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耐涝性对应对极端天气至关重要。根据近年来的农业科研数据和实际种植表现,以下十大耐涝玉米品种在抗涝性、产量稳定性及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为农户在多雨地区种植提供了可靠选择。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耐涝性对应对极端天气至关重要。根据近年来的农业科研数据和实际种植表现,以下十大耐涝玉米品种在抗涝性、产量稳定性及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为农户在多雨地区种植提供了可靠选择。
1. 登海605
由山东登海种业培育,具有根系发达、茎秆坚韧的特点。在连续7天积水试验中,恢复能力显著,成熟期遇涝灾时籽粒脱水快,黄淮海地区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以上。该品种同时抗倒伏,适合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多雨区域。
2. 郑单958
作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其耐涝性源于气生根系的快速再生能力。实验显示,苗期淹水5天后存活率仍超85%,且抽雄后遇涝对产量影响较小。东北平原及黄淮地区表现尤为稳定,亩产常年维持在600-750公斤区间。
3. 先玉335
美国先锋公司与国内合作选育的典范,其耐涝优势体现在生理代谢调节能力。叶片在涝渍条件下可维持较高光合效率,2018年安徽洪涝灾害中较普通品种增产23%。适合积温带2500℃以上的湿润产区。
4. 京科968
北京市农科院针对华北涝渍问题培育的品种,根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突出。2020年京津冀暴雨期间,该品种在积水田块实现亩产578公斤,比对照品种高42%。中晚熟特性适合黄淮海夏播区。
5. 隆平206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携带耐涝基因ZmPIP1;3。湖南洞庭湖区域试验表明,孕穗期淹水4天对最终产量无显著影响,籽粒容重达742g/L,商品性优异。
6. 中单909
中国农科院选育的耐涝高产型品种,茎基部通气组织发达。在江西鄱阳湖周边连续三年试验中,涝害后平均恢复指数达0.81(最高为1),籽粒粗蛋白含量达9.2%,兼具饲用价值。
7. 德美亚3号
德国KWS公司专为多雨气候设计的早熟品种,从出苗至成熟仅需105天。黑龙江三江平原试验显示,苗期耐涝等级达国际标准的HR(高抗),机械化收获损失率低于3%。
8. 联创808
采用"耐涝×抗病"双亲本杂交技术,在抽穗期可耐受72小时积水。2022年河南特大暴雨中,该品种受灾田块较常规品种每亩多收150公斤,穗腐病发生率降低60%。
9. 蠡玉16
河北省农科院培育的耐涝耐密植品种,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其叶片蜡质层厚,能有效减少涝害导致的病原菌侵染,河北廊坊示范田最高亩产达812公斤。
10. 农华101
通过导入热带种质资源获得强耐涝性,特别适合南方丘陵易涝区。广西试验表明,该品种在土壤含水量饱和状态下仍能正常吐丝,双穗率稳定在15%左右。
耐涝品种选择要点
生育期匹配:黄淮海地区宜选中早熟品种(如郑单958),避免遭遇秋季涝害;
根系特性:优先选择气生根发达、根系氧化能力强的品种(如登海605);
区域适应性:东北需耐低温涝渍品种(如德美亚3号),南方需抗湿热品种(如农华101);
抗病协同:多雨地区易发茎腐病、穗腐病,应选择多抗品种(如联创808);
农艺措施配合:采用垄作栽培可提升耐涝品种20%以上的抗灾潜力。
当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正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水稻耐涝基因OsSUB1A导入玉米自交系,预计2026年推出新一代超级耐涝品种。农户在选择时需结合当地农技部门发布的适应性评价,并关注品种审定公告中的抗逆性数据。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耐涝品种的推广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来源:子怡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