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人口仅1000万、没有石油资源的小国,打了五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非但没被拖垮,反而成了发达国家:2023年GDP突破5200亿美元,人均GDP约5.4万美元。
提到战争,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劳民伤财,国家财政缩水、民生凋敝,可以色列却偏偏打破了这个常识。
这个人口仅1000万、没有石油资源的小国,打了五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非但没被拖垮,反而成了发达国家:2023年GDP突破5200亿美元,人均GDP约5.4万美元。
把沙特、意大利这些传统富裕国家甩在身后,甚至有中东硅谷的称号,300多家企业登陆纳斯达克,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反观它的对手们,伊朗坐拥石油资源,9000万人口、国土面积是以色列的65倍,GDP却只有4000多亿美元,40多年才增长4倍多,人均GDP仅4465美元,连以色列的零头都不到。
叙利亚、巴勒斯坦更是穷到快揭不开锅,明明都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这黄金怎么偏偏只砸向了以色列,是犹太人真的天生会经商,还是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运作逻辑?
要理解以色列的经济奇迹,先得看清它和周边国家的巨大差距,从基础数据来看,以色列的优势堪称碾压级,2023年人均GDP5.4万美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石油土豪沙特的人均GDP约2.3万美元,意大利约3.4万美元,法国约4.4万美元,都被以色列远远超过,更难得的是,它的经济增长还很稳定,即便常年处于冲突状态,GDP仍能保持逐年上涨。
科技领域的表现更亮眼,号称中东硅谷绝非虚言,全球范围内,能有300多家企业登陆纳斯达克的国家屈指可数,以色列就是其中之一,排在它前面的只有美国和中国。
要知道,很多比它国土大、人口多的国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数量连它的零头都不到,这份成绩放在和平国家都算出色,何况是一个常年打仗的国家。
可再看它的邻居们,差距简直让人咋舌,伊朗作为中东大国,石油储量丰富,本该靠能源轻松赚钱,可实际情况是,它的GDP总量才4000多亿美元,还不如以色列一家。
人均GDP4465美元,意味着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可能连以色列民众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就更惨了,常年的冲突让两国经济濒临崩溃,民生设施损毁严重,很多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了问题。
为什么同样身处中东,同样经历冲突,以色列能富得流油,而其他国家却深陷贫困,难道真的像传言说的那样,是犹太人特别重视教育,甚至在书本上涂蜂蜜吸引孩子读书?
如果重视教育就能解决问题,那世界上重视教育的国家可不少,为什么偏偏只有以色列能在战争中实现经济腾飞,显然,传言背后藏着更复杂的真相。
以色列的经济奇迹,绝不是靠教育神话就能解释的,它的背后是一套精密的以战养战体系,而这套体系能运转,离不开外部的强力支撑和内部的精准运作。
先看外部的定向输血,二战后,西方世界对犹太人的遭遇表现出极大的同情,这种同情很快转化为实际的援助。
1952年,西德根据卢森堡条约,给了以色列34.5亿马克,约合8.22亿美元的援助,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实物,像发电设备、船舶、铁路设施这些,直接为以色列奠定了工业基础。
要知道,当时以色列刚建国没几年,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些实物援助相当于帮它搭好了工业的骨架,美国的援助更是大手笔。
从以色列建国到现在的七十多年里,美国累计援助金额超过2600亿美元,平均每年都有30多亿美元,而且美国给的不只是钱,还有核心技术。
导弹防御系统、战机、电子战设备这些关键技术,美国名义上是和以色列联合研发,实际上更像是直接的技术转移,有了美国的技术支持,以色列的军工产业才能快速崛起,为后续的军火贸易打下基础。
欧洲的支持也很关键,1975年,欧共体直接向以色列开放了市场,以色列的商品可以零关税进入欧洲。
要知道,当时欧洲市场对其他国家的商品,尤其是中东国家的商品,都设有不低的关税壁垒,以色列能获得零关税待遇,相当于拿到了进入欧洲市场的绿色通道,这对它的出口贸易拉动极大,也让它的经济能更快地融入全球体系。
再看内部的影响力网络,犹太人虽然遍布世界,但在发展思路上却高度一致,通过向上社交扎根当地核心领域。
他们会和所在国的政治精英、经济巨头联姻、深度交流,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立法等关键环节。
在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这三大新闻巨头,还有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主导者都是犹太人,高盛、贝莱德、花旗银行这些华尔街巨头,核心管理层也以犹太人为主,甚至美联储的成立,都离不开犹太银行家保罗沃伯格的推动。
这种渗透还形成专门的游说组织,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就是典型代表,这委员会总部设在华盛顿,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大楼,核心工作就是影响美国政府制定对以色列有利的政策。
美国大选期间他们甚至会直接喊出支持以色列就是好政策和好政治的口号,通过政治献金方式,左右候选人立场,有了这样的影响力网络,西方对以色列的援助才能持续七十多年,从未中断。
有了外部的援助和内部的影响力网络,以色列把战争变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而军工产业就是这门生意的核心,从军火贸易到军转民,以色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军工经济闭环,让战争不仅不消耗经济,反而成了经济增长的引擎。
以色列的军火贸易起步很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成了世界军火销售大国,每年的军火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占全国工业出口值的三分之一,当时国内的军工企业就有250多家。
到了2024年,以色列的军火出口更是创下纪录,达到150亿美元,连续四年刷新数据,这个数字是五年前出口额的两倍。
支撑起这份成绩的,是以色列的三大防务企业,埃尔比特、拉斐尔和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这三家企业占据了以色列防务出口70%的份额。
2024年前三季度,这三家企业积压的订单总额已经达到630亿美元,比2024年全年的出口总量还增长了20%。
之所以能拿到这么多订单,关键在于以色列的武器经过了实战检验,像铁穹导弹防御系统、剑三系统这些装备,在冲突中表现亮眼,自然吸引了大量国际买家。
2023年,德国就斥资35亿美元购买了剑三系统,这成了以色列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军售订单,更厉害的是,以色列还把军事技术转化成了民用高科技,形成了独特的军转民模式。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以色列科技企业,大多数都有军工背景,比如现在属于美敦力子公司的Given Imaging,它的创始人就有以色列军方背景,公司的核心产品胶囊内窥镜技术,最早就源于以色列军方的导弹项目。
导弹需要精准定位,而胶囊内窥镜需要精准观察人体内部,两者在定位技术上有共通之处,以色列通过技术转化,让军事技术造福了医疗领域。
以色列的全民兵役制度,也为军转民提供了人才支撑,按照规定,以色列年满18岁的公民都必须服兵役,男子服役32个月,女子服役两年。
在服役期间,士兵会接触到各种军工技术,退役后,他们带着这些技术创业,既为自己创造了收入,也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以色列有一支神秘的8200部队,这支部队的士兵在服役时是电脑黑客、网络间谍,掌握着顶尖的网络技术,退役后,国家会授权他们使用非核心技术进行商业开发。
以色列的发展本质是踩在西方世界的荫庇下,把战争变成了一门可持续的生意,从西德的初始援助,到美国的长期资金和技术支持,再到欧洲的市场开放,外部的支撑为它铺平了道路。
而内部的影响力网络,又确保了这份支撑能持续不断,最后通过军工贸易和军转民,把战争带来的危机变成了经济增长的机遇,这才是以色列越打越富的真相。
但这种依赖战争的经济模式其实藏着巨大的风险,现在以色列的军工产业已经占到工业比重的50%,GDP的12%,这个比例远超普通发达国家2%-3%的水平,经济对军工的依赖度极高。
也就是说,一旦中东实现长期停火,没有了冲突带来的军工订单,西方援助的合理性也会减弱,以色列的经济很可能会失去增长动力。
就像网约车司机依赖地图后,逐渐丧失了规划路线的能力,以色列依赖战争带来的经济红利后,也很难轻易摆脱这种模式,如果未来没有了战争,以色列会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
是主动维持低烈度冲突,还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答案或许暂时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靠战争支撑的经济神话,终究有需要面对现实的一天。
当我们看清以色列经济奇迹的背后,不是什么教育神话,也不是什么民族天赋,而是外部输血、影响力运作和战争生意的结合。
看到这里或许就能明白:所谓的越打越富,不过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它无法复制,更不值得推崇,毕竟,真正的繁荣,从来都不该建立在战火和冲突之上。
来源:沧海冒险家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