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银理财经营AB面:增资飚至百亿,业绩遭遇阻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17:05 1

摘要:近日,又有一银行理财子公司大规模增资获批。根据兴银理财官网日前公告称,公司获批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方式增加注册资本50亿元,注册资本变更为100亿元。此次增资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兴银理财注册资本规模将晋升至行业前列,仅次于工银理财(160亿元)、建信理财(150亿元)、农银理财(120亿元),与中银理财并列行业第四。

文/每日财报 张恒

近日,又有一银行理财子公司大规模增资获批。根据兴银理财官网日前公告称,公司获批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方式增加注册资本50亿元,注册资本变更为100亿元。此次增资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针对此次增资,兴银理财表示,注册资本金额是评估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稳健性和长期经营韧性,增加注册资本为公司持续经营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基石。

“增资旨在传递长期稳健发展理念,展示深耕资管领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兴银理财称。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增资后,兴银理财注册资本规模将晋升至行业前列,不仅仅次于工银理财(160亿元)、建信理财(150亿元)、农银理财(120亿元),与中银理财并列行业第四,而且新注册资本规模还远远领先于一众同性质的股份制银行以及头部城商行旗下的理财子一个段位。

从中可以看出,兴银理财注册资本突然增至百亿,等于将后梯队银行理财子在公司资本实力上迅速甩开了差距,这会对其自身经营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呢?其又能凭此契机来扭转当下的业绩颓势吗?毕竟,随着银行理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兴银理财的诸多隐忧已开始浮出水面。

上半年业绩双降,

管理产品规模位居行业第二

兴银理财成立于2019年12月,初始注册资本 50 亿元,为兴业银行在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作为国内首批设立的股份行理财公司之一,母公司兴业银行对其发展寄予了厚望,成立之初就明确了鲜明定位—坚持以客户为本,秉承“一份托付全心为你”的服务宗旨,目标建设成为一家“以创新引领市场、以投资创造价值的资产管理服务商”,持续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升级。

从经营业绩层面来看,在公司成立后的首个完整年度,也就是2020年,兴银理财实现总营收19.51亿元,净利润13.45亿元,理财产品规模达到了6858.92亿元。

随后的2021年和2022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每年上涨态势,同时理财产品规模也处于快速上升通道,2021年末翻倍式增长至1.35万亿元,而在2022年末之时,兴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正式突破2万亿大关,达到了2.09万亿元,发展势头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主要得益于该公司积极发挥“资产构建-资产配置-产品销售”的枢纽作用,同时推进人才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并融入集团投资生态圈,发挥“八大核心、三大特色”全产品体系优势的多重助力。

不过,这种业绩双增势头并没有保持多久,突然在2023年,兴银理财业绩出现了双向下滑,当年总营收降至38.5亿元,降幅12.97%;净利润降到了25.82亿元,同比下滑16.39%。同时该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增速也开始放缓,同比增长8.18%至2.26万亿元。

紧接着,在2024年兴银理财加大对投研和风控方面投入力度,建设投研一体化、“三位一体”全方位风险管控体系的赋能之下,其业绩出现了回暖,营收同比增长了7.04%至41.21亿元;净利润达26.94亿元,增幅4.34%。但是,或是受到理财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去年兴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出现了罕见下滑,降至为2.18万亿元,同比下滑了约3.54%。

时间来到2025年,令市场意想不到的是,兴银理财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并没有延续去年转好向上态势,而是出现了双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其实现营收18.86亿元,同比下降5.23%;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下滑5.89%,成为行业内少数出现“营利双降”的头部理财公司。

理财产品规模方面,先来看整个行业,经历过“赎回潮”后,今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实现较快增长,重回30万亿元大关,银行理财市场存续总规模达到了30.67万亿元。而在已披露了具体数据的20家银行理财子中,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3家理财子公司规模均在2万亿以上。其中,兴银理财管理产品规模达到了2.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34%,稳居市场第二,产品规模经历进一步扩大。

对此,兴业银行在2025半年报中将扩张原因归功于以下几点:兴银理财坚持“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长期业绩论英雄”的投资理念,持续打磨产品,优化服务,强化全流程产品管理和长期客户陪伴,推进全产品货架与多元客户需求深度融合。

市场内卷下,

产品结构短板亟待补齐

事实上,除开以上谈及到的内部因素外,与其他银行理财子相类似,今年上半年兴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实现较好增长,也与外部宏观市场提供有利环境的助力密不可分。

2025年初以来,随着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跌破1%,“存银行不如买理财”的观念深入人心,大量居民存款涌入理财市场,最先受益的当属于资本和投研实力强劲的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他们的产品规模扩张带来了一波红利。

而为接住这波“存款搬家”红利,多家理财公司掀起“价格战”,管理费、销售服务费一降再降,部分产品费率甚至已降至“地板价”,引发行业内激烈的“流量争夺战”。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国性理财机构平均管理费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5%,部分固收类产品费率已低至0.1%以下,接近成本线。

兴银理财自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参与到市场角逐赛中,由此给上半年管理产品规模带来了亮眼表现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一是积极开发产品,上半年其发行理财产品新增799只,同比增加34只,其中新增固收类775只;权益类4只;混合类20只。发行过后,兴银理财存续理财产品数量总计已经达到了2057只,而固收类占据了“大头”,为1965只,权益类及混合类等产品数量占比则较小。

二是,重仓渠道投入,积极拓展代销“朋友圈”,触达更广阔的客户群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兴银理财渠道竞争所展现出的显著特色为,通过农商行争夺下沉市场客群。根据兴业银行此前披露的半年报数据,今年以来,兴银理财加快推进农信机构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理财代销合作拓展,截至报告期末,该公司累计开拓中小银行代销合作机构超540家,中小银行代销渠道的理财余额达到了2379.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78.01亿元。

然而,从结果来看,兴银理财规模的扩张并未带来业绩的同步增长,反而因费率下调导致以上我们所述的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陷入了营收、净利双降的不利局面,这也意味着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正在不断侵蚀其利润空间。

且兴银理财的产品结构更加剧了这一问题。要知道,在2.32万亿元管理产品规模中,其固收类产品占比高达98.19%,为2.26万亿元;权益类产品仅67.32亿元,占比仅为0.29%。固收类产品赚钱的利润空间本就较为狭窄,再叠加费率下调,利润下滑已成必然。

虽说“固收化”目前已成为理财市场产品配置的主流,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我国理财市场规模达29.74万亿元,其中固收类产品规模达到了29.04亿元,占比高达97.64%;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规模分别为318.98亿元、6487.68亿元,占比分别仅为0.11%、2.18%。但是与兴银理财相比,今年以来像光大理财、中邮理财、民生理财等机构,都在根据市场动态不断调整配置方向,或多或少加大了对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投放,由此为投资者博得了较高的受益,提高了客户粘性。

当然,兴银理财也意识到症结所在,开始持续优化大类资产配置中的权益投资,重点是在固收组合中融入权益元素,创设出兼顾风险控制和收益弹性,更适配理财客户的“固收+”含权产品。据悉,今年上半年,兴银理财以“固收+”产品为试点,建立起从产品创设到持续运营的标准化流程。目前这套体系已实现“固收+”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产出了一批兼具业绩与规模的标杆产品。

兴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嵩在受访时也曾这样说道:“公司将资产配置和产品布局相结合,通过‘策略产品化、产品策略化’的实践,推动形成更均衡、多元的产品和配置体系。”

多款产品净值“跌破1”,

市场竞争力需提升

除业绩层面遭遇到诸多挑战之外,为在低费率下维持利润,兴银理财也会面临着风险管控难题,配置更高风险的资产,无疑会加剧产品净值波动,且目前已经有这样的苗头滋生了。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近一年时间里(统计区间为2024年10月12日至2025年10月12日止),兴银理财单位净值低于1的产品数量达到了754只,在32家银行理财子中高居第二,仅要好于浦银理财的798只,这意味着购买这部分兴银理财相关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账户出现了亏损。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近一年债市出现震荡调整,可能使得兴银理财以债券作为主要底层资产的固收类理财产品短期承压,部分理财产品出现产品净值波动下行。同时,净值化管理使得兴银理财对于债市的敏感度提升,当债市发生调整时,该公司容易主动抛售债券,从而触发负反馈效应,造成理财赎回潮和破净率上升。

因此,从该维度来看,对于兴银理财而言,大量固收+产品净值下跌而引发投资者集中赎回的风险不容小觑,这就要求其需不断做好精细化管理,这是稳定产品净值的关键举措。比如,对债券资产久期进行精细化调整,同时通过树立多元大类资产配置思维,实现固收、权益、商品等多品种的均衡配置,通过配置股票、黄金、REITs等资产,分散债券市场单一风险,利用衍生品等策略对冲利率风险。另外,还需要优化产品设计,增加低波产品布局,以及控制产品建仓节奏,来防范大规模破净现象出现。

该情况下,兴银理财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也并不突出。据普益标准最新发布的2025年2季度评价结果,虽然兴银理财位列综合理财能力榜首,且按兴业银行对外所说,其已累计30个季度霸榜,发行能力也位列榜首。但是,在收益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上,其均位列第二,落后于招银理财;“运营能力”更是排名第五,落后于榜首的信银理财以及光大理财、平安理财、中银理财。

这意味着,兴银理财虽能通过高发行量扩大规模,但在产品收益、创新能力与运营效率上存在短板。以收益能力为例,2025年二季度,兴银理财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2%,低于招银理财的3.5%;权益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6.8%,不仅低于招银理财的7.5%,还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

总体来看,此次兴银理财股本翻倍,对外彰显了自身更为强劲的扩张实力,但资本只是业务发展的基础,若其不能在收益、创新、运营等核心能力上实现突破,即便注册资本再高,也难以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这一切皆说明兴银理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