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总听人说,干脆把沙漠全变成绿洲得了,省得天天吹沙。可真要这么干,估计风沙没治好,反倒把生态折腾得更乱了。这事儿咱琢磨了快半个世纪,才终于明白,治沙不是跟大自然掰手腕,而是得学会跟它搭伙过日子。
以前总听人说,干脆把沙漠全变成绿洲得了,省得天天吹沙。可真要这么干,估计风沙没治好,反倒把生态折腾得更乱了。这事儿咱琢磨了快半个世纪,才终于明白,治沙不是跟大自然掰手腕,而是得学会跟它搭伙过日子。
你瞅瞅塔克拉玛干,那地方一年到头不下几滴雨,可胡杨树愣是能活上千年,根扎得比十层楼还深,成了沙蜥和骆驼刺的“避难所”。巴丹吉林沙漠里头更是藏着144个湖泊,鸟儿爱来落脚,牧民也靠它喝上水。这些原生沙漠,是地球几百万年攒下的“老底子”,真要一股脑儿全种上树,反倒把原本的平衡搞砸了。早年林科院就在原生沙地试过,种十棵树活不了一棵,还得拼命抽地下水,结果井都快抽干了,树也没影。
真正转了思路,是90年代在库布其。那儿没人再整那些花架子,先拿麦草扎出一米见方的草方格,往沙地上一铺,流沙立马慢了九成,雨水也能存住点儿。接着种沙蒿、沙棘这些耐旱的灌木,根系像铁爪子一样把沙地锁死。条件好点的地方,再搭上沙果、苜蓿,既能固沙,还能卖钱。现在的库布其,不再是清一色的绿,而是绿里带沙、沙中有绿,反倒更有生机。
后来办法越玩越活。鄂尔多斯搞起“光伏治沙”,板子一盖,底下蒸发少了,种草养羊没问题,板子上面还能发电。一亩地一年能多挣三千多块,老百姓哪还用动员?抢着干都来不及。
这四十七年,其实是在学一个理儿:别老想着征服自然。腾格里边上要是没那200多万亩防护林,包兰铁路早被埋了。三北防护林一圈一圈往外推,每年硬生生让沙地缩了近2000平方公里。去年塔克拉玛干“锁边”合龙,等于给沙漠套了个圈,不让它乱跑。可比种树更重要的,是守住了三条线——不能让沙往人堆里窜,不能把水抽干,更不能让百姓吃亏。毛乌素那儿,现在一亩林用水不能超200立方米,种的全是本地省水的植物,地下水位反而回升了0.3米。库布其的牧民从前一年挣不到一千,现在养羊种沙棘,三万多轻轻松松。
治沙,治的从来不是沙,是人自己的想法。
来源:于山顶眺望云雾的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