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5年“中国好书”9月榜单发布,安徽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六尺巷里天地宽》荣誉入选。该书由陈诺、刘美子、屈彦撰写,安徽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联合出版。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桐城“六尺巷”历史典故为叙事蓝本
近日,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5年“中国好书”9月榜单发布,安徽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六尺巷里天地宽》荣誉入选。该书由陈诺、刘美子、屈彦撰写,安徽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联合出版。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桐城“六尺巷”历史典故为叙事蓝本,生动阐释了礼让、和谐的传统美德及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深刻价值。
四维架构:以小切口回应大时代命题
相传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向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诗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六尺巷从此扬名。
该书以六尺巷为独特切入点,紧扣时代命题、解码文化基因、阐明转化路径,从“精神根系”“时空嬗变”“治理智慧”“文明新篇”四个维度,深度解读这条六尺窄巷中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孕育的新时代基层治理故事,以及蕴蓄的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方案。
全书兼具宏阔视野与微观洞察,既以“长镜”追溯六尺巷背后的历史文化脉络、家国情怀等多重文化基因,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又以“深镜”聚焦六尺巷文化的当代创新,细致描绘“六尺巷工作法”从诞生、蜕变到成为国家治理典型样本的全过程。
从龙眠河畔的水土浸润,到崇文重教的薪火相传,从“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家训,到“听、辨、劝、借、让、和”的调解流程,从治理体系的演进逻辑,到彰显“和合”智慧的世界意义,作品深刻阐释“六尺巷”的精神内核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意义,清晰见证“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真理力量,有力回应“六尺巷为何能从民间故事升华为文化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赋能现代治理”等时代之问,彰显“一巷见中国”的深刻意蕴。
双线叙事:让历史厚度碰撞现实温度
三位作者系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从事新闻一线采编报道多年,曾获中国新闻奖、安徽新闻奖等多项荣誉。为创作此书,团队历时一年开展蹲点式采访,既深入龙眠山、文庙等文脉胜地,也走入六尺巷周边的街头巷尾、寻常人家,多次前往黄甲镇水岭村等山村捕捉“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还赴安徽黄山、淮北等地,找寻与六尺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江淮大地“和”之道,采访历史专家、基层干部、普通市民等数百人,积累数十万字素材,获取大量一线生动鲜活的故事,用“历史线”与“现实线”的双线叙事,为读者展开一幅兼具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的文化长卷。
时代启示:让传统文化成为活的治理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生命之河”是《六尺巷里天地宽》最深刻的价值内核。多位专家评价,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突破“文化纪实”的单一维度,成为一本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治理方法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下,该书通过六尺巷的故事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复古符号”,而是可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宝贵资源——从“让三尺”的道德自觉,到“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治理体系,六尺巷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正如书中所言:“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净化了社会风气,也让经济发展更有底气。”
作为该书的出版方,近年来,安徽人民出版社聚焦“国之大者”,深耕主题出版,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描绘党和国家的重大成就、讴歌时代的砥砺奋进,精心打造了《觉醒年代》《北京1949》《历史决议与中国共产党》《谱写发展奇迹》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共有3种图书入选年度“中国好书”,大力传播主流思想价值,努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