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演了,书都替你尴尬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7 20:22 2

摘要:真的,智商在线,手速也快,脑袋里装着整个数学建模宇宙的热情,结果数学考了52,家长会回来被老师当众点评“表现欲很强,就是发挥得太随意”。

我上学那会儿,总觉得自己挺聪明的。

真的,智商在线,手速也快,脑袋里装着整个数学建模宇宙的热情,结果数学考了52,家长会回来被老师当众点评“表现欲很强,就是发挥得太随意”。

我当时就想,老师这话也太深刻了,简直就像给《红楼梦》写评论。

只不过,我不是贾宝玉,是那个在走神和犯困之间,被选择题给搞迷糊的人。

后来,我见过太多所谓的“聪明孩子”——满脑子想法,满屋子计划,满眼星辰大海,满脸疲惫与迷茫。学不会不是因为笨,而是脑子用得太花哨,落不到实地。

智商就像一个豪华游戏显卡,没驱动程序、没主板匹配、没散热系统,一开机就卡死。

实际上,很多人努力的姿势像极了打游戏卡BUG——以为只要姿势对了,就能通关。

结果越用力,越原地踏步,连观众都替你尴尬。

说努力不努力,看的是“费没费劲”,不是“熬没熬夜”。

大多数“假努力”的孩子,喜欢的是努力带来的自我感动,而不是努力本身带来的痛苦成果。眼泪和夜灯从来不代表成绩,反而是一种自我催眠的舞台布景。

记得我上初三那年,邻桌同学天天高强度“自律”,她的时间管理比表演艺术生都细致,早读翻单词,午休写作文,晚上戴耳机背古文。

她的口头禅是:“我再学五分钟!”

结果那五分钟,后来发展成一个不熄的夜,连黑眼圈都长出层次感了。

更没想到的是,月考一出,她的历史考了34,语文作文得了9分。她写的作文标题是《我是一只坚强的小鸟》,整整两页,字迹工整,内容感人。

老师批语是:“虽然你很努力,但很明显你没有听我讲作文结构。”

再比如我们班的另一个“内卷代表”,男生,成绩永远中游,但每天跟打仗一样学。你晚上十点进厕所,他在刷题;你凌晨一点路过教室,他还在念政治。你会以为他下次肯定能考好。

结果考试出来,他都没进前一百,连班主任都怀疑他,是不是抄错题本抄到走火入魔了。

这哥们后来才承认,他只是不想被大人说“不努力”,所以干脆每天都在“演”自己在学习。

用力的感觉当然很爽,可惜方向不对,努力就成了作秀。

有些人把学习,变成一场精致的工艺活,书桌上是颜色各异的笔、贴满便签的笔记本、跟淘宝模特一样精致的学习计划本。

光看那一排排彩虹笔,就觉得她要去高考现场做设计总监。

我初一时候,前座女孩就是这种类型。她的笔记美得像花店开的,标题手写体,底下再用橙色笔划线强调,偶尔还配点小插画——就差没贴个“欢迎翻阅”了。

但是,她抄笔记的速度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为了赶进度,她学会了两只手同时操作:一边写,一边翻书,右脑听课,左脑画线。

看起来像哈佛高材生提前训练手脑协同,其实每次考试,她连“巴甫洛夫的狗”都写成“帕夫洛娃跳舞”。

还有一个男同学,热衷规划。

他每天都要画计划表,横线竖线,时间表密密麻麻,最后还要涂个颜色分类。表格完成度能打95分,但每天计划完成率只有5。

我们都戏称他“时间表画家”。他计划用一小时做完物理压轴题,结果只用了十分钟放弃。原因是“太难,看不懂,留着以后做”。

关键是,他真的“留着以后做”,估计做到现在,应该也没做完。

还有些孩子,动不动就要把“今日事今日毕”“天才是勤奋的结果”挂在嘴边,朋友圈转发的励志语录比自己写过的作文还多。

但要是真的不提醒他们写作业,他们能拖到明年春天。

记得有个男生,天天看那些学习鸡汤视频——什么《北大状元凌晨四点起床》《清华学神自律计划》《寒门学子十年高考梦》——看得热泪盈眶,然后擦干眼泪开始打游戏。

他说:“我也想像他们一样。”

我说:“你先别像他们,还是先把《王者》排位赛打完吧。”他点头如捣蒜,说自己马上卸载。

结果倒了第二天,他用另一个小号继续上分。

另一个女生,自称是“黑马”,整天说“乾坤未定,我就是传说”。

她的作业经常是凌晨两点才交,原因不是努力,而是“白天没空,晚上状态来得猛”。她坚信熬夜更有效率,可惜效率没看出来,黑眼圈和脱发倒是日益加重。

她妈妈有次说:“我女儿都快变成‘努力的鬼’了,每天夜里一两点还在学。”我心里默默补了一句:“那是披着学神皮的‘夜行妖怪’。”

怎么办?还是别演了,来点真的吧!

解决“假努力”的问题,没有比“做点真事”更管用了。

首先,把学习计划简化到一件事一时段。

不要在A4纸上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弄得像联合国安理会,还没开始就想当将军。你只需要清楚:此刻该做的是什么,一次做完,搞定了再考虑下一件事。比如“今晚7点8点只做数学练习三”,别想语文、别翻英语,哪怕你感觉自己全身的细胞都在蠢蠢欲动,也给我忍住。

其次,回到课堂主战场。

听课要当真事做,不是等着老师点你名才睁眼,也不是一边听讲一边偷偷画“练字字体”。真正听进去一个概念,比课后抄十遍还顶用。课堂的黄金时间,别拿来干“抄艺笔记”的活。

再来,减少情绪性学习。

别总想着靠一句励志语录就能突飞猛进。人的成长,是靠点滴累积,不是靠“自我感动”来感天动地。鸡汤不能当饭吃,想成为学霸,不是要每天给自己打鸡血,而是把一天三餐吃完、作业写完、知识点搞明白。

最后,想提高成绩,不需要魔法,也不靠天赋,只要你真的开始学,而不是假装在学。动起来,哪怕一点点,也比你在脑子里打怪升级有用得多。

其实你没笨,只是太想聪明地“混过去”。结果把自己累成了傻子。

别装了,认真点。

你和学霸的距离,可能就差“真努力”这一步。

来源:湖北台搞笑剧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