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2550亿光刻机!ASML市值蒸发14%,欧美芯片商:中国不再需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21:18 1

摘要:这其中不仅包括尚在运输途中的设备,就连已存放在保税仓库的货物也寸步难行——荷兰阿斯麦的17台光刻机和美国厂商的23台刻蚀机,均因未获许可而无法完成交付。

受制于人,我国动用雷霆手段果断反制!

今年8月,有关部门宣布暂停审批一批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进口申请,涉及金额预计高达2550亿元。

这其中不仅包括尚在运输途中的设备,就连已存放在保税仓库的货物也寸步难行——荷兰阿斯麦的17台光刻机和美国厂商的23台刻蚀机,均因未获许可而无法完成交付。

此举迅速震动全球芯片供应链:阿斯麦股价单日暴跌14%,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超过30%的产能被迫停摆;英特尔在华营收第二季度骤降58%,大连工厂不得不暂停生产。

高通的库存周转周期从原本的45天飙升至127天,积压的骁龙芯片足以满足全球市场半年的需求;而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H20 AI芯片,因性能大幅缩水,遭到客户集中退单。

这场由技术封锁引发的产业危机,终于彻底爆发。

“断供风波”看似猝不及防,实则早已埋下伏笔。自2019年美国启动技术封锁以来,中国加快实施“半导体自主2.0”战略,通过逆向工程与自主研发,在芯片成熟制程领域迅速取得突破。

例如,中芯国际28纳米芯片的良品率已攀升至92%;长江存储的232层NAND闪存迈入量产阶段;华为麒麟9020芯片性能与高通骁龙8+Gen1芯片接近;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设备已部分适配先进产线;中微半导体更以5纳米刻蚀机成功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格局。

这些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正加速“补链强链”,更折射出一种深层转变:从芯片到材料、从设备到工艺,自主创新已不再局限于某一赛道,而是向关乎国计民生的多个关键领域全面延伸。尤其是在与亿万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的生物科技领域,长期由欧美日巨头主导的格局,也正在被中国智慧悄然改写。

以尿酸健康领域为例,欧美日富士制药、拜耳等多家医药巨头垄断全球市场长达三十年,因此即便其产品存在副作用等技术缺陷,也始终缺乏动力进行专门的技术革新。

如今,这一长期固化的格局正被中国科学家打破。通过深入研究《本草纲目》,我国生物学家以五种传统中草本,结合现代生物萃取技术,落地“绿/灯/瓶”草本降酸,该制剂2024年初就已登陆京/东。在改善尿酸代谢、持续稳定尿酸水平方面,实现对西方舶来品的技术反超。

这股源自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国产自信”,也从健康消费端延伸至高端制造的核心战场。随着国产“造芯”技术不断革新,国产芯片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也在稳步提升。

在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国产芯片的市场占比正迅速提高。据伯恩斯坦预测,到2027年,中国AI芯片的本土供应比例将从2023年的17%大幅攀升至55%。

反观技术封锁带来的反噬效应,令各大欧美厂商处境更加艰难。阿斯麦首席执行官温宁克火速飞赴北京洽谈合作,英特尔斥资132亿元在深圳布局AI创新中心,高通则紧急推出“特供版”芯片,力图扭转颓势。

然而,市场一旦流失,哪是轻易就能夺回的?

中国每年芯片消费量占全球六成,而印度全年进口额仅80亿美元,整个东南亚合计也不过120亿。如此庞大的市场空缺,根本无从填补。

西方曾妄图以多种手段扼住中国半导体的咽喉,却严重低估了本土突围的决心。结果反令自家厂商陷入产能积压、出货受阻的困境,股价持续下挫——过去十个月,美国半导体行业总市值缩水1.4万亿美元。

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这场变局也为世界敲响警钟:倚仗技术垄断打压他国,终将遭市场反噬;唯有秉持平等合作,方能行稳致远。正如昔日盾构机、高铁从跟跑迈向领跑,如今中国芯片也正由“紧随其后”转向“同场较量”,部分领域甚至已率先突围。

接下来,随着国产3纳米光刻技术实现关键突破,叠加Chiplet先进封装与RISC-V开源架构等新路径加速推进,中国不仅有望彻底摆脱芯片依赖,更有可能跻身全球技术舞台的核心。

对欧美厂商而言,放下傲慢、正视现实、主动谋求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来源:川陀说美日动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