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1年4月25日晚,美国旧金山的豪宅内,77岁的宋子文手持刀叉,正准备品尝盘中的煎牛排,突然身体前倾,双手捂住喉咙,面部瞬间胀成紫红色。
1971年4月25日晚,美国旧金山的豪宅内,77岁的宋子文手持刀叉,正准备品尝盘中的煎牛排,突然身体前倾,双手捂住喉咙,面部瞬间胀成紫红色。
坐在对面的友人还未反应过来,被福布斯称为“世界首富”的宋子文,就已倒在餐桌旁,餐盘跟刀叉散落一地,红酒洒在洁白的桌布上,像一摊凝固的血迹。
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觉着宋子文的死有很大的问题。
宋子文的猝死,在海外华人圈掀起轩然大波。美国警方初步鉴定为“食物噎呛导致窒息”,但民间传言却从未停歇。
有人说他是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因晚年意图回归大陆;也有人说他死于财富纷争,家族内部为遗产分配早已剑拔弩张。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葬礼上,蒋介石未派代表出席,宋美龄虽亲赴美国,却跟宋子文的子女全程无交流。
那么,宋子文是谁,他为何会得罪蒋介石呢?他又是如何会在战乱不断的中国,成为了“世界首富”的呢?
“留洋精英”
宋子文的命运,从出生起就跟“宋氏家族”的崛起紧密相连。
1894年,他生于上海传教士家庭,父亲宋嘉树是靠印刷《圣经》发家的商人,母亲倪桂珍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
作为宋家的长子,宋子文自幼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
白天在私塾诵读《论语》,晚上则跟着父亲学习英语。双重的教育背景,让他既熟悉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又具备西方现代的思维方式。
1912年,18岁的宋子文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和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在哈佛期间,他主攻货币银行学,曾深入研究欧美各国的财政体系,还撰写了关于中国关税问题的论文,指出“列强把持关税主权,是中国财政困境的根源”。
学成归国后,宋子文在上海汉冶萍公司担任英文秘书。
上海汉冶萍公司是由盛宣怀创办的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却因管理混乱、外资渗透而濒临破产。
宋子文入职后,凭借着精准的财务分析,梳理出企业的收支漏洞,还推动建立了现代化的会计制度,短短两年就让汉冶萍公司的盈利翻了一番。
此后,在二姐宋庆龄的推荐下,宋子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英文秘书兼财政顾问。
当时,大元帅府财政拮据,军费时常拖欠,宋子文提出“整顿税收、发行公债、改革货币”三大举措。
他亲自督办盐税征管,打击走私偷税,让盐税收入从每月10万元增至40万元;发行“革命战争公债”,通过自己的海外人脉吸引华侨投资;还建立了广州中央银行,统一货币发行,结束了广东地区货币混乱的局面。
三项措施,极大的缓解了大元帅府的财政危机。宋子文也因此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被任命为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柱”。
不过,此时的宋子文,虽已崭露头角,却跟国民党内的军事派系始终保持着距离。他在日记中就曾写道:“财政为国家之血脉,需独立运行,不可沦为军阀争权之工具。”
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舵手”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急需一位懂财政的人才整顿混乱的经济秩序,宋子文成为了不二人选。
他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行长,肩负起“统一全国财政、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重任。
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各省自行征税、发行货币,中央财政收入严重不足,仅占全国财政总量的30%。
因此,宋子文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财政统一”政策。
事实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关税主权一直被列强把持,关税收入需优先偿还外债,国民政府只能获得“关余”。
宋子文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通过外交谈判,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将关税税率从5%提高至25%。
仅此一项,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就从1927年的1.2亿元增至1931年的3.8亿元,为中央财政注入了强心剂。
随后,宋子文又成立了全国盐务稽核总所,将盐税征管权收归中央,打击地方军阀的盐税截留。
他还推行“统税”制度,对卷烟、面粉、棉纱等工业品征收统一税,替代过去混乱的厘金。到1933年,国民政府的中央财政收入已占全国总量的70%,初步实现了财政统一。
不久后,宋子文又主导了民国史上最重要的“币制改革”。
当时,中国流通的货币以白银为主,受国际银价波动影响,白银大量外流,物价暴跌,经济濒临崩溃。
宋子文果断放弃银本位制,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法币”为唯一合法货币,禁止白银流通。
然而,宋子文的财政改革,也充满了争议。
他为筹集军费,大量发行公债,导致财政赤字扩大;法币政策虽短期有效,却为后来的通货膨胀埋下隐患。
更重要的是,他在改革中盲目重用亲信,整顿税收时又触动了地方豪强跟列强利益,多次遭到弹劾。
1933年,因反对蒋介石增加军费、推行“剿共”政策,宋子文跟蒋介石爆发激烈冲突,被迫辞去财政部长职务。
争取外援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财政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在国家危难之际,宋子文重新被启用,先后担任外交部部长、驻美特使等职,主要负责“争取国际援助、统筹战时经济”。
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美国的援助。
当时,美国奉行“中立政策”,不愿直接卷入战争,宋子文凭借哈佛的人脉跟外交手腕,开始了艰难的“求援之旅”。
1941年,宋子文的外交努力迎来重大突破。
他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用翔实的数据讲述中国抗战的艰难,呼吁美国“支持正义,反对侵略”,引发美国舆论强烈反响。
同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将中国纳入援助范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成同盟,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大幅增加,截至1945年,援助总额达8.45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宋子文在其中扮演的“桥梁角色”,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中国抗战的经济外交总代表”。
然而,抗战时期的宋子文,也因“权力膨胀”跟“财富争议”备受指责。
他身兼外交部部长、驻美特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掌控外交、财政、金融三大权力,被人称为“民国第一权臣”。
更有传言称,他利用职务之就,通过外汇管制、物资统制谋取私利,甚至在美国开设私人银行。
“权力边缘人”
抗战胜利后,宋子文再次出任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肩负起“战后经济重建”的重任。
当时,宋子文开放外汇市场,鼓励进口物资,减免战时苛捐杂税,恢复工商业,推动收复区的工厂、矿山接收工作。
尽管宋子文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可却因内战的爆发跟国民党的腐败,而宣告失败。
首先是“外汇改革”的崩溃。
宋子文为稳定物价,开放外汇市场,允许商人用法币兑换美元、英镑。但由于战后法币发行量过大,加上官僚资本跟投机商人的疯狂套购,外汇储备迅速耗尽,法币汇率暴跌,物价反而暴涨。
1946年的上海,物价较抗战胜利时上涨了5倍,民众生活苦不堪言。而改革的失败,也让宋子文成为众矢之的,被舆论称为“经济战犯”。
随后,内战的爆发彻底摧毁了战后重建的希望。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全面内战爆发,军费开支急剧增加,国民政府只能靠大量印刷钞票维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两年后,上海的物价较1945年上涨了3680倍,法币几乎沦为废纸。
宋子文虽多次调整财政政策,却无力回天,最终被迫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彻底退出了民国政权。
事实上,宋子文的失势,不仅因经济政策的失败,更因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蒋介石主张“军事优先”,不惜牺牲财政稳定也要打内战;宋子文则坚持“经济优先”,认为应先稳定经济再谈军事。
因此,两人多次爆发了严重的冲突。
此外,他跟孔祥熙的“宋孔之争”也愈演愈烈。孔祥熙盲目追随蒋介石,大发国难财,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处处排挤宋子文,散布他“贪污腐败”的谣言,导致宋子文彻底失势。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宋子文选择远赴美国流亡。
“世界首富”的真相
事实上,宋子文一生最受争议的话题,莫过于他的“财富”。
1948年,《福布斯》杂志将他列为“世界首富”,称他财富超过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引发全球关注。
但宋子文始终否认这一说法,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吾之财富,仅够家用,所谓‘世界首富’,纯属谣言,是政敌刻意抹黑。”
值得一提的是,宋子文跟他的家族关系,也不怎么好。
宋氏家族共有三姐妹、三兄弟。大姐宋霭龄嫁给孔祥熙,二姐宋庆龄嫁给孙中山,三妹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大哥宋子文,二弟宋子良,三弟宋子安。
其中,宋子文跟孔祥熙因财富跟权力争夺,关系长期紧张;跟宋美龄虽表面和睦,却因反对内战而逐渐疏远;跟宋庆龄则因意识形态差异,自1949年后就断绝往来。
1949年后,宋氏家族彻底分崩离析。
宋庆龄留在大陆,宋美龄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继续扮演“第一夫人”的角色;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则流亡美国;宋霭龄跟孔祥熙也定居美国。
1969年,宋子安在美国去世,宋子文跟宋美龄、孔祥熙虽出席葬礼,却全程无交流。而宋子文去世时,宋美龄虽赴美国,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未参加葬礼,仅派代表送上花圈。
至于蒋介石,他更是恨不得宋子文早死。
纵观宋子文的一生,相比蒋介石的其他“嫡系”亲属,他在国民党内部,得到的却更多的是负面评价。
毕竟,光反对内战一条,就足以让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了。
而西方史学界则普遍认为,宋子文是“中国近代最具专业素养的财政官员”,却因身处腐朽的国民党政权,最终无力回天。
来源:史笔似尘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