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古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咱们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关系可不像现在这么和谐,那可是实打实的对头,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在“竞争”。
转自 冬日小郎君
现在中国的宗教协会可以在一个地方办公,十分和谐。
但在古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咱们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关系可不像现在这么和谐,那可是实打实的对头,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在“竞争”。
那古代的佛教和道教之间到底在“争”什么?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谁是老大?
佛道之争,争的可不是像街头混混那样争地盘,而是在争夺谁才是华夏宗教界的“扛把子”。
这场争斗不仅仅涉及到双方的教义之争,还涉及到面子(政治地位)、肚子(经济利益)、牌子(文化正统),这是场综合性的大博弈。
首先,关于面子问题,谁的座次排第一?
有人问,道教和佛教谁排第一,有那么重要吗?
很重要。在朝廷的正式场合,谁的名字排前面,象征的是谁的地位和权力更高一些。
所以双方开杠了。道教为了抢占舆论高低,东汉时期的王浮写了一本畅销书,叫《老子化胡经》。这本书说,道教始祖老子,当年西出函谷关,去哪了呢?说是去了天竺(现在的印度),摇身一变,变成了佛陀,开了个佛教分公司。
这本书一出,就让人认为佛教不过是我们道教的“海外分支”,潜在意思是,道教是佛教的源头,道教为师,佛教为弟,道教自然地位更高。
佛教徒们当然不愿意听道教这种说法,有的坚决否认,说这是诽谤;有的则“有样学样”,直接编出“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的故事:说是佛陀派了三位弟子(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摩诃迦叶)来中国,分别化身为孔子、老子和颜回。如此一来,中国的圣贤反成了佛的弟子。
总之,这场“谁是爹”的嘴炮辩论,本质上来说是“本土正统”和“外来户”的身份问题的争夺。
但是双方光打嘴炮不行,关键还得看皇帝的态度。皇帝支持哪个教派,哪个教派就能赢。
比如北魏太武帝时期,在道士寇谦之和汉人精英崔浩的鼓动下,太武帝成了道教的“铁杆粉丝”。
虽然有社会经济的因素,太武帝还是直接下诏书,说佛教是“西戎的虚妄邪说”,发动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运动。这个时期,佛教的里子和面子都没了。
到了唐朝,李唐王朝尊道教老祖李耳为始祖,所以道教鼎盛。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命僧侣(法琳)与道士在宫廷前辩论。法琳直言“老子乃是凡人之子”,触怒李世民,直接被流放致死。
不过到了武则天时代,道教就被她边缘化了。
为何?因为武则天想当皇帝,不能和李唐王朝一样支持道教,所以她大力扶持佛教,明确下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僧衣)处黄冠(道士)之前”(见《唐大诏令集》)。
等到了她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恢复李唐正统,又重新把道教捧回第一位。
所以宗教的地位,常常是皇帝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来定。今天这个教可能是“国教”,明天就可能沦为被打压的教派。
其次,关于肚子问题,谁的势力大,谁的经济收益多
出家人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宗教团体在古代也是“大型企业”。寺庙、道观拥有大量的田产、房产、还有朝廷给予的免税免役特权。
和尚道士多了,国家的税收和兵源就少了。
佛道两家都在争夺土地、人口和免税特权。谁拥有的土地多,谁的地租收入就丰厚,谁的经济基础就牢固。谁控制的依附民多,谁的再生产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就强。
不过在古代,佛教因为讲究“普度众生”,整体规模远远比道教大得多,因此佛教就成了王朝的首要打击目标,毕竟任何一个王朝都不会允许拥有独立经济、人口和影响力的“国中之国”的宗教团队壮大。
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本质上是一场经济清算。唐武宗会昌灭佛(845年)后,朝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出处:《旧唐书·武宗本纪》)。
任何一个宗教团体,如果影响到王朝的钱袋子的时候,什么教义辩论都是虚的,王朝动手收拾起来完全没得商量。
再次,牌子问题,是本土道教为精品,还是进口的佛教会念经?
佛教作为“外来品牌”,必须面对能否本土化的问题。道教攻击佛教最常用的武器,就是中国经典的“华夷之辨”。
南朝道士顾欢写了篇爆文《夷夏论》,核心观点是:佛教这东西嘛,道理也许不错,但只适合那些“不开化”的夷人。并且佛教提出的出家、剃发、不拜君王父母等制度,违背了中国的忠孝伦理(“夏教”)。我们中华是礼仪之邦,当然要用我们自己的本土高端品牌——道教。
佛教怎么办?也只能“本土化”了。当时的高僧们用道家、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经,就好像用中文来翻译外语,并加上中国的例子,来实现本土化。比如东晋的慧远大师,写文章论证佛教不仅不违背皇权,还能帮助皇帝教化百姓,稳定社会,争取获得皇权和老百姓的认同。
最后,是教义之争,佛道的核心教义是根本对立的
教义之争,更多是发生在高水平的修行者之间,他们会进行哲学上的“争辩”。
比如道教认为宇宙的终极本源是道。万物虽然有形态差异,但都蕴含道性,通过修行可以返璞归真,与道合一,所以世界和生命是值得珍惜和延续的。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缘起性空”。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一切的本质是“空” ,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实体。
再比如道教追求长生久视、肉身成仙;佛教讲求轮回转世、涅槃寂灭。双方互相批评,道教讥笑佛教的寂灭是虚无,佛教则批评道教的长生是妄想,违背自然规律。
这种“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老百姓大多都听不懂,所以这一块教义之争,反而不是两教相争的主战场,老百姓也就是瞧个热闹。
所以,古代的佛道之争,不是什么神仙吵架,是双方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残酷的竞争,争夺的是官方的政治地位,抢夺信众和资源,明确谁是文化正统。
也正是因为这种激烈的竞争,反而促使双方的融合。比如禅宗的形成深受老庄思想影响;道教的内丹学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大量借鉴了佛教的心性论。
最终谁也干不掉谁,反而在不断的争夺和磨合中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这两者也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笑容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