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街头,一杯贴满英文标签的咖啡卖88元,店员却对你爱答不理;20平米小店自称“打造松弛氛围感”,进门先被主理人和朋友用眼神审判三秒;点单时听十分钟“豆子前中后调的玄学”,最后得到一杯半杯冰块的“存在主义特调”。
主理人
就是主打不理人吗
- 主理人现象 -
最近全网都在群嘲一种人——“主理人”。
上海街头,一杯贴满英文标签的咖啡卖88元,店员却对你爱答不理;20平米小店自称“打造松弛氛围感”,进门先被主理人和朋友用眼神审判三秒;点单时听十分钟“豆子前中后调的玄学”,最后得到一杯半杯冰块的“存在主义特调”。
网友神吐槽:“主理人主打不理人,我的88块买的是自卑体验券!”
抖音博主@港妹妹join(真00后 拍摄模仿主理人的短片
短视频平台上,博主们纷纷模仿“误入主理人咖啡店”的尴尬经历。其中一个视频中,博主扮演的顾客走进一家咖啡馆,一进门就受到主理人和其朋友们“一群人的注目礼”
。主理人在朋友的起哄声中为顾客点单,介绍产品时夹杂着英文单词,言语间透露着高傲。
该视频获得90万+点赞,转发超30万,评论区成了大型吐槽现场:“太潮了根本不敢进”、“感觉像是被霸凌了”、“感觉像进了别人家客厅,很尴尬”。
视频博主@李蠕蠕
为了体现其“专业性”,主理人还通常会搞出一套非常复杂的仪式感和高深莫测的话术,喝豆浆要沐浴更衣点香,喝咖啡要前调中调后调,总之,就是让你“不明觉厉”就对了。
更有网友整理出主理人“霸权”清单:只招待朋友,不招待上帝;点单落座;进店不许拍照;不能说话;非会员不能使用厕所;不能外带食物...。没事就喜欢蹦英文单词。
你还不能说不好,说不好就是你没品味。
NO.1 | 壹
那么问题来了,主理人这个词是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兴起的呢?
主理人这个词,最早就是源于英文 "director" ,核心是“指导者”或“管理者”的概念。
传入日本后,直接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将其译为片假名「ディレクター」(读作 direkutā)
上世纪90年代,日本里原宿(Ura-Harajuku)街头潮流文化兴起。像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NIGO(长尾智明)、高桥盾(Jun Takahashi)等潮流教父级人物,在创建自己的品牌(如 Goodenough、A Bathing Ape、Undercover)时,就称自己为品牌的「ディレクター」。
「ディレクター」这个词,后来大概率是通过香港的潮流杂志编辑翻译成了“主理人”三个字。这个翻译被认为“下了一番功夫”,带有“主导”、“料理”、“主事”的意味,非常贴合潮流文化中所需要的那种兼具创意、管理和品牌灵魂的人物形象。
明星如陈冠希创立潮牌CLOT后被称为主理人,也助推了这一称谓的传播。
后来,它在中文语境里, 被宽泛用于形容餐饮、民宿、服装等各方面的负责人。
NO.2 | 贰
与中文语境不同的是,在日本,主理人很少自称"主理人",他们更愿意用"店主""师傅"这样朴实的称呼。但正是这些低调的经营者,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消费体验。
大阪的Mel Coffee Roasters被誉为亚洲Top2咖啡店,店面小到只有门口一个长板凳,烘豆机也在店里。但与国内那些小众咖啡主理人不同,这里的主理人态度"超热情超好,会很热心介绍咖啡产品"。
更令人惊叹的是京都小川咖啡的第三代店主小川健太郎,他能仅凭顾客描述的口味偏好,准确调配出专属的咖啡浓度,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3000多位常客的口味档案。
东京神保町的Koseto古瀬戸咖啡店,店主夫妇会让顾客从摆满精致咖啡杯的杯架上选择自己中意的杯子。
点泡芙和小甜品时,会随机给你安排可爱的动物盘子(兔子、大象、猫咪或袋鼠)。这种细节处的惊喜,让每次光顾都充满期待。
日本米其林餐饮天花板的UKAI集团的金牌"女将"(女主理人)星野友香阐释了"以心待客"的服务理念。她强调,服务的核心在于将客人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人,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着想。
这种服务没有统一标准,而是因人而异:
。例如:
针对老年人客人,可以提前联系厨房将菜肴炖软、切小
女性客人涂口红时,上饮品会选择红色吸管以避免尴尬
针对选择高酒精度饮品的客人,会建议厨房调整菜品口味以更好搭配
星野友香认为,"以心待客不仅仅是餐饮服务的专属技巧,更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准则"。
大阪正本刃物的刀匠正本晃,为了让菜刀更贴合女性手掌,带着原型刀去菜市场蹲守三个月,记录不同主妇切菜时的发力角度,最终推出的"轻量小菜刀"连续五年蝉联日本厨具销量冠军。
东京虎屋的和果子师傅,会根据当天的湿度调整糯米的浸泡时间,哪怕误差5分钟也要重做。
正是这种偏执的专业精神,才是日本主理人赢得尊重的真正原因。
NO.3 | 叁
而在国内,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反感主理人这个词,其实是因为被一批“伪主理人”玩坏了。
传统的商业逻辑很简单:你花钱,我给你好产品、好服务,双方是平等的交易关系。
可现在有些“主理人”,把这种平等打破了——你不仅要花钱,还要“低头”:得接受他的“审美评判”,得听懂他的“专业术语”,甚至得忍受他的“冷遇”,才能换来“被服务的资格”。
这就像社会学家说的“文化资本垄断”:
这些“主理人”用一堆普通人听不懂的词汇、没必要的规则,把消费者分成“懂行的自己人”和“不懂的门外汉”。
你花了钱,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要被审视“你够不够格”——这种交易,早就不是平等的了,而是用“头衔”压人,用“文化”骗钱。
说到底,消费者反感的不是“主理人”这个身份,而是三种“背叛”:
用空泛的头衔替代实打实的实力;用苛刻的规则践踏平等的服务关系;用虚假的故事掩盖偷工减料的欺诈。
对于主理人来说,专业是底气,不是傲气。
不管是开咖啡店、服装店,还是做文创、卖甜品,做生意的核心从来没变过——把产品做好,把人待好。
现在“主理人”这个头衔已经“通货膨胀”了:叫这个名字的人越来越多,真正有专业、有诚意的人却越来越少。
与其纠结“要不要叫主理人”,不如想想“怎么让顾客觉得值”。
来源:民宿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