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身体出点毛病,大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胃不舒服?”特别是胸口闷、上腹痛,很多人都往胃病那边想。可你知道吗?这种“胃痛”有时候其实是心脏在求救。别把心梗当胃病,真出事儿了,后悔都来不及。
有时候身体出点毛病,大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胃不舒服?”特别是胸口闷、上腹痛,很多人都往胃病那边想。可你知道吗?这种“胃痛”有时候其实是心脏在求救。别把心梗当胃病,真出事儿了,后悔都来不及。
说实话,现在看门诊,光是把“心梗误当胃病”的人就不少。不是患者自己掉以轻心,就是家属没经验,看着像胃炎、像肠痉挛,就耽误了。这不是小事儿,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就那几十分钟,错过了,命都可能保不住。
老百姓心里对心肌梗死的印象,大多是那种突然倒地不起、捂着胸口大喊“疼”的情节。但真相其实没那么戏剧化,很多心梗前期的表现,更像是“胃病发作”。
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它靠近横膈,疼痛反射到上腹部,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消化系统的问题。那种闷胀、恶心,甚至打嗝、胃反酸,跟胃炎、胃溃疡几乎一模一样。医生也得靠心电图、肌钙蛋白这些检查才能分清。
如果一个人平时没胃病,突然开始“胃不舒服”,尤其还持续不缓解、吃药也没用,那得警惕了。这时候,救命的不是胃药,而是尽快查心电图。
心梗早期的“胸闷”,不少人形容是“像有块石头压着”。但问题是,这种压感不是一下子压得你站不起来,而是那种闷闷的、不舒服,说不清楚哪里难受,就是“憋得慌”。
特别是在活动后,比如上楼、快走,胸闷加重;一停下来,症状又慢慢缓解。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体力差”“气短”,没当回事。
其实这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心脏供血不足,它不是直接喊“疼”,而是用“闷”来提醒你该注意了。如果这种胸闷反复出现,千万别拖,尤其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基础病的,风险更高。
对,有些心梗不是从胸口开始疼,而是从背后开始。特别是肩胛骨之间那一段,有种“钝钝的痛”,说不清是肌肉拉伤还是落枕了。这种疼痛还可能放射到左臂、下颌、甚至牙齿。
很多人以为是颈椎病、肩周炎,贴膏药、热敷、按摩一通操作,结果越拖越糟。真正的心肌梗死疼痛,是那种“说不清楚”的钝痛、闷痛,不是那种扎心的锐痛。
心脏的神经分布很复杂,它的痛觉可以“假装”成很多地方不舒服。但凡是突然出现的背痛,尤其合并恶心、出汗、乏力的,别犹豫,去医院查个心电图看看。
有位60多岁的阿姨,几天来总觉得吃不下饭、胃胀、还反酸,吐了两次,家人以为是急性胃炎,结果送来一查,是心肌梗死。拖了三天,心功能掉了一大截,险些丢命。
这可不是个例。心梗早期的自主神经反应,会让人出现恶心、呕吐、出虚汗等症状。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更容易“伪装”成胃肠道问题。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胃部不适合并出冷汗、心慌、乏力,别光想着胃病,心脏问题也得排查一下。别觉得查心电图麻烦,那可能是救命的关键线索。
有些人以为心梗一定得胸痛,没痛就不是心梗。这种想法很危险。真正可怕的是“沉默的心梗”,就是没有明显疼痛,只靠一些不典型症状表现出来。
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病变,对疼痛反应减弱,心梗时可能一点都不疼;老年人也容易把心梗症状当成“老毛病发作”、忽略过去。女性心梗的表现更隐匿,容易出现背痛、上腹不适、乏力、焦虑等非典型症状。
所以越是这类人群,越不能光凭感觉判断。只要身体突然不舒服,尤其是和以前不一样,就该引起重视。别等症状严重才去医院,那时候治疗难度大、后遗症多,真的是“早一步查命,晚一步查命”。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辰,李立明.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张强.心肌梗死非典型表现的临床识别[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4):312-315.
[3]刘洋.心肌梗死误诊为胃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1,34(6):45-47.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