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 | 跳出方法论,研究新议程 |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09:53 1

摘要:国际关系中结构与个人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国际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和来自全球34位学者一起展开了一连串的热烈讨论。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了阎学通和杨光斌两位教授做了开场白,并在此做一个小结。

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国际关系中结构与个人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国际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和来自全球34位学者一起展开了一连串的热烈讨论。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了阎学通和杨光斌两位教授做了开场白,并在此做一个小结。

国际关系领域中对结构与个人以及外交政策的互动所进行的研究源远流长,既有其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我自己就在对美国,中国,和日本外交政策的研究中,提出过宏观-微观相结合 (macro-micro linkage) 的理论框架(见注),所以也很高兴这一次在【海看】这个平台上和海内外学者继续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2025年10月14日

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以下几本书:

Great Power Strateg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Japan. Routledge, 2022.

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icro-Macro Linkage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Japanese Policymaking: The Politics behin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raeger, 1993.

参与本次快评的学者及所在单位:

阎学通 清华大学

杨光斌 中国人民大学

尹继武 中国人民大学

李汉松 美国美利坚大学

成汉平 南京大学

庞 琴 中山大学

周阳山 台北中流文教基金会

储昭根 浙江理工大学

王在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白智立 北京大学

熊达云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钟 扬 上海交通大学

王建伟 澳门大学

陈纳慧 中国政法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宋 伟 中国人民大学

李宗伦 俄罗斯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

由 冀 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

钟厚涛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朱俊玮 浩瀚智库

武心波 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

汪 铮 美国西东大学

罗欢镇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

邱奕铨 牛津大学

赵明昊 复旦大学

金君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

张 兵 日本山梨县立大学

王梓元 外交学院

刘 迪 日本杏林大学

庚 欣 深圳广电集团

谭青山 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

张清敏 北京大学

杨光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

跳出方法论,研究新议程

最初赵全胜老师让我就“领导人的作用”写几句话的时候,我并不清楚这个专题是要谈方法论的,看了阎学通教授的大作才知道,我那所谓的“头炮”是没有聚焦的闲谈。看过几十位学者的高论,收益匪浅,但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方法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但在巨变的世界政治时代,这是大结构的巨变,对国际问题学者而言是百年不遇的研究大问题的良机,因此发现新的研究议程,应该是当务之急。

钟阳教授和谭青山教授都确定性认为结构的决定性意义,我在2016年发文就指出世界进入了“强人政治”时代。强人政治无疑是国际思潮的产物,在当下就是民粹主义政治思潮的结果,整个西方几乎都是如此。但是这股思潮是如何产生的?无疑是世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西方工业供应端地位的萎缩。和历史上的规律一样,世界市场的变化诱发了政治思潮,政治思潮产生了强人政治并进而影响世界秩序。“世界市场—政治思潮—世界秩序”的因果关系研究,就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兴起的世界政治学。

好的研究议程一定要有相应的研究单元。沃勒斯坦说,当代社会科学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寻找好的研究单元上。亨廷顿说,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所以影响那么大,是因为采取了不同于传统的国际关系学的世界政治框架。世界政治学的研究单元就是世界市场和政治思潮,其实说到底它们分别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放大,因此并不是不可把握的,甚至是可以量化的。

最后,这个专题的讨论的启示是,华人学者完全可以就某个问题而进行有组织的讨论,以展现差异寻找共识,在重大议程上生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本文由海外看世界平台独家首发,文字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赵全胜谈国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