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小麦的农户常犯一个错:等麦苗全冒头了才去地里看,却不知道出苗后3天是查苗补苗的黄金期。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缺苗断垄的地方要么补不活,要么补活了也跟不上大部队长势,最后亩产量少收百十来斤很常见。
种小麦的农户常犯一个错:等麦苗全冒头了才去地里看,却不知道出苗后3天是查苗补苗的黄金期。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缺苗断垄的地方要么补不活,要么补活了也跟不上大部队长势,最后亩产量少收百十来斤很常见。
据县农技站的实测数据,同样一块麦田,3天内完成查苗补苗的,比7天后才动手的,最终亩产能多收150-200斤。尤其是今年部分地区播种后遇了低温,麦苗出苗不均匀,更得抓住这3天,早管早省心。
很多农户查苗就站在地头看一眼,觉得“差不多”就不管了,其实这样很容易漏判缺苗区域。正确的做法是“3点取样”,精准判断苗情:
1. 选对取样点:在麦田里选3个有代表性的位置——比如地头(靠近路边,容易缺水缺肥)、地中间(长势最平均)、地角(角落容易积水,出苗慢),每个点都要远离田埂1米以上,避免数据不准。
2. 精准数苗:在每个取样点,量出1米长的麦垄,然后逐株数清楚这1米内的出苗数量(只算叶片展开、扎根稳的麦苗,刚露尖的不算)。
3. 判断标准:正常情况下,1米麦垄出苗18-22株是合格苗情;如果低于15株,就是“中度缺苗”,必须补苗;要是低于10株,属于“重度缺苗”,别想着移栽补苗,直接补播种子更靠谱。
查完苗就该补,但不是所有缺苗都能用一种方法。得根据缺苗的间隔距离来选,不然补了也是白忙活:
情况1:小范围缺苗(缺苗处间隔50厘米以内)——用“带土移栽法”
如果只是偶尔有几处缺苗,且缺苗的地方前后都有壮苗,就用移栽的方式补:
1. 选苗:去麦苗密集的区域(比如1米垄出苗超25株的地方),挑叶片浓绿、茎秆粗壮的壮苗,每窝挖3-4株,挖的时候要带10厘米见方的土坨,别伤了根系。
2. 栽苗:在缺苗处挖一个10厘米深、8厘米宽的小坑,先往坑里浇少量水(大概小半碗),等水渗下去一半后,把带土坨的麦苗放进去,然后用细土把坑填实,轻轻按一下麦苗根部,让土坨和周围土壤贴紧。
3. 后期管护:移栽后2天内,再给补栽的麦苗浇一次“定根水”(别浇太多,湿透根部土壤就行),这样能让麦苗快速扎根,成活率能超90%。
情况2:大范围缺苗(缺苗处间隔1米以上)——用“浸种补播法”
如果麦田里有连续1米以上的麦垄没出苗,或者出苗株数低于10株/米,移栽效率低,就用补播的方式:
1. 种子处理:取和原播种同品种的小麦种子,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4-6小时(中途可以换一次水),直到种子露白(胚根刚冒尖),然后捞出来沥干水分,别泡太久,不然种子会烂。
2. 开沟补播:在缺苗的麦垄上,用小锄头开一条3-4厘米深的浅沟(沟宽5厘米左右),把浸好的种子均匀撒进去,撒种量比正常播种多10%(比如正常1米垄播20粒,补播就播22粒),避免再次缺苗。
3. 盖土浇水:撒完种子后,用细土把沟盖平,厚度1-2厘米(别盖太厚,不然种子顶不出土),然后浇一次“蒙头水”,浇透表层5厘米土壤,这样种子3-5天就能出苗,比干种子补播快不少,还能跟上其他麦苗的生长节奏。
补苗后别犯2个错,犯了全白忙
很多农户查苗补苗都做对了,最后却因为两个小细节没做好,导致补的苗死了一半,特别可惜:
1. 错1:补苗后不浇水:不管是移栽还是补播,补完后必须浇一次水。移栽的麦苗带了土坨,但根系还没扎新土,缺水容易蔫;补播的种子需要水分才能发芽,不浇水会“卡壳”。要是补苗后3天内没下雨,一定要人工浇一次,别等天靠雨。
2. 错2:用弱苗移栽:有些农户觉得“有苗总比没苗强”,把田间发黄、细小的弱苗移栽到缺苗处,其实这类苗本身长势弱,移栽后更难活,就算活了,后期也长不出有效分蘖,结的麦穗小、粒少,等于白补。一定要选壮苗,宁愿多等两天,也别用弱苗凑数。
各位种麦的朋友,现在正是小麦出苗的关键期,看完这篇就别等了,今天就去地里按“3点取样法”查苗,3天内把缺苗的地方补好。要是你家麦田1米垄出苗多少株拿不准,或者不知道该移栽还是补播,都可以在评论区说,我帮你分析。
种小麦没有“偷懒”的巧劲,关键就在这些细节上。早一天查补,麦苗就早一天扎根,后期丰收就多一分把握,千万别等错过时机再后悔!
#小麦种植技术 #小麦出苗管理 #农户种植干货 #农业生产技巧 #秋播小麦管护
来源:老张的地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