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尉氏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年门诊量达到27777人次,年出院5629人次,年手术量1885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为42.5%,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下降,平均住院日由3年前的8.6天,缩减为6.5天,业务能力持续攀升。
目前,尉氏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年门诊量达到27777人次,年出院5629人次,年手术量1885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为42.5%,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下降,平均住院日由3年前的8.6天,缩减为6.5天,业务能力持续攀升。
记者丨张园园
01
从医缘起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姜建党,在河南省尉氏县一个淳朴的乡村家庭中长大。也正是在那片熟悉的热土上,他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从医的种子。
在姜建党年少时,家乡的医疗条件十分艰苦。医院设备陈旧、资源稀缺,距离最近的大医院也要颠簸数小时才能到达。在这样的环境下,乡亲们一旦罹患重病、急病,往往只能苦苦煎熬,很多时候连最基本的及时救治都成为奢望。
尉氏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姜建党
“他们面对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有心理的无助与焦虑。”姜建党回忆道。亲眼目睹身边的人在疾病的泥淖中挣扎,他从那时起便立下誓言: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用所学回报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梦想,终不负有心人。
1994年,姜建党如愿考入新乡医学院,并选择了心内科作为一生奋斗的方向。求学路上,他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凭借超乎常人的勤奋,他系统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理论,更不断抓住机会参与临床实践,磨砺医术。
五年寒窗苦读,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在此后的住院医师培训中,展现出对心血管疾病的敏锐洞察与出色的手术能力,很快便赢得了同行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02
专业深耕
1999年,姜建党正式迈入尉氏县人民医院的大门,开启了他的医者职业生涯。最初几年,他在内科系统各科室间轮转,像一块海绵般汲取临床经验,熟练掌握了内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要领,这也为他日后深耕心内科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尉氏县人民医院
转折发生在2006年。那年七月,在姜建党的主动争取下,他克服重重困难远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这一年,他不仅带回了前沿的诊疗技术,更重塑了对医疗工作的理解与信念。
学成归来后,他迅速将所学付诸实践:系统制定并持续优化心内科各类疾病的诊疗方案,提出严格执行病情告知义务,推动医疗文书规范化管理,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医疗质量,更显著减少了医患纠纷。
姜建党坚信,医学之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言。他自发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班,不断拓展知识面,开拓治疗新领域。在他的努力下,医院对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危重疾病的诊断率显著提升,众多患者得以及时救治,治疗费用和死亡率也实现了“双降”。
面对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医疗手段的日新月异,2017年前后,姜建党再次踏上求学之旅,前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修介入技术。一年后,他成功取得冠心病介入资质,率先在院内开展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并在上级专家指导下实施了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和起搏器植入术。这些技术的落地,让更多患者就诊不必四处奔波,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县”,有效节约了医保资金。
众人眼中的姜建党,始终孜孜不倦地钻研心血管疾病的机理与治疗。他以各种疾病的诊疗指南为指导,结合医院的特点和基层患者的经济情况,努力寻求出一套适合广大基层群众的治疗方案。
2018年到朱曲卫生院扶贫
历经二十余年的积累,如今他在内科急症处理以及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各种心衰、心律失常、肺栓塞等疾病的诊治上已形成独特专长。近年来,在院领导支持下,他相继开展了多项新技术——从心律失常复律到肺栓塞溶栓治疗,从房颤抗凝到主动脉夹层内科治疗,不断为基层医疗注入新的活力。
03
勇挑重担
2023年,历经十余年科室管理工作的沉淀与锤炼,姜建党正式肩负起心内科主任的重担。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不仅在临床治疗上屡获突破,更在推动科室发展与技术创新方面展现出蓬勃的活力。
创新是科室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姜建党很清楚这一点。在他的倡导下,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在科室内落地生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姜建党曾引用爱因斯坦的话鼓励团队成员发挥创造力,勇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路径,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手术结束,汗透衣服
心内科团队在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开展的精准介入治疗正是临床技术创新与突破的一大亮点。
一位曾受间断性心前区不适困扰半年的患者孙某,便是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患者入院后,心内科团队经过充分的病情讨论并与家属深入沟通,为其进行了冠脉造影,发现他血管一处存在约80%的局限性狭窄。关键时刻,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提供了更精确的腔内影像,结果显示患者管腔面积未达到介入治疗的标准。据此,团队果断采取了药物保守治疗方案,使患者免于不必要的支架植入。
无独有偶,另外一例患者冠脉造影发现血管重度狭窄,医生结合其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充分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精准选择了适合直径和长度的血管支架,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支架血栓形成及支架后再狭窄的风险。
姜建党直言,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医院在冠心病治疗方面又迈上了新台阶。该技术为冠心病精准化诊疗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判定是否需要植入支架及支架贴壁与否提供了客观的技术依据,进一步提升了心血管疾病循证化、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水平,也解决了患者因造影剂过敏而无法接受常规治疗的难题。
患者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短短数年间,在心内科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已从原先的50余张床位,发展壮大为拥有2个病区、109张床位、近60名医护人员的强大团队,并配备了先进的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和国内一流的心内介入手术室。在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肺栓塞等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上,科室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本县及周边地区赢得了广泛赞誉。
目前,心内科年门诊量达到27777人次,年出院患者5629人次,年手术量1885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为42.5%,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下降,平均住院日由3年前的8.6天,缩减为6.5天,业务能力持续攀升。科室还参与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带头的两项省级科研课题项目。今年9月份,心内科被评为医院发展暨学科建设先进集体。
2023年,医院更成功获得“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授牌,这不仅标志着医院急性胸痛综合救治水平达到了国家标准,也是姜建党所带领的心内科团队专业能力的最佳见证,为区域心血管急症救治网络写下了坚实的一笔。
04
人才驱动
在姜建党看来,人才是驱动科室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他在繁重管理工作之外,极为重视对年轻医师的培养。他常常告诫团队,医者当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始终以患者为中心,既要深耕医学专业知识,也要敢于挑战传统治疗的边界。
在工作中,他会毫无保留地传授诊疗经验,与科室成员共同探讨疑难病例和治疗方案,激励他们大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为了拓宽年轻人的视野,他积极创造机会,支持科室人员参与国内学术交流,前往知名医院进行短期进修,亲身体验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管理模式。同时,他也大力推动科研创新,鼓励团队用数据说话,以案例分析反哺临床,在实践中提升决策能力。
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姜建党对科室成员的关怀不止于专业引领,更延伸到他们的身边和日常,热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2021年春节,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科室人手极度紧张。为了让外地同事能回家团圆,姜建党从大年三十到初三,主动扛起了连续多日的在院值班任务。
作为学科带头人,姜建党始终坚持以身作则。无论寒冬酷暑,他在处理好行政与门诊工作之余,还随时响应全院会诊与危重症抢救任务。参加工作以来,他坚持值一线班,常常几天几夜守在医院不能回家。即便人在家中,只要医院或患者一个电话,他总会第一时间奔赴救治现场。
进行社区培训与宣教
姜建党的脚步并未局限于院内。近年来,他积极投身健康宣传与科普事业:多次在尉氏县电视台录制健康教育节目,走进县公安局、财政局、电业局等单位举办健康公益讲座,并频繁参与开封市及周边县市的学术授课与县域乡村义诊,将健康的种子播撒到更多角落。
义诊与宣教
除了精湛的医术与责任心,姜建党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更令人动容。他曾自掏腰包为困难患者买饭、捐款,甚至在家亲自为患者熬制中药。2023年12月,十八里镇小武庄一位重症患者因经济困难无法住院,他主动协调帮其办理住院手续,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姜主任是我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遇到他,当初身无分文的我不能及时手术,我的小命可能就没了。”一位曾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声音颤抖地说出这番话,并特地为姜建党送来了一面锦旗。
“选择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几乎告别了节假日和周末。虽然很辛苦,但我的生活也由此而充实。”于姜建党而言,生命中最大的回报和奖励并非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患者康复出院时那抹满意的微笑。那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满足,亦是他一路前行最温暖的动力。
内容审核一审:赵鑫娜二审:张园园三审:梁 蕾—End—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未经公众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图、复制、传播、展示、转载、摘编等)。如需授权请在本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已经获得公众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点赞
来源:县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