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明市图书馆“夕阳网络学堂”里,十几位银发学员正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智能手机。志愿者耐心地指导着:“点击这里,就可以和女儿视频通话了。”“打开这个App,就能预约挂号。”一位阿姨成功发出第一个微信表情后,脸上绽放出如孩童般喜悦的笑容。
在昆明,老年生活不再是静默的休止符,而是一曲活跃着数字技能、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承的交响乐。
昆明市图书馆“夕阳网络学堂”里,十几位银发学员正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智能手机。志愿者耐心地指导着:“点击这里,就可以和女儿视频通话了。”“打开这个App,就能预约挂号。”一位阿姨成功发出第一个微信表情后,脸上绽放出如孩童般喜悦的笑容。
在昆明,这样的场景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今天的春城银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学习,破解着关于“年龄”的限制。
传统技艺到数字智能
西山区老年大学2025学年开设了7个系别、28个专业、67个教学班,学员总数近3000人次。课程涵盖传统文化、舞蹈、书画、声乐、生活、体育、器乐等多个领域。
与传统观念不同,如今的老年学员不再满足于基础课程。他们渴望掌握新时代技能,今年新增的“视频剪辑与制作班”大受欢迎。
西山区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发多样化课程:为青少年开设“编程魔法屋”和“AI通识课程”,为老年人设立“银龄数字课堂”,为企业人员提供“数字技能认证培训”,全年计划覆盖超万人次。
在数字智能时代,昆明的老年教育采用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混合模式既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也照顾到老年人对社交互动的深切需求。
昆明市图书馆的“夕阳网络学堂”是公益性质的典型代表。学堂专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朋友量身打造,全程免费,课程内容包括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微信沟通、生活便利应用以及入门AI手机应用。
这些课程设置极具实用性,目标是帮助老年人在生活中解决就医、出行等实际问题。志愿者一对一指导,确保每位学员都能获得充分关注与帮助。
老年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社交连接和精神满足的方式。今年4月,昆明市老年开放学院成立的“乐龄读书社”与美篇分享平台,已成为老年学员的精神家园。
个体学习到社群共乐
数据显示,2024-2025学年学员参与课程出勤率超90%,书画、摄影作品在社区展览中获赞百余次。这些数字背后,是老年学员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今年4月23日,昆明市启动了“银龄书香·昆明记忆”读书活动,活动组建了“36名阅读大使+52名银霞领读者”文化传播队伍。69岁的“阅读大使”李粤丽表示:“捧着《昆明历史文化读本》,就像捧着昆明的‘文化地图’。我们要像‘蒲公英’一样,让昆明的故事在更多角落生根。”
老年教育不仅注重学习过程,也重视成果展示。今年7月1日,昆明市老年开放学院举办“七一颂党恩、银龄绽光华”主题活动暨2024-2025学年老年教育教学成果展演与结业典礼。活动以“唱、舞、弹、展、颂”等形式,集中呈现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果,18个学员节目轮番上演,音乐合唱班以和谐歌声传递生活热爱、古典舞蹈班学员展现肢体表现力的飞跃、钢琴与葫芦丝演奏流淌动人旋律;8个专业的330名学员顺利结业,同时颁发了“春运山河、盛世留影”主题摄影比赛奖项。这些活动彰显了老年学员“桑榆非晚”的精神风貌。
在昆明,银发族正在重新定义“年龄”的含义。他们不再是数字时代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不再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传承者和创造者。
云南省委老干部局在昆明举办的全省离退休干部经典诵读活动作品展演,推动了“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走深走实,来自省直单位和部分州(市)的11个优秀作品参加展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个人独诵、双人朗诵和集体诵读等形式,在音乐、舞蹈、吟诵的交汇中展现银发族的精神风貌;今年8月,西山区启动了2025年网络文化活动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在昆明1937国际短视频中心搭建的100个沉浸式拍摄场景里,银发学员正体验着AR足球、无人机编队、激光雕刻等科技元素。
昆明银发族正在打破年龄界限,正以学习为桨,跃过数字鸿沟,驶向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他们皱纹的手握着智能手机,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渴望。这些曾经被认为与数字智能有代沟的一代,正在用指尖触摸未来。
相关内容:
“大”学生恶补文化课
每周三下午,孙德胜都会坐进昆明老年大学教室里认真听课,今年是他进入老年大学的第15个年头。他在这里上过手机智能课、上过昆明文化通史课,今年秋季最让他惊喜的,是新开的《AI智能应用课》。
“老年人必须得学点高科技,现在出门都离不开手机,要是不会,那真的是落伍了。”孙德胜说。最早,他来老年大学只是学习了手机使用,现在手机支付、网上购物、打车订票……啥都不在话下。
“子女平时工作忙,遇到手机使用问题,他们又经常不在身边。”孙德胜说,与其等着“教”,不如主动出击“学”。退休之后,他决定把年轻时落下的学习课程,一门一门补回来。
学习昆明文化通史课程,填补了他对家乡了解的空白。“我是地道的昆明人,知道一些街巷故事、零碎传说,但都是片段,并不完整。”他说,通过学习昆明的历史文化,第一次把散落的历史点连成了线。这是他的“故乡情结”,也是一个老昆明人自觉的文化使命。
而上AI课,完全处于好奇。“有时看到手机上,用AI生成的图片、视频非常有意思,所以今年决定来学一下这门课程。”当面对“即梦”“豆包”这些新软件时,起初他还觉得陌生,但是熟能生巧,用得多了,他自己也会制作图片、视频了。他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用“即梦”做了一条视频,从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到如今两鬓斑白的样貌,虽然人物、场景都是AI画的,但是他非常满意,觉得也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重点,他都会一一记录下来,遇到不会的地方,还能再温习一下。
孙德胜说,现在纯粹为“热爱”而学习。“不像年轻时为了考试,现在才是真正进入了一种‘真爱’的环节。”他说,在班上他与同学交朋友,互相交流,无形之中充实了自己,也汇聚成了更积极的能量场。
在老年大学,年龄被淡忘,身份被放下,一群老人只是因为想学习、要学习而相聚在一起。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丰富,紧跟上时代的节奏。
蜕变中的模特队员
点亮灯光,奏响音乐,“杜美美模特艺术团”的老年模特“秀”了起来。
这是一群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的中老年模特。她们中有的是零基础的“小白”,有的则有一定基础。指导老师杜美美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分班,因材施教。“跟年轻人的训练方法实际上是一样的,都需要练站姿、基本功、摔臂,但是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强度没有那么大。”她特别强调不会对中老年学员进行过度拉伸。
杜美美的老年模特教学之路始于2015年,那时候旗袍风席卷全国,昆明也跟上了,但水平参差不齐。于是,杜美美也从自己熟悉的舞蹈教学转向了中老年模特教学领域。
起步时,培训班仅有二三十名学员。随着老年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杜美美的培训班也完善起来。从培训班的开设,再根据学员基础和需求,细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为满足演出表演的需要,她又从中遴选出优秀学员,成立了核心的表演艺团。
杜美美坦言,进入模特队是有一定门槛的。“身高要在1米62以上,体型苗条,五官端正,再慢慢学习跳舞、掌握走秀的基本技能。”如今,她的艺术团拥有固定团员20余人,而各级培训班学员总数已近百人。
每周她们会有两次系统学习训练,尽管这些“大学生”没有太多基础,但她们的热情极高,每天在家里仍会坚持靠着墙壁练习站姿。
团里目前都是女性成员,展示的服装风格多样,涵盖时尚、古风、旗袍等多种类型。模特的学习,远不止于台步走秀。她将模特教学升华为“行走艺术”,课程内容涵盖服装、化妆、审美、色彩、道具运用以及节目的中心思想表达。
这10年,杜美美也看到了中老年人的变化。“模特队的成员都发生了极大的蜕变,不是改变,是蜕变。”她的语气中充满自豪,她们很美,气质好、身材好,会化妆打扮,会走秀表演。
这种蜕变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提升,更是精神面貌的焕新,这群银发模特正以优雅细心的姿态,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老父亲有了“抗衰药”
22点的钟声早已敲过,周淼父亲书房的门缝里仍透出一缕灯光。周淼推门,看见台灯在墙上投下父亲微驼的剪影,老花镜的镜片反射着电脑屏幕的蓝光,布满老茧的手正在触控板上轻盈滑动,父亲神情专注地剪辑着今天刚拍回来的视频素材。
半年前,周淼的父亲宣布要到昆明老年大学报名学习摄影和视频剪辑时,全家都当成了玩笑。这个连智能手机都用得磕磕绊绊的老人,如今快70岁了,居然要学年轻人玩短视频。“老同事都在晒孙子,我也不能让咱们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亲的理由简单直接。
然而,学习短视频制作对于周淼父亲这代人来说并不是易事。但自打那时起,老父亲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还会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跟着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操作步骤:“单击选中,双击打开,拖动要轻……”
在学习一个多月后,父亲的视频处女作《小区暮色》诞生了。短短1分钟的视频里,玉兰花苞绽放的特写、老人们下棋的温馨场景、孩子们嬉戏的活泼画面,再配上他精心挑选的《夕阳箫鼓》,完全看不出是新手作品。“老师今天还表扬了我的构图。”周淼父亲脸上泛起满是自豪的红光。
从此,父亲真正迷上了影像创作。他的拍摄对象从小区花草扩展到市井生活:清晨练太极的老人、街边手艺人的巧手、菜市场水灵灵的蔬菜……他的镜头里,平凡生活闪烁着不一样的光泽。
变化不止于技能。他开始主动学习使用云盘存储素材,甚至研究起AI配音技术。“以前总觉得科技是年轻人的,现在才发现,它能让我们的回忆更鲜活。”周淼父亲说。他的手机相册里,存着2000多个视频片段,每个文件都标注着拍摄日期和地点。
如今,周淼父亲成了孙辈们崇拜的“艺术家爷爷”,家里挂满了他的作品,他甚至还学会了用社交媒体分享创作。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退休生活的新节奏:每周有3天要去老年大学上课,2天外出采风,周末在家剪辑作品。他的装备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升级为专业相机,拍摄主题也从记录小孙女的成长到关注城市变迁、从拍摄晨练老人到记录夜市烟火。
作为儿子,周淼曾经担心退休会让父亲失去生活重心,但现在他觉得,学习是最好的抗衰药。在这个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年近七旬的周淼父亲用他的镜头告诉大家:生命没有休止符,只要保持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每个人的晚年都可以活得多彩。
在昆明老年大学,像周淼父亲这样的“银发学子”还有很多,他们中有人50岁练书法,在墨香中寻得精神滋养;60岁学剪纸,用一把剪刀剪出世间万象;70岁玩抖音,用视频展现老年生活的乐趣。正如昆明老年大学摄影教师胡海涛所说:“老年大学不是‘托老所’,是让生命重新燃烧的‘加油站’。”(昆明日报 记者徐晓俊 孙莹 刘婷婷)
来源:昆明信息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