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禹州事件看医护强制权:边界何在,如何保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7 19:24 2

摘要:5月16日,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轩然大波。在河南禹州街头,禹州市中医院120急救车旁,医护人员疑似用手铐控制一名女子。视频中,女子情绪激动,一边自报姓名,一边向路人呼喊救命,挣扎间不断强调自己没病。而医护人员却声称她是精神病患者,有狂躁症,

5月16日,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轩然大波。在河南禹州街头,禹州市中医院120急救车旁,医护人员疑似用手铐控制一名女子。视频中,女子情绪激动,一边自报姓名,一边向路人呼喊救命,挣扎间不断强调自己没病。而医护人员却声称她是精神病患者,有狂躁症,使用的是精神科约束带,并非手铐。这一事件犹如巨石投入舆论深潭,激起了民众对医护人员是否有权随意强制带走患者的激烈讨论。

从事件经过来看,5月16日上午11:05,禹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接到群众电话,家属称女儿有焦虑、抑郁病史,当时排斥吃药治疗且动手打人,请求120将患者带走治疗。27分钟后,急救车到达现场,查实患者曾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次就诊并住院治疗。

因患者躁狂发作、拒不配合,为避免对其他在场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经在场家属同意,医护人员采取了所谓的“临时性强制措施”,并全程由家属陪同送往医院治疗。

然而,视频中那泛着金属光泽、形似手铐的器械,与大众认知中的棉质约束带相去甚远,引发了公众强烈质疑。

老百姓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一方面,仅凭家属一个电话,在没有政府相关人员在场监督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就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手段,程序是否合规令人存疑。

现实中不乏有人出于各种目的,故意以他人是精神病人为由,试图控制他人。若仅听家属一面之词,就轻易动用强制手段,那么医疗程序很可能沦为私人工具。例如此前就有因家庭纠纷,家属联合医院将并无精神疾病的人强制送医的案例,最后涉事医院不得不作出巨额赔偿。

这足以说明"家属主导式送医"存在漏洞,当亲情中掺杂利益因素,患者的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近两年,也出现过类似令人唏嘘的事件。就在去年,某地一位老人因与子女在财产分配上产生分歧,子女竟拨打急救电话,称老人有严重精神问题,需要强制送医。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未进行详细核查,仅听子女片面之词,就将老人强行带上救护车。老人一路上拼命反抗,声称自己并无疾病,可依旧无济于事。直到老人的朋友赶到医院,向院方说明情况,老人才得以解脱。

另一方面,即便患者确有精神疾病,医护人员采取强制手段也应遵循严格规范。根据《精神卫生法》,医疗机构实施约束措施,需满足患者有自伤或者伤人风险,且有两名以上医师评估确认这两个硬性条件。但此次通报中,仅提及“避免在场人员受伤害”,未明确专业评估流程,让人不得不怀疑医疗权力是否被滥用。同时,医护人员使用的约束器械也备受质疑。若真如网友所疑是手铐,那更是严重违规,因为手铐属于警械,医护人员无权使用,非法持有和使用警械需负法律责任。

此次事件也暴露出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精神科医师资源短缺,平均每10万人中仅有3.2名,远低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6.6名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非精神专科的医护人员不得不处理精神危机,但他们往往缺乏专业培训,对于约束带等工具的使用,全凭经验,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此外,现行《精神卫生法》对强制医疗的条件规定较为模糊,且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在德国,强制送医需有法官签发的令状,并由第三方社工全程监督;而在我国,家属签字就能启动程序,患者申诉渠道少,这就导致"合法绑架"等情况容易出现。

禹州市卫健委已对涉事医生停职、工作人员辞退,并认定医护人员采取了不当约束措施。但这只是对此次事件的初步处理,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反思和完善相关制度。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医护人员在处理精神障碍患者时的强制权力边界,细化强制医疗的条件和操作流程,确保程序正义。其次,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处理精神危机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素养。再者,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河南禹州这起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医护人员的强制权力关乎患者的人身自由和尊严,必须谨慎规范行使。只有明确权力边界,完善监督保障机制,才能避免似事件再次发生,让医疗真正成为守护生命健康的防线,而非侵害权益的隐患。

来源:满地都是根6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