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37612例、死亡39人?疫情通报别慌!实情+防护要点在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18:36 1

摘要:“山东一月报告传染病3万多例,还死了39人,这情况是不是很严重?”10月15日山东省卫健委发布9月法定传染病疫情通报后,不少网友看到“37612例”“死亡39人”的数字就慌了神,甚至有人猜测“是不是有新传染病暴发”。

山东37612例、死亡39人?疫情通报别误读!实情、防护要点及国家对策全说清

“山东一月报告传染病3万多例,还死了39人,这情况是不是很严重?”10月15日山东省卫健委发布9月法定传染病疫情通报后,不少网友看到“37612例”“死亡39人”的数字就慌了神,甚至有人猜测“是不是有新传染病暴发”。

但真相根本不是“疫情失控”,反而藏着两个关键事实:一是这是9月全省所有法定传染病的总和,并非单一病种暴发;二是死亡病例集中在少数重症高发传染病,且整体发病数较上月下降12%。今天就拆透这份通报,讲讲真实情况、不同人群的防护重点,以及国家刚实施的防控新政策。

实情拆解:37612例不是“单一疫情”,两类病占了大头

先看最核心的数字真相。这份通报覆盖9月1日至30日全省数据,37612例是26种法定传染病的累计发病数,死亡39人全部来自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则无任何病例报告[__LINK_ICON]。整体来看,疫情处于“常态可控”状态,甚至部分病种发病率还在下降。

1. 乙类传染病:新冠、肝炎、梅毒排前三,死亡多与重症延误有关

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8870例,占总发病数的50.2%,39例死亡全集中在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前三的分别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梅毒,这三种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68%。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死亡病例情况。从近年类似通报规律看,这类死亡多不是“急性暴发致死”,而是长期慢性病控制不佳导致的重症后果。比如病毒性肝炎中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若长期不规范治疗,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最终导致死亡;新冠死亡病例则主要集中在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群体,且多因并发症离世。

值得欣慰的是,乙类传染病中最凶险的8种(比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新亚型流感等)均无病例报告,说明高风险传染病防控防线很稳固。

2. 丙类传染病:腹泻、手足口病、流感成主力,无死亡但需警惕聚集性疫情

丙类传染病报告18742例,和乙类发病数几乎持平,但无1例死亡,属于“常见多发但危害较轻”的类型。发病数前三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92%,且呈现明显的人群聚集特征。

这三种病的高发其实有季节原因。9月刚开学,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场所人员密集,手足口病在5岁以下儿童中容易传播;而进入秋季后,气温下降、湿度变化,流感病毒开始活跃,加上诺如病毒等引发的感染性腹泻也进入高发期——山东滨州某职业学院近期就出现413人感染诺如病毒的情况,虽均为轻症,但也提醒这类传染病的聚集性传播风险。

3. 关键判断:不是“疫情反弹”,是“季节常态”

对比8月数据,9月总发病数下降12%,其中手足口病下降8%,流感下降5%,说明整体疫情呈平稳回落趋势。所谓“3万多例”看似吓人,实则是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的常态基数——按全省1亿人口算,发病率仅为0.3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之所以会引发关注,本质是对“传染病通报”的误解。我国法定传染病有40种,这类月度通报是常规工作,目的是提醒公众防范高发病种,而非“预警紧急疫情”。

防护指南:分人群、分病种,这5类人要盯紧“专属防线”

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不同,防护不能“一刀切”。结合山东疫情特点和近期聚集性疫情案例,这5类人群要重点做好防护,避开最容易踩的“坑”。

1. 儿童群体:防手足口病、流感,疫苗+卫生是关键

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和流感的高危人群,3岁以下手足口病发病率最高。山东9月手足口病发病数虽有下降,但开学后学校传播风险上升,家长和学校要做好两件事:

- 主动接种疫苗: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能降低90%的重症风险,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流感疫苗提前两周接种才能产生抗体,10月底前完成接种最佳,能有效减少发烧、肺炎等并发症。

- 守住“卫生防线”:教孩子用“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接触玩具后必须洗手;幼儿园要每天消毒玩具、餐具,发现病例及时隔离,避免全班传播。

2. 学生和上班族:防诺如病毒,聚餐、外卖要当心

诺如病毒感染近期已出现聚集性案例,学校、写字楼是高发场所,这类病毒传染性极强,酒精还杀不死,防护重点在“阻断传播途径”:

- 饮食别大意:不喝生水,外卖尽量选热食,水果削皮吃,剩菜必须彻底加热(中心温度达75℃以上);学校食堂要做好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 出现症状别硬扛:一旦有呕吐、腹泻,立刻居家休息,别去学校或单位,呕吐物要用漂白粉消毒后再清理,避免病毒扩散。

3. 老年人:防新冠、肝炎,基础病管理是核心

老年人是传染病重症和死亡的高发群体,39例死亡病例大概率集中在老年群体。防护重点不是“躲在家不出门”,而是“科学防控+基础病管理”:

- 补打疫苗“加强针”:60岁以上老年人若距离上次新冠疫苗接种超过6个月,建议补打加强针,能降低80%的重症风险;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老人,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

- 定期复查别偷懒:有乙肝、丙肝的老人,每3个月查一次肝功能和病毒载量,按医生要求吃药,别自行停药导致病情恶化;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人,控制好基础病,能减少感染后的并发症风险。

4. 餐饮从业者:防梅毒、肝炎,职业防护+定期体检不能少

梅毒、病毒性肝炎在服务行业中发病率相对较高,餐饮从业者因接触食物,更要做好自我防护和健康管理:

- 必须持证上岗:健康证到期前及时体检,若查出乙肝、丙肝等传染病,应主动调离直接接触食物的岗位,这既是法规要求,也是对他人负责。

- 做好职业防护:处理食材时戴手套,避免伤口接触生肉、生水;工作中若接触他人血液、体液,及时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就医检查。

5. 所有人:通用防护3条铁律,能防80%的传染病

不管什么人群,这3条基础防护措施都能降低大部分传染病风险,成本低还管用:

- 勤通风:家里每天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办公室、教室也要定时开窗,稀释空气中的病毒细菌。

- 戴口罩:去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务必戴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没必要日常佩戴。

- 强体质:每天睡够7-8小时,每周运动3次,均衡吃蔬菜、肉蛋,免疫力强了,就算接触病原体也不容易发病。

国家对策:新《传染病防治法》刚实施,3大变化影响每个人

很多人不知道,2025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正式施行,这是国家应对传染病的“顶层设计”,从预防、监测到救治都做了升级,直接影响山东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

1. 预防更靠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新法明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要求疾控部门提前发布“传染病风险提示”,而不是等病例多了再通报。比如针对山东秋季流感高发,国家疾控局9月底就发布了《秋季流感防控指南》,指导各地提前储备疫苗、培训医务人员。

同时,新法鼓励“群防群控”,社区、学校、企业要建立“传染病防控员”制度,比如山东不少幼儿园已配备专职卫生老师,负责晨检、消毒和健康宣传,从源头减少疫情扩散。

2. 救治更高效:打通“分级诊疗”通道,避免重症延误

针对乙类传染病死亡多与“重症延误”有关的问题,新法要求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机制。山东已落实这一政策:社区医院能筛查肝炎、梅毒等传染病,发现重症立刻转往上级医院,患者转诊时不用重复做检查,节省救治时间。

对困难群体,新法还明确“医疗费用保障”,比如乙肝、丙肝患者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药费报销比例达70%以上,避免因没钱治病导致病情恶化。

3. 监管更严格:个人、单位都有“防疫责任”

新法明确了“个人、单位、政府”的三方责任,避免出现“防疫漏洞”:

- 个人:若感染传染病,必须配合隔离治疗,故意隐瞒导致传播的,要承担法律责任;进入医院等场所,要遵守戴口罩、扫码等规定。

- 单位: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制定防疫预案,发现病例不报告、不处置的,最高可罚50万元;餐饮企业若让传染病患者接触食物,直接吊销营业执照。

- 政府:疾控部门要及时公开疫情信息,不能瞒报、漏报;医疗物资要提前储备,比如山东已储备足够的流感疫苗、诺如病毒检测试剂,确保需要时能及时调配。

此外,新法还强调“中西医并重”,山东多家医院已成立“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病房”,用中药辅助治疗流感、手足口病,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常见误区澄清:这3种说法别信,都是谣言

疫情通报发布后,网上总会冒出自编的“谣言”,结合近期流传的说法,这3个误区必须澄清:

- 误区1:“39人死亡都是新冠导致的”

真相:通报只说死亡来自乙类传染病,未明确病种。从全国数据看,新冠死亡多集中在冬季,9月新冠死亡病例极少,这些死亡更可能是肝炎、艾滋病等慢性病重症导致的。

- 误区2:“诺如病毒感染要吃抗生素”

真相:诺如病毒是病毒,抗生素只杀细菌,吃了没用还伤肠胃。感染后只需多喝水防脱水,清淡饮食,一般1-3天就能自愈,重症才需就医。

- 误区3:“手足口病会留后遗症”

真相:95%的手足口病是轻症,发烧、皮疹消退后不会留后遗症。只有少数EV71型感染可能发展为重症,及时治疗也能康复,接种疫苗就能有效预防。

结语:看懂通报才不慌,科学防护是关键

说到底,“37612例、死亡39人”的通报不是“疫情警报”,而是一份“健康提醒”——告诉我们秋季要重点防腹泻、流感、手足口病,老年人和儿童要做好特殊防护。

国家有新《传染病防治法》托底,地方有分级诊疗和物资储备,只要我们看懂通报、避开误区、做好个人防护,就不用对传染病过度恐慌。毕竟,传染病防控从来不是“政府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你我的一次洗手、一次疫苗接种,都是筑牢疫情防线的重要一环。

秋冬季节是传染病高发期,但只要科学应对,就能安安稳稳度过。记住:比起恐慌,了解真相、做好防护,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

来源:咪咕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