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已正式向印度空军(IAF)提出合作方案,计划为其提供新型“天刺”(Sky Sting)远程空对空导弹,用于与“光辉”MK1A和苏-30MKI战斗机进行整合,使印度战机在对抗中巴时占据“优势地位”。
日前,“印度国防新闻网”报道,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已正式向印度空军(IAF)提出合作方案,计划为其提供新型“天刺”(Sky Sting)远程空对空导弹,用于与“光辉”MK1A和苏-30MKI战斗机进行整合,使印度战机在对抗中巴时占据“优势地位”。
图: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宣传片中的天刺导弹
按照印媒说法,印度空军已将“天刺”导弹纳入潜在采购评估清单,明确计划在2026年第二季度前完成首轮技术与战术性能评估。若通过,印度空军拟启动首批采购程序,初步计划采购200-300枚该型导弹,合同金额预计在8亿至10亿美元区间。
根据拉斐尔公司的宣传,“天刺”导弹被定位为第六代超视距空对空导弹,该导弹采用三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通过分段式能量释放设计,可在弹道初段以低推力实现高效爬升,中段保持巡航飞行以节省燃料,末段则通过脉冲推力提升机动性,理论上可在250公里射程内保持对高机动目标的追踪能力,最大飞行速度可达5马赫以上。
图:展会上的天刺导弹模型,很像德比,但是尺寸更大,尾翼区别明显
制导系统采用多频段主动雷达寻的模式,集成人工智能抗干扰算法,宣称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对低可探测性目标(如隐身战机)实现稳定锁定,同时具备双向数据链更新目标信息的能力,支持“发射后锁定”(LOAL)作战模式。
此外,拉斐尔公司强调该导弹采用模块化设计,弹体尺寸与重量适配多数现役战斗机的挂架标准,可降低与光辉MK1A、苏-30MKI等不同平台整合的技术难度。
印度空军对“天刺”导弹表现出极大兴趣,本质上是其对远程空对空作战能力焦虑的直接体现。从区域空中力量对比来看,中国空军已批量列装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其自用型号最大射程在200公里左右,出口型经实战验证,且已适配歼-20、歼-16、歼-10CE等主力机型;巴基斯坦空军则通过引进歼-10CE与“枭龙”Block3战斗机,构建了以霹雳-15E为核心的远程打击体系。
反观印度空军,当前主力中距空空导弹为俄制R-77(最大射程约100公里),在射程与抗干扰能力上已形成代际差距。
此前印巴空战中,印度空军曾因导弹射程不足,出现战机尚未进入攻击范围便被对方远程锁定的被动局面,这种战术劣势直接推动印度寻求射程更优的替代装备,而“天刺”250公里的纸面射程恰好契合其“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战术需求。
若仅从纸面参数对比,“天刺”导弹在射程指标上确实对霹雳-15系列形成优势,且三脉冲发动机与AI抗干扰技术在理论上提升了末端作战效能。但需注意的是,两者在技术成熟度与实战可行性上存在本质差异。
图:官网介绍它是三脉冲火箭发动机
一方面,“天刺”导弹尚未完成研发闭环,截至目前拉斐尔公司未公布完整的实弹测试数据,仅处于技术验证阶段,交付时间表尚未明确。空空导弹从原型机到量产需经历动力系统可靠性测试、制导精度校准、复杂环境适应性验证等多轮严苛试验,通常需5-8年周期,印度若此时签订采购合同,将面临“付款后长期等待”的风险;
另一方面,美国在远程空对空导弹领域的技术进度构成重要参照,美军现役AIM-120D最大射程约160公里,下一代AIM-260导弹虽目标射程200公里,但仍处于测试阶段,尚未量产。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在导弹动力、制导等关键技术领域高度依赖美国技术转移,其突然推出射程远超美国现役装备的“天刺”导弹,在技术可行性与供应链稳定性上存在明显疑点,不排除存在“参数宣传大于实际能力”的可能性。
图:苏30MKI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支持不了远程空空导弹
退一步来说,就算“天刺”真能造出来,印度买回去也成不了什么气候,主要就是印军的战机雷达,根本支持不了这么远射程的导弹。
根据俄罗斯方面的信息可知,印军的苏-30MKI配备的N011M“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才140公里左右,根本没法为导弹提供全程制导,光辉MK1A的雷达性能更差,没有远程探测和数据链中继能力,导弹射程再远也只能“瞎打”。
图:光辉的小雷达更是没什么用
所以,“天刺”导弹即便具备250公里射程,也难以发挥其理论性能。
综合来看,“天刺”导弹的出现确实为印度空军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但其技术成熟度、装备整合难度及体系支撑需求,决定了印度难以通过采购该导弹实现“逆风翻盘”。
在区域空中力量格局中,中国与巴基斯坦已形成相对完整的远程空战体系,印度若无法在装备整合、体系建设、本土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即便引入“天刺”导弹,也难以改变其在远程空对空作战中的劣势地位。
来源:君清观察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