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目黄土”到“遍地金果”:甘肃庄浪村支书张国勤的33年“和”之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13:56 2

摘要:秋风送爽,驱车驶入甘肃省庄浪县大庄镇上李村,道路两旁的果园里硕果满枝,熟透的苹果像孩童红彤彤的脸蛋,正笑盈盈地迎接着每一位来客。家家有果园,户户靠苹果增收。上李村,这个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区村,如何实现果园全覆盖的?该村的村支书张国勤功不可没。

秋风送爽,驱车驶入甘肃省庄浪县大庄镇上李村,道路两旁的果园里硕果满枝,熟透的苹果像孩童红彤彤的脸蛋,正笑盈盈地迎接着每一位来客。家家有果园,户户靠苹果增收。上李村,这个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区村,如何实现果园全覆盖的?该村的村支书张国勤功不可没。

1992年,高中毕业在家的张国勤,因勤勉踏实的品格和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当选为上李村文书。谈及与这份工作的结缘,他说,父亲曾是一名乡镇老干部,从小在他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下,扎根乡村、服务乡亲,仿佛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事。

“刚开始当文书那几年,跟着村里老支书经常挨家挨户传达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除此之外,一到冬天农闲时节,就带领村民修梯田,那些没人愿意接的、难度大的任务,都是我们几个村干部扛下来的。”张国勤回忆道。正是由于多年的实干沉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2013年,张国勤以绝对高票当选为上李村党支部书记。

上李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村民世代靠种庄稼为生,土地产出仅够解决温饱。如何带领乡亲们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成了张国勤这位“新村官”日夜牵挂的头等大事。

不久,恰逢乡镇出台扶持村社发展果园的政策,张国勤便第一时间跑到乡上,为村里争取到栽植名额。本以为有了政策扶持,就能满怀热情地带领村民大干一场,可新的难题又接踵而来,世代种庄稼的村民,不愿放弃熟悉的农作物去改种苹果树。

上李村果园

“上李村光照足、山地梯田连片,特别适合种苹果。当时乡上免费发树苗、送农资,可多数村民就是不认可苹果比农作物赚钱的事实。”说起最初推广果园的日子,张国勤至今哭笑不得。好不容易动员大家在县果业局技术员指导下栽好苹果树苗,第二天一早却发现,不少树苗被拔掉种上了庄稼,有的在果园里套种了高秆作物。就这样,栽了拔、拔了再栽,张国勤和村干部们一边一次次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边盯梢似的轮流守着果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国勤和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四年后,上李村终于实现了果园全覆盖。

栽植果树,只是发家致富的第一步。为提高村民的果园管理水平,张国勤专门邀请县果业局技术员,全程指导乡亲们学习。在自家果园手把手实操、赴兄弟果园种植大镇考察学习;在村文化活动室开展理论培训;利用茶余饭后空闲,在微信群互动答疑。从拉枝修剪、施肥浇灌,到嫁接育苗、病虫害防治,村民们在张国勤的组织下,跟着技术员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每一项果园管理知识。

县果业局技术员给上李村果农培训果园管理知识

为解除乡亲们的种植后顾之忧,在果园刚挂果时,张国勤便着手打开销路。除了在线下积极联系客商外,他紧跟时代潮流,在快手直播卖苹果。“我们村的苹果个大、皮薄、肉脆、汁多,甜度高!”每晚七点,张国勤拿着自家的苹果,准时在直播间对着全国观众推介。有志者事竟成,2020年9月,重庆客商余泽龙通过直播间联系上他,经过几番协商,张国勤为村民成功签下第一笔100多吨的销售大单。

“当时大卡车拉了整整一个礼拜!”村民郭红梅回忆道,“我们好多人都去帮忙分拣、装箱,一天还能挣150元。”

“刚开始特别担心上当受骗,货到付款,万一出点问题,我咋给全村人交代?”张国勤笑着回忆,“我就偷偷拍了余总的身份证留底。余总很守信,一回去就把款打过来了,后来成了我们村的老主顾。”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如今,上李村的苹果早已打响名气,每到采摘季,外地客商都会慕名而来,在田间地头直接装车收购。截至2024年,上李村果园面积达1300多亩,其中盛产期果园750亩,年产量突破1850吨,销售收入达580多万元。家家有果园,户户靠苹果增收,上李村也因此成了全镇名副其实的果园示范村。

“以前不懂,也不乐意种,多亏了国勤支书的坚持,让大伙在自家地里种出了‘金果’。”67岁的村民张伍珠站在村头,望着眼前连片的果园笑着说。90后小伙李江宁更是感慨:“以前在外地打工,朝不保夕。后来看到村里果园形成规模,我就回来承包了20多亩,去年果园收入20多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和李江宁同样受益的还有返乡青年张喜军,他承包了70多亩果园,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雇佣邻村村民务工,带动周边乡亲一起增收。

看着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张国勤又开始着手村子颜值的提升。他积极争取乡上专项资金,组织村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硬化通社道路10公里、巷道16750平方米,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并在主干道和广场安装路灯;彻底修缮全村危旧房、实现100%改厕,同步在村头设置垃圾箱并安排专人清理;新建一处400平方米的村部和4处共3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修产业路得动脑子。路通了,日子就富了!”说起村里的变化,张国勤这位产业路的设计“专家”言语间满是自豪。

全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县和美乡村书画建设村、全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先进集体……上李村村委会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张国勤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市乡村振兴百名好支书等荣誉称号。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提起张国勤,上李村的老百姓个个竖起大拇指。“前几年我老婆脚崴了,几天没去超市上班,支书发现后,来我家探望,在他的动员下我领着去医院,结果一查是骨折了,要是晚了她那条腿可能就落下残疾了!”四社村民李润绪说;“我患肝炎几年了,因费用高一直拖着没管,支书知道后,来家里给我们仔细解释农村医疗救助和异地报销政策,我才去西安住院治疗。”一社村民张军仓话语里满是感激;“我和多润两家因院墙问题闹矛盾,支书跑了好几趟来调解,最后给我们把问题合理解决了。”二社村民李国海笑着说。

而张国勤对于上李村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谁家有几口人、谁的孩子在哪上学、每户年收入多少,甚至谁的太奶奶叫什么名字,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来。

“我经常去户里转着了解情况,尤其是五保户,要常看。一到雨雪季,就更得操心大家的安全。”张国勤表示。

在今年9月7日举办的全省加快和美乡村建设专题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上,张国勤在发言中表示:“和美乡村建设,关键在于‘和’。”他的发言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和授课教授的赞许肯定。如何实现“和”?张国勤的思路是以文化振兴促进。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自乐班。农闲或逢年过节,村民们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又拉近了彼此距离;他还结合村里家家户户挂字画的习俗,邀请县内书画家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让全村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文化素质提上去,矛盾自然就少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更和谐了。”张国勤说。

与此同时,张国勤还特别注重建强村党组织。在村集体活动中,他格外留意那些表现积极、乐于奉献的村民,主动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

回望33年村干部生涯,张国勤感慨:“确实不好干,得罪人、贴钱是常事儿,有时家里外面两头不落好。是情怀让我坚持并坚定地走下来。”

“这份情怀,是张国勤对村民的责任和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对初心的坚守。”大庄镇驻上李村干部万洋洋如是说。

上李村村社道路

果园包裹着村庄,村庄掩映在果园中。村内屋舍整洁,道路四通八达,一幅和谐美丽、富足兴旺的乡村画卷,在人们的眼前徐徐展开。这就是村支书张国勤用33年坚守交出的乡村“和美答卷”。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张国勤说,他从未后悔过。

来源:陇上放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