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西域梦,为何毁于朱棣之手迁都北京,让明朝永远失去新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7 18:01 2

摘要:新疆哈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哈密瓜。但其实除了瓜果,这地方更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它的东面是河西走廊,西边面向广阔的新疆,北边紧挨着蒙古高原。在漫长的历史里,哈密就是中原王朝、西域文明和草原部族交汇碰撞的焦点。所以历代王朝想要经略西域,收复哈密就是最关键的那一步

新疆哈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哈密瓜。但其实除了瓜果,这地方更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它的东面是河西走廊,西边面向广阔的新疆,北边紧挨着蒙古高原。在漫长的历史里,哈密就是中原王朝、西域文明和草原部族交汇碰撞的焦点。所以历代王朝想要经略西域,收复哈密就是最关键的那一步。

东汉时这里叫伊吾。公元89年,窦宪北伐击溃北匈奴,留下“燕然勒石”的功业后,就派兵收复了伊吾,用兵锋震慑西域。在窦宪的策应下,班超带领归附东汉的西域各国,打败了依附北匈奴的龟兹、姑墨、温宿等国,彻底平定西域,让东汉的影响力越过了帕米尔高原。

到了唐朝,哈密被称为伊州。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击败东突厥,被草原尊为“天可汗”。然后在公元639年,命令侯君集、薛万钧出兵收复伊州,消灭高昌国,设立了安西都护府,从此彻底打开了进入西域的门户。可以说,哈密就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战略支点。拿下它,中原的力量才能穿过帕米尔,进入中亚,最终联系到欧洲。

朱元璋

明朝初年,朱元璋其实是有心收复西域的,并且有一套完整的计划。他的第一步是拿下陕西。1369年,徐达从山西渡黄河,接连攻克西安、凤翔、秦州、临洮,击败军阀李思齐,再回师攻克兰州、平凉、庆阳,最后南下拿下汉中。这样一来,明朝不仅打开了进攻四川的通道,也为收复西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步是收复甘肃。1372年,朱元璋兵分三路讨伐北元。徐达和李文忠两路受挫,但冯胜和傅友德从兰州一路打到酒泉,然后北上收复居延,缴获牛羊马驼十几万。这意味着明朝掌握了河西走廊,打开了继续西进的大门。

第三步是经营青海。1377年,邓愈和沐英奉命征讨吐蕃,一直打到昆仑山下,控制了关键地区,史称“西略川藏,耀兵昆仑”。第二年,沐英率领蓝玉等人再次西征,俘获人口两万,牲畜二十多万,开拓河西走廊战略纵深数千里。

到了1391年,朱元璋派蓝玉出兵玉门关,进军敦煌。这意味着在完全控制河西和青藏之后,明朝已经准备真正进入西域了,这几乎是重现汉唐盛世的前兆。但非常可惜,这一切在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戛然而止。紧接着靖难之役爆发,朱棣登基后,战略重心彻底转变。

1403年,占据哈密的元朝肃王安克帖木儿遣使归附。朱棣于是设立了哈密卫,封他为忠顺王,但并没有派兵常驻,只是派些使者去西域宣扬国威,试图用朝贡体系代替实际控制。像朱元璋那样用武力收复西域,几乎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奉行收缩战略,废除了松花江的造船厂,放弃越南,停止下西洋,明朝的影响力缩回了传统汉地。在这种背景下,偏远的哈密卫自然就无人问津了。

1473年,吐鲁番势力崛起,逐渐攻陷哈密。明朝派都督同知李文带几千骑兵去征讨,结果李文只在敦煌停留了一阵就撤军了,根本不敢和吐鲁番交战。到了1592年,明朝为了避免冲突,干脆正式决定放弃哈密。就这样,汉唐竭力争夺的战略要地,明朝始终没能真正掌控,西域自然也与之无缘。

而明朝失去西域的代价,就是蒙古、西域、青藏高原逐渐通过黄教联系在一起。等到满清在辽东崛起,也加入了这个大联盟,从四面八方把明朝封锁了起来。

为什么朱元璋一心经营西域,而朱棣就没有这份心思?经济重心转移、气候变冷、人口压力可能都是客观因素。但我认为,首都的位置直接决定了朱元璋和朱棣的主观能动性。

朱元璋晚年想迁都西安,连太子朱标都因为视察西安而染病身亡,可见迁都西安是父子二人的共识。一旦定都西安,就必须把陕北、甘肃、宁夏、青海作为战略纵深,再把西域当作外围防线。这样一来,收复西域就成了关系王朝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得不做。

朱棣

但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以后,帝国的核心关切就变成了蒙古和海洋。所以朱棣有足够的动力五次北伐,组建水师,派遣郑和下西洋,疏浚大运河。至于陕甘宁青,成了远离政治中心的西部边地,万里之外的荒山野岭,实在不值得举国之力去经营。

但问题在于,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本质上是一个大陆型国家。经营内陆是每个王朝与生俱来的使命,经营海洋必须建立在稳固内陆的基础之上。如果放弃内陆,把重心全压在海洋上,那就是本末倒置。无论开局多么辉煌,最终都难免镜花水月。

事实上,朱棣去世后,他经营海洋的体系很快就崩溃了。而朱元璋经营内陆的战略,又因为迁都北京而接续不上,最终导致明朝始终没能收复西域。

来源:经典故事传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