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着前面的话题,我们今天继续沿着苏菲的历史往下走,中亚的纳格什班迪耶教团的精神领袖一代代口传心授的发展到公元1542年年,这时候的头头是第五代的麦赫杜姆-阿扎姆(约1461—1542)去世,长子玛姆特-额敏继承了位置。这场看似寻常的教权继承,却在无意间掀起了影
接着前面的话题,我们今天继续沿着苏菲的历史往下走,中亚的纳格什班迪耶教团的精神领袖一代代口传心授的发展到公元1542年年,这时候的头头是第五代的麦赫杜姆-阿扎姆(约1461—1542)去世,长子玛姆特-额敏继承了位置。这场看似寻常的教权继承,却在无意间掀起了影响新疆数百年的历史波澜。
一、 东来的教长
麦赫杜姆-阿扎姆(也有译为玛哈图木-艾兹木)在公元1533年曾来过新疆,到过喀什噶尔和叶儿羌,并在当地宣传过他的纳格什班迪耶的学说,曾一度得到过一些人的支持。据传他有13个儿子,(也有说七个儿子),大儿子玛姆特-额敏(又名穆罕买提-伊敏,依禅卡朗)和四儿子(一说七儿子)伊萨赫(伊斯哈克)不睦,伊萨赫最后在公元1580年应叶尔羌汗囯阿布都-哈林汗的邀请来到新疆喀什,得到大汗之弟马哈茂德汗的重视,在南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一些地区宜教长达12年,形成了新疆早期“黑山派”的雏形。后在1592年返回撒马尔罕和他大哥争夺教权,在这场兄弟阋墙的斗争中,为后来的新疆带来了300多年的动乱。
这个时间点的选择颇有深意。16世纪的新疆正处在叶尔羌汗国时期,这个由蒙古察合台后裔建立的王朝虽已皈依伊斯兰教,但在阿布都-哈林汗(统治期约1560-1590年)及其后继者时期,汗权已经开始相对衰弱,地方总督和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恰逢这个统治相对宽松、各地领主自立的时期,玛姆特-额敏的四儿子穆罕默德-玉素甫在公元1620年也来到了喀什噶尔,形成了新疆“白山派”的雏形,开始了他和叔父的后代开始了“黑白”之争。
二、 “依禅”的诞生与白山派的确立
在喀什噶尔,玉素甫开始传播经过改良的纳格什班迪耶教义。遥尊纳格什班迪为“哈兹拉特依禅”。他与其子伊达耶图拉(后尊称为阿帕克和卓)采取了一种巧妙的传播策略,他们不再强调复杂的波斯语术语,而是使用更贴近民众的通俗语言,尤其加入一些突厥语和汉语;将部分传统习俗融入宗教仪式,降低传播阻力;在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建立苏菲道堂,形成组织网络。正是从他们开始,“依禅”这个波斯语词汇(意为“引导者”)在新疆成为了苏菲导师的专称,也标志着具有新疆特色的苏菲体系的诞生。阿帕克和卓继承父业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他通过联姻、收徒等方式,迅速在叶尔羌汗国的贵族和中下层民众中同时发展信徒。因信徒在仪式中常持白色旗帜、戴白色帽子,这个派别被称为“白山派”。
三、 历史功过与客观评价
从历史的角度看,白山派的作为具有双重性:其积极贡献在于,建立了新疆第一个本土化的苏菲组织体系;推动了伊斯兰教在基层民众中的深入传播;开创了宗教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范例。然而其局限性也很明显:教权继承仍沿袭家族世袭制,为日后争端埋下隐患;而且过度介入政治,阿帕克甚至借助准噶尔蒙古势力夺取世俗权力;与对立派别“黑山派”的争斗,给当地社会带来长期动荡。
值得深思的是,虽然玉素甫父子传承的是纳格什班迪耶的道统,但他们实际上走向了与教团创始人巴哈温丁-纳格什班迪截然不同的方向——后者强调“心游于尘世而身不离教法”,而白山派却深深地卷入了尘世权争的漩涡。
就在白山派在新疆风生水起的同一时期,在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另一位纳格什班迪耶的集大成者——伊玛目-冉巴尼正在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精神革新。他将以“见证单一论”匡正苏菲实践中的偏离,这场思想风暴很快将越过帕米尔高原,为新疆的苏菲发展带来新的变数。
而在天山南北,白山派的成功也催生了它的对立面——黑山派的兴起。这两大派别长达数个世纪的纷争,又将如何影响后来中国西北“门宦”制度的形成?这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徐徐展开。
来源:圆规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