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强调,朝韩不可能合并,但要朝鲜放弃核武器绝不可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17:46 1

摘要:金正恩在施政报告的 “外交与半岛关系” 章节中,首次系统性阐述对朝韩关系的新定位。他指出,“自 1948 年南北分治以来,朝韩已形成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认同与发展道路,70 余年的割裂早已让‘统一’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明确将朝韩关系定义为 “两个主权国

编辑|L.Y

9 月 21 日上午 9 时,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准时开幕,朝中社通过现场直播向全球传递会议内容。

几十年来,半岛的政治话语里总有一个词反复出现——统一。

它像一枚硬币的正面,闪着象征和平的光,但在另一面,也一直藏着冷冰冰的刀锋,提醒人们这片土地曾经的硝烟和未解的仇恨。

金正恩在施政报告的 “外交与半岛关系” 章节中,首次系统性阐述对朝韩关系的新定位。他指出,“自 1948 年南北分治以来,朝韩已形成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认同与发展道路,70 余年的割裂早已让‘统一’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明确将朝韩关系定义为 “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而非 “同一民族的内部关系”。

为支撑这一观点,金正恩在报告中提及多项具体政策调整:一是从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朝鲜将在朝韩边境地区更换 “国家标识”,原有的 “民族统一标识” 全部替换为 “朝鲜主权标识”;二是暂停与韩国的所有 “民间交流项目”,包括金刚山旅游合作、开城工业园区相关协商等,理由是 “这些项目已成为韩国渗透朝鲜的工具”;三是要求朝鲜外交部重新梳理与韩国的外交文件,“删除所有涉及‘统一’表述的内容,以符合两国主权平等的事实”。

在核政策方面,金正恩的表态更为强硬。他在报告中强调,“朝鲜的核武器开发历程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是在美韩军事威胁下的必然选择”,并列举数据证明核力量的 “威慑价值”:2024 年美韩 “自由护盾” 联合军演期间,朝鲜通过展示洲际弹道导弹与潜射核武器,迫使美韩将军演规模缩减 40%,“这充分说明核武器是阻止战争、保护人民的最有效手段”。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美国在朝鲜半岛周边部署的战略武器数量较 2018 年增加 3 倍,韩国也在加速构建‘杀伤链’系统,在这种安全环境下,放弃核武器等同于放弃国家主权,朝鲜绝不会做出这样的妥协”。

会议最后,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以全票通过《关于巩固国家主权与核力量的特别决议》,将金正恩的表态转化为 “国家法律”,明确 “核武器地位不可动摇”“朝韩关系以主权国家为基础” 两大原则,为后续政策实施提供法律支撑。

金正恩 9 月 21 日的拥核表态,并非临时决策,而是朝鲜核政策长期演进的结果。梳理朝鲜核政策的时间线可发现,其立场从 “阶段性威慑” 逐步转向 “永久性保有”,且每一次调整都与美韩政策变化直接相关。

2006 年,朝鲜进行首次核试验,当时的核政策定位为 “应对美国核威胁的威慑手段”,仍保留 “在美韩放弃敌视政策后可协商弃核” 的弹性空间。2013 年,朝鲜颁布《核武器政策法》,首次将核武器定位为 “国家主权的象征”,但未完全关闭协商大门。2018 年朝美新加坡峰会期间,朝鲜虽承诺 “推进半岛无核化”,但因美韩未解除对朝制裁,核政策再次转向强硬。

2022 年是朝鲜核政策的 “关键转折点”。当年 3 月,朝鲜成功试射 “火星 - 17” 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覆盖美国本土;同年 9 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核力量的决定》,明确将核武器定位为 “不可放弃的国家核心资产”。朝中社 2022 年 9 月 30 日的报道显示,当时金正恩已提出 “核武器是朝鲜民族的‘传世之宝’,需代代相传” 的观点,为此次 9 月 21 日的表态奠定基础。

2024 年美韩政策的变化,进一步坚定了朝鲜的拥核立场。2024 年 5 月,美国与韩国签署《核威慑战略指针》,明确美国将在朝鲜半岛部署战略核潜艇与核弹头;同年 7 月,韩国宣布启动 “自主核威慑能力” 研究,计划在 2030 年前具备 “核材料自主生产能力”。朝鲜外务省 2024 年 8 月 15 日发布的《对美韩核政策的回应报告》中指出,“美韩的核扩张行为已让半岛回到‘冷战核对抗’时代,朝鲜唯有强化核力量才能自保”,这一观点在此次 9 月 21 日的最高人民会议上被再次强调。

金正恩的表态发布后,美韩迅速作出反应,半岛局势短期内出现紧张升级迹象。9 月 21 日当天,韩国总统办公室召开紧急国家安全会议,总统尹锡悦在会后发表电视讲话,称金正恩的表态 “严重破坏半岛和平稳定,是对韩国人民的挑衅”。

并宣布三项应对措施:一是延长原定于 9 月 25 日结束的美韩 “乙支自由护盾” 联合军演,新增 “应对朝鲜核威慑” 的专项演练科目;二是从 9 月 22 日起,韩国国防部将在朝韩边境地区增加 “爱国者” 防空导弹系统部署,同时加强对朝鲜的电子侦察;三是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对朝鲜 “违反安理会决议的核政策” 进行谴责。

美国的反应则聚焦 “军事威慑” 与 “外交施压” 双轨。9 月 21 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将原本部署在日本的 “罗纳德・里根” 号航母战斗群调往朝鲜半岛东部海域,同时派遣 B-52H 战略轰炸机飞抵韩国乌山空军基地,与韩国空军进行联合巡航。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 9 月 22 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朝鲜的核政策严重威胁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美国将联合盟友对朝鲜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并透露美国正与日本、韩国协商建立 “三边核威慑协调机制”,以应对朝鲜的核威胁。

美韩的应对措施很快引发朝鲜反制。9 月 24 日,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宣布,从当天起在朝鲜半岛东部海域进行 “潜射导弹发射训练”,朝中社报道称训练 “成功发射一枚潜射弹道导弹,精准命中预设目标”;9 月 25 日,朝鲜关闭朝韩边境的 “军事热线”,理由是 “韩国的军事挑衅已让热线失去沟通意义”。截至 9 月 27 日,朝韩边境地区的军事活动频次较 9 月 21 日前增加 3 倍,半岛局势呈现 “硬对抗” 态势。

金正恩 9 月 21 日的表态,不仅改变了朝韩关系的定位,也对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产生长期影响。从朝韩关系来看,“统一” 议题的彻底搁置,意味着韩国长期推行的 “阳光政策”“半岛信任进程” 等外交框架全面失效,未来朝韩互动将集中在 “主权平等” 基础上的 “利益博弈”,而非 “民族统一” 目标下的 “妥协协商”。韩国统一部 9 月 26 日发布的《2025 年半岛局势评估报告》中承认,“朝鲜的新立场已让半岛统一进程陷入永久性停滞”。

从核政策角度看,朝鲜 “绝不弃核” 的立场,将进一步加剧东北亚地区的 “核扩散风险”。日本已在 9 月 23 日宣布 “加强自卫队的‘反击能力’研究”,计划将国防预算占 GDP 的比重从 2% 提升至 2.5%;韩国则加速与美国的 “核共享” 谈判,试图通过 “美国核保护伞” 抵消朝鲜的核威慑。这种 “以核制核” 的逻辑,可能引发东北亚地区的 “军备竞赛”,破坏地区安全稳定。

从外交层面看,半岛局势的 “明确对立” 也让国际社会的调解空间缩小。中国外交部 9 月 22 日发表声明,呼吁 “各方保持克制,回到对话协商轨道,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半岛问题”;俄罗斯则批评美韩 “军事扩张行为是半岛局势紧张的根源”,主张 “尊重朝鲜的安全关切”。但由于朝韩立场已无妥协余地,短期内国际调解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在强调 “绝不弃核” 的同时,也保留了 “与美韩进行主权平等对话” 的可能性。金正恩在 9 月 21 日的报告中提及,“若美韩愿意以平等主权国家身份与朝鲜对话,朝鲜可在导弹试射、军事演习等问题上展现灵活性”,这为未来半岛局势留下一丝 “可控空间”。但从目前美韩的反应来看,双方短期内难以接受 “与朝鲜平等对话” 的定位,半岛局势仍将以 “紧张对立” 为主基调。

参考信源:

来源:青天御史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