较大裂纹,但这些裂纹可能因前一次击中已被削弱,因此不计入主要损伤。

这是第五发炮弹造成的损伤情况,击中炮塔侧面挂载的履带节环。节环被炸飞,但明显有效减轻了HESH炮弹的破坏效果。

第六发炮弹

第六发炮弹是坦克受到的最重打击,击中炮塔右侧,角度约为30度。此处80毫米厚的装甲完全塌陷,在炮塔侧面形成一个20 x 16英寸的孔。冲击力将13吨重的炮塔顶起并从炮塔环中抬出,朝相反方向移动。

第六发炮弹造成的损伤:整个炮塔被向上并向左推移,炮塔侧面形成一个20英寸的孔。

对稻草假人乘员来说情况更糟:一块35 x 19英寸、重241磅(约109公斤)的装甲碎片在坦克内部横冲直撞。装填手被彻底摧毁,碎片撞击炮膛,使其损坏。炮盾本身被发现卡在炮塔地板的对侧。

两组假人乘员均受到严重伤害,这是由于金属碎片的撞击以及炮塔被猛烈推移所致。坦克内的弹药被冲击移位并反弹,但幸运的是没有被击穿,尽管事后仍被判定不可使用。

第六发炮弹掀起的巨大装甲块将冲击波引入作战舱内部,仅这一点就可能导致乘员全体阵亡。

第七发炮弹

接下来是射击坦克右侧车体裙板。裙板被掀飞,其中一块甚至被发现落在100码(约91米)外,这可能让距离更近的测试人员有些紧张!

外挂舱侧板沿焊缝断裂,虽然像履带连接件一样,大部分爆炸能量被间隔的侧裙板吸收,但弹药仍严重凹陷,不过没有被彻底毁坏。

无线电操作员阵亡,替换装填手的双腿被切断。两节履带连接件被撕碎,另外两节受损,车轮也有轻微损伤。

第八发炮弹

第八发炮弹用于测试对目标的制动能力。左前挡泥板被击中并被掀掉,同时履带被炸飞。驱动链轮严重损坏,弯曲并从壳体中撕出。这种损伤因大裂缝和移位的金属而被认为无法修复,必须经过工厂大修。然而,坦克乘员和内部并未受到伤害。

第八发炮弹后左侧链轮状况:履带被掀飞,链轮从最终传动装置上被撕离。

第九发炮弹

第九发炮弹采用了“从背后偷袭”的策略,选择可拆卸的后炮塔门作为目标,目的是评估下方发动机舱盖的损伤情况。

炮塔门本身被炸成三块向内掀入,散落在炮塔地板上,而固定螺栓和配件则被发现位于炮塔右前方。炮塔后部两侧的焊缝开裂。所有乘员都被碎片击中,估计全部阵亡——测试团队此时已经快用完稻草假人了。

第九发炮弹后炮塔后部:整个门及上框架部分被强行推入炮塔内部。

炮塔被抬起并向前移动了约2英寸,同时5发惰性炮弹被穿透,如果是真弹,将会引发弹药架爆炸。发动机舱几乎未受到损伤。

第十二发炮弹

最后一次重要射击是第十二发炮弹,击中了发动机舱旁的左后侧。炮弹穿透了侧板,留下一个10 x 5英寸的整齐孔洞,同时在侧外挂舱形成了24 x 16英寸的剥落损伤。

第十二发炮弹击中后左侧车体的情况。

这次测试中油箱被部分加满。炮弹命中立即点燃发动机,引发无法控制的大火,将坦克内部彻底烧毁。发动机严重受损,内部装置弯曲塌陷。

此后车辆基本失效;火灾使钢材无法用于后续测试,因此没有更多数据可知。

第十二发炮弹击中后起火的Tiger II,标志着测试结束。

总体结论是,HESH炮弹能够对乘员造成严重伤害,而击中履带和行走装置则会使车辆失去机动能力,若击中发动机,则会引发火灾。

不过,外部履带连接件对HESH炮弹具有一定防护作用,侧裙板也提供了一定保护。

来源:胡侃kaowo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