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2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上个月,邻居王阿姨过了她的90岁生日,身体硬朗、思路清晰,连她的家人都觉得惊讶。她常说:“长寿不靠什么秘方,就是每天坚持几个小习惯。”
可现实中,很多人却在年过六十后,开始放弃原本健康的生活方式,觉得“老了就随便点吧”。但医学研究一再提醒我们:越是上了年纪,越要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那么,哪些习惯真的能帮我们活得更久、更健康?以下这4个,科学依据明确,是长寿老人的“共同密码”。
“我年纪大了,运动不了。”这是很多老人拒绝锻炼的理由。但事实恰恰相反。
运动是中老年人最好的“长寿药”。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身体活动指南(2021)》明确建议:60岁及以上人群应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慢骑车等。
不仅如此,经常运动的老人患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的风险明显降低。2022年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保持规律运动的老年人,其死亡率比久坐不动人群低28%。
王阿姨每天早上走路40分钟,偶尔还跳跳广场舞。她说:“不求锻炼出肌肉,但求血管通畅,手脚灵活。”
不是年龄大才不能动,而是因为不动,才老得更快。
“我不吃肉,才健康!”“我要多补补,天天炖大骨汤。”这些看法,其实都有偏差。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均衡饮食、荤素搭配,是健康饮食的核心。尤其是老年人,营养吸收能力下降,更要吃得“细水长流”。
根据国家疾控局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百岁老人中,超过65%的人每天摄入多种蔬菜,近60%坚持吃水果,近一半人饮食以清淡为主。
而过咸、过油、过甜的饮食习惯,则会增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风险,加速身体老化。
王阿姨的饭桌上,常年有四样菜:一荤三素。她笑着说:“菜多点颜色,身体也多点活力。”
长寿不是靠补品,而是靠每一餐都吃对。
“气大伤身”,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真实的医学结论。
情绪稳定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对300位百岁老人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心态乐观、性格开朗的老人,其认知退化和慢性病发生率明显更低。
北京协和医院的老年科专家也指出:慢性压力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激增,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损伤免疫系统、加速老年痴呆、诱发心血管疾病。
王阿姨年轻时也曾是个“急脾气”,后来丈夫一场病让她明白:很多事,气过就没了,健康却气走了。此后,她学着放宽心,遇事不激动,遇人先微笑。
能控制情绪的人,往往更能控制自己的健康。
孤独,是老年健康的“隐形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指出:老年人长期孤独,患抑郁、失智、心脏病的风险均显著升高。
而根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常与人交往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率比孤独老人低35%。
王阿姨每天早上遛弯、下午打牌、晚上视频聊天,生活节奏比年轻人还丰富。她常说:“人老了,更不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朋友,是身体的“免疫增强剂”,是心理的“维生素C”。
哪怕只是每天和邻居说几句话,也比闷在家里强。
写在最后长寿,从来不是靠“运气”得来的,而是靠一天天坚持的生活方式换来的。
坚持动一动,吃得杂一点,心放宽一点,人走动一点,这四个看起来简单的习惯,其实就是身体最需要的“长寿密码”。
别再说“年纪大了来不及了”。从今天开始,做对这四件事,身体会悄悄奖励你——多活几年,活得自在健康。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 《中国居民身体活动指南(202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世界卫生组织.《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people: advocacy brief》,2023
健康时报.《百岁老人健康调查结果公布,长寿不是偶然》,2023-10-15
来源:佳佳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