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都宜陵景家荡景氏,源出“姑苏阊门仕宦之裔,诗书门第”,为晋尚书景华后嗣。明洪武六年秋,景忻山奉高祖皇帝之命,“率妻导子童仆共二十四人”,迁至维扬郡城以东四十里之江都县东乡宜陵景家荡,自此定居,耕读传家,严教子孙。
江都宜陵景家荡景氏,源出“姑苏阊门仕宦之裔,诗书门第”,为晋尚书景华后嗣。明洪武六年秋,景忻山奉高祖皇帝之命,“率妻导子童仆共二十四人”,迁至维扬郡城以东四十里之江都县东乡宜陵景家荡,自此定居,耕读传家,严教子孙。
历经明清两朝,至第十一世,景氏已涌现五位进士——景望三、景旸、景考祥、景江锦、景鸿宾,族中为官者不可胜数,堪称科举世家之典范。
第二世:景望三
字肄雅,明成化十四年(1478)己卯科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朝考一等第三名进士,钦点翰林院,授广州布政,诰授朝议大夫,例晋中宪大夫。
第三世:景旸
字伯时,曾祖景福一,祖景成,父景宣,母陆氏,弟景晖、景曜、景曙。娶杨氏。应天府乡试第一百十七名,会试第三十四名,正德三年(1508)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诰授通议大夫,例晋资政大夫。仪征曾为其立“少司成坊”,著有《前溪集》。
第九世
景运泰,字子新,敕授文林郎,任浙江湖州府长兴县尉,诰赠朝议大夫。其孙为景江锦。
景于礼,字子介,号叔夏,敕授征仕郎,曾任婺州参军,摄别驾,再任恭城县佐,诰封通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
景于祉,字子锡,敕授文林郎,任陕西西安府经历,后擢升浙江金华府兰溪县知县。
第十世
景考祥,景于礼之子,原籍汲县,廪生。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戊子乡试第五名,会试第二十二名,康熙五十二年(1713)殿试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曾祖景桐为乡饮大宾,祖父景自成,父景于礼任金华府通判。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本衔门撰文,国史馆纂修官,文颖馆提调官提督,陕甘全省学正,雍正壬寅恩科湖南乡试副主考,癸卯科礼闱会试同考官,丙午科顺天乡试同考官,丁未科会闱监试,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上书房行走。钦命山东济泰武临道山西延榆绥兵备道,福建都转盐运使司兼署福建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统辖驲传全省事务,按察院使卫台湾巡道察院兼管提督学政。
景麟祥,景于礼之子,字嘉卉,号石生,邑庠生。雍正癸卯恩科举人,拣选知县,署理安徽太平府繁昌县,实授桃源县知县。
景维嵩,字申伯,号狱亭,国子监生,寿八十一。乾隆丁酉年恭遇覃恩,诰封朝议大夫,吏部考功司主事。其子为景江锦。
第十一世
景江锦,景考祥之侄,字鲤门,号縠江,宦居浙江。邑庠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浙江乡试第四名经魁,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会试第三名会魁,殿试二甲第十五名,赐进士出身。钦点四川清吏司主事,累迁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吏部考功司掌印郎中,转文选司掌印郎中。历任广东潮州府知府、江西吉安府知府,署理云南分巡迤西兵备道。诰封朝议大夫,例晋中宪大夫。
景鸿宾,景考祥次子,字仲仪,号翼堂,又号渐磬,宦居河南。邑庠生,廪膳生,敕授文林郎。乾隆己卯科会试第二十九名举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三甲第一百一十五名,赐同进士出身。
综观江都宜陵景氏之家史,实为一幅明清科举仕宦的缩影。自景望三至景鸿宾,一门五进士,官绩遍及南北,清誉远播。其家族以诗书为业,以科名为继,累世积淀,方成就如此烜赫之文化世家,足为后世景仰与探究。
来源:小洛历史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