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双雄“抢第一”!3.99万机器人对决7800万订单,太激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22:19 2

摘要:一边是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刚带着售价3.99万元的新款人形机器人R1走完发布台,就被经销商围得水泄不通;另一边是智元机器人的稚晖君,团队刚官宣拿到中移7800万元大单,朋友圈里全是行业大佬的祝贺。

2025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两个90后创始人的身影格外扎眼。

一边是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刚带着售价3.99万元的新款人形机器人R1走完发布台,就被经销商围得水泄不通;另一边是智元机器人的稚晖君,团队刚官宣拿到中移7800万元大单,朋友圈里全是行业大佬的祝贺。

从2023年8月相隔3天发布首款产品,到2025年在价格、技术、订单上全面交锋,这两位被称作“人形机器人双雄”的创业者,把赛道卷成了“竞速场”。

这场“抢第一”的大战里,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最真实的生存逻辑。

1、

故事得从2022年10月说起,马斯克带着“擎天柱”机器人蹒跚登台,加上ChatGPT掀起的AI浪潮,让沉寂多年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突然成了风口,两个身处不同阵营的90后,几乎同时嗅到了机会。

当时32岁的王兴兴已经在机器人圈摸爬了6年,从2016年用8万元创业奖金创办宇树科技,到靠四足机器人站稳脚跟,他手里早就攒下了供应链和硬件研发的家底。

客户主动找上门的订单,让他下定决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而29岁的稚晖君正顶着“华为天才少年”的光环,在昇腾团队深耕AI计算,看着技术风向转变,他直言“趋势看得很清楚”,果断辞职创业。

2023年2月,智元机器人正式成立;巧合的是,宇树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也在同月立项。

起跑线上看似平齐,但王兴兴手里握着六年积累的“底牌”,2013年他就造出过四足机器人XDog,2018年靠张鹏牵线的投资盘活生产线,2021年更是引来雷军顺为资本的独家领投,美团王兴后来也带着8%的持股成为第二大股东。

稚晖君则胜在AI技术积累和流量光环,刚创业就获得资本追捧。

第一场正面较量来得猝不及防,2023年8月15日,王兴兴抢先一步,发布国内首款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H1,虽然联合创始人坦言“还有问题没解决”,但“国内首个”的标签已经到手。

三天后的8月18日,稚晖君以一场半小时的直播强势回击。直播中,他亮出“远征A1”机器人,虽未提及量产事宜,但其精致的技术演示已充分吸引众人目光,赚足眼球。

这3天的时间差,像一根刺扎在了双方心里。从此“抢第一”成了常态:你发新品我就降价格,你搞硬件我就攻AI,两个90后带着团队在赛道上展开了贴身肉搏。

2、

随着较量升级,两人的打法差异越来越明显,简直是两条路走到黑,王兴兴成了行业里的“价格屠夫”,稚晖君则被贴上“技术偏执狂”的标签,两条路线的碰撞火花四溅。

王兴兴的降价节奏快得让人咋舌,2024年5月,宇树推出小尺寸G1机器人,将起售价直降至9.9万元。

这一举措犹如一把利刃,成功打破了人形机器人长期以来“百万级”的价格神话,这步棋让智元压力陡增,几个月后就推出同尺寸的灵犀X1应对。

可没等智元站稳脚跟,2025年3月智元刚把灵犀X2青春版降到9.8万元,王兴兴7月就甩出杀手锏,3.99万元的R1机器人,直接把价格砍到对手的零头。

能这么“卷”价格,全靠王兴兴的老本行优势,凭借六年深耕四足机器人研发的宝贵经验,宇树科技达成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

卓越成果之下,其供应链成本得以有效控制,仅为同行的一半,彰显深厚技术积淀与强大成本把控力。

更关键的是,宇树从2020年起连续五年盈利,年营收已经突破十亿元,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少有的能自我造血的公司。

“我仍可进一步压低价格,不过需考量盈亏平衡。”王兴兴话语间尽显底气,寥寥数语,自信与运筹帷幄之意便已溢出。

稚晖君的团队却对“价格战”嗤之以鼻,智元合伙人姚卯青直接表态:“9万9的机器人只有基础运动能力,创造不了价值的低价只会搞垮行业”。

他们选了条更烧钱的路,allinAI大模型,从2023年成立到2024年9月,智元一口气完成五轮融资,其中一轮就超6亿元,大部分钱砸在了具身智能研发上。

2025年,他们重磅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姚卯青言辞恳切,直言:“不依托大模型的机器人,注定难有光明未来。”

这种路线差异,在专利布局上看得更明白,企查查数据显示,宇树的专利里36%是外观设计,全是跟硬件和生产相关的实用技术;而智元的外观设计专利只占8%,绝大部分聚焦在数据与模型领域。

简单说,王兴兴想先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稚晖君想先让机器人“变得足够聪明”。

双方的商业化进度也因此拉开差距,宇树2023年底就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2024年人形机器人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30%,成了公司第二支柱。

智元直到2024年末才开启千台级量产,虽然预计2025年出货数千台,但跟宇树的规模比还有差距。

3、

如果说价格和技术是“隔空喊话”,那订单抢夺就是“正面拼刺刀”,2025年6月中移的一场招标,把两人的竞争推向了高潮,智元拿到7800万元订单,宇树紧随其后拿下4605万元,这场较量终于有了量化的胜负。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各守一亩三分地”的两人,现在都开始抢对方的饭碗,王兴兴早年靠四足机器人打下江山,宇树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占了近七成份额,这可是块肥得流油的蛋糕。

可2025年7月,智元突然在官网上架D1Ultra四足机器人,直接切入教育场景,摆明了要在王兴兴的优势领域分一杯羹。

稚晖君的“高举高打”策略很明确:先用AI大模型建立认知,再靠全品类产品包抄市场。

短短两年,智元就形成了远征、灵犀、Genie三大系列,从全尺寸人形到小尺寸机型,再到四足机器人,把宇树的主力产品线全给覆盖了,这正是他的风格,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全套。

王兴兴也没坐以待毙,反而主动补起了自己的“短板”,2024年他还说对AI投入“相对克制”,因为“太烧钱”,甚至直言不羡慕智元拿高额融资。

可到了2025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他却公开表示“硬件已够用,制约行业的是大模型”,还遗憾自己“错失了AI”。

嘴上说着遗憾,行动却雷厉风行,9月15日,宇树突然宣布将自主研发的“世界模型-动作”架构UnifoLM-WMA-0全球开源,直接跟几天后智元开源的GO-1大模型正面抗衡。

从“硬件为王”到“AI补课”,王兴兴的转变里藏着危机感:没有智能的机器人,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这场“跨界互攻”背后,是赛道蛋糕的逐渐清晰,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工业、展厅、教育、科研这几块,客户要么看性价比,要么看技术能力。

王兴兴降价抢的是教育和科研市场,稚晖君攻AI盯的是工业和高端展厅需求,现在双方都想把两块蛋糕都吃到嘴里。

4、

两个90后的较量,背后其实是资本大佬的隔空角力,王兴兴的股东名单里,雷军的顺为资本和王兴的美团赫然在列;稚晖君虽然没公开太多投资方,但能在两年内拿五轮融资,背后的资本实力可想而知。

王兴兴的创业路上,雷军和王兴算是“迟到但重磅”的支持者,2017年张鹏组织的茶局上,雷军就看中了王兴兴的技术,但直到2021年顺为资本才独家领投宇树A轮融资,后来又跟投了B+轮,现在持股4.93%位列第五大股东。

王兴则更谨慎,早期错过了投资机会,后来还是忍不住入局,美团旗下公司现在持股8%成了第二大股东。

这些资本加持不光是给钱,更给了资源,美团在过去3年投资了3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几乎买下半壁江山,宇树能快速打通供应链,少不了美团的助力。

雷军麾下的小米,于渠道搭建与制造环节倾力扶持,为宇树科技注入强大助力,在其加持下,宇树的量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进步迅猛。

颇为遗憾的是,天使投资人尹方鸣于2020年获利5倍后便抽身退出,就此错失后续上百倍的丰厚回报,若他能持有至今,其手中股份价值必然实现数度飞跃,着实令人惋惜。

稚晖君的资本故事更像“明星创业剧本”,顶着“华为天才少年”的光环,他刚创业就获得顶级资本青睐,融资速度快得惊人。

智元能砸钱搞大模型研发,靠的就是资本的持续输血。虽然没像宇树那样盈利,但资本愿意为他的“技术愿景”买单,毕竟在AI时代,“聪明的机器人”想象空间更大。

资本的态度也反映了市场的分歧:有人赌王兴兴的“商业化快周转”能先吃到红利,有人押稚晖君的“技术深水区”能笑到最后。

就像雷军和王兴的投资逻辑,前者看技术潜力,后者重赛道布局,没有绝对的对错,只看谁能先跑到终点。

5、

从首发产品的3天之差,到价格战的贴身肉搏,再到AI与硬件的路线之争,王兴兴和稚晖君的“抢第一”大战,其实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缩影,在技术和市场的夹缝里,寻找一条能走通的路。

王兴兴的优势是懂制造、能盈利,知道怎么把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到市场;稚晖君的长处是懂AI、有远见,清楚机器人的未来必须靠智能驱动。

现在两人都在向对方靠拢:王兴兴补AI,稚晖君攻硬件,曾经的“对手”正在变成“全能选手”。

这场较量没有真正的“第一”,宇树现在卖得多,但智元的技术储备更深;王兴兴跑得快,可稚晖君的后劲可能更足。

就像行业里有人说的:“现在抢的是阶段性优势,真正的赢家要等5年后看,谁的机器人能真正走进工厂、走进家庭,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不过对消费者来说,这场“神仙打架”是好事,正是因为他们抢着做“第一”,人形机器人才从百万级的“奢侈品”变成了几万元的“消费品”,技术迭代速度也翻了好几倍。

或许再过几年,当我们家里真的出现人形机器人时,会想起2023年那个夏天,两个90后为了“抢第一”,点燃了整个赛道的火种。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