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郑文公碑》又称《郑羲碑》,分上下两碑,内容差不多,上碑在天柱山(约1000字),下碑在云峰山(约1300字),下碑更清晰。学界一般认为是北魏书法家郑道昭(455-516年,郑羲的小儿子)于511年撰刻的摩崖,书体为魏碑——有别于唐楷的一种过渡型楷书。
问:《郑文公碑》的文本如何?
答:《郑文公碑》又称《郑羲碑》,分上下两碑,内容差不多,上碑在天柱山(约1000字),下碑在云峰山(约1300字),下碑更清晰。学界一般认为是北魏书法家郑道昭(455-516年,郑羲的小儿子)于511年撰刻的摩崖,书体为魏碑——有别于唐楷的一种过渡型楷书。
碑文的故事发生在中原地区(郑州、荥阳、开封等地),记述了郑羲的生平事迹。虽有美化和夸大,但就语言本身,该碑所用文字多(古文中,千字文已属宏篇),语汇丰富典雅,文句中包含着儒家的理想化人格,不失为一篇经典范文。
《郑文公碑》碑面,四字一截便为斗方。
通过叠字,可窥见其“同中有异”的手法。
2
问:《郑文公碑》的书法价值?
答:《郑文公碑》是北碑范本,摩崖气势恢宏。书体处于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笔势有隶意,而唐楷规则尚未固化。虽已出现提按笔法,但并不明显,主要还是篆籀笔法——(起笔和收笔)两端的圆笔多,转折时圆转多,结字扁方。 生动且有丈夫气。康有为对此碑评价极高,认为一扫帖学柔媚,尽显阳刚之气。
康有为和萧娴的碑味行书,气象恢弘。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3
问:《郑文公碑》的内容大意?
《全后魏文卷五十八》中有完整的《郑文公碑》摹本。
全后魏文
【题额】荧(yínɡ)阳郑文公之碑
【正文】
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草。
(郑羲碑的初稿,7个头衔,文武双全。)
公讳羲,字幼麟(驎),司州荧阳开封人也。肇(zhào)洪源于有周,胙(zuò)母弟以命氏。桓以亲贤司徒,武以善职并歌。《缁(zī)衣》之作,诵乎奕世,降逮于汉。郑君当时,播节让以振高风;大夫司农,创解诂以开经义。迹刊图史,美灼二书。德音云翻,硕响长烈。扬州以十策匡时,司空豫州以勋德著称。
(“风云人物”郑羲,家世显赫,郑姓得名于封地,可追溯到郑桓公、郑武公,《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有“郑风”。)
高祖略,恢亮儒素,味道居真,州府招辟,莫之能致。值有晋弗竞,君道陵夷,聪曜虔刘,避地冀方。隐括求全,静居自逸。属石氏勃兴,拨乱起正。征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尚书,赠扬州刺史。
曾祖豁,以明哲佐世。后燕中山尹、太常卿,济南贞公。
祖温,道协储端,燕太子瞻事。
父晔,仁结义徒,绩著宁边,拜建威将军、汝阴太守。绵荣千载,联光百世。自非积德累仁,庆届无穷,其熟能传辉踵美,致如此之远哉?可谓身没而名不朽者也。
(先光宗耀祖,以郑羲为参照点,“九族”的前四族——我高我曾我祖、父。而“九族”的后四族——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公禀三灵之淑气,应五百之恒期,乘和载诞,文明冠世。笃信乐道,据德依仁。孝弟端雅,慎言愍(mǐn)行。六籍孔精,百氏备究。《八素》《九丘》,靡不昭达。至乎人伦礼式,阴阳律历,尤所留心。然高直沉默,耻为倾侧之行;不与俗和,绝于趣向之情。常慕晏平仲、东里子产之为人,自以为博物不如也。蕴斯文于衡泌,延德声乎州闾。和平中,举秀才,答策高第,擢(zhuó)补中书博士。弥以方正自居,虽才望称官,而乃历载不迁,任清务简,遂乘闲述作,注诸经论。撰《话林》数卷,莫不玄契圣理,超异恒儒。又作《孔颜诔》《灵岩颂》及诸赋咏诏策,辞清雅博,皆行于世也。以才望见陟(zhì),迁中书侍郎,又假员外散骑常侍、阳武子。
(完全符合儒家的圣人标准和君子人格:有工作时忙工作,没工作时忙学问,不要虚度光阴。)
南使宋国,宋主客郎孔道均就邸设会,酒行乐作,均谓公曰:“乐其何如?”公答曰:“哀楚有余,而雅正不足,其细已甚矣,而能久于(乎)?”均嘿然而罢。移年而萧氏灭宋。虽延陵之观昔诗,郑公之听宋乐,其若神明矣。朝廷以公使协皇华,原隰(xí)斯光,迁给事中、中书令,总司文史,敷奏惟允,国之律令,是所议定。
(以对话描写烘托士大夫形象,渲染其智识“若神明”。这一段共78字,写得真不错,画面感十足。但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
“郑公使宋”的精彩片段,有小说笔法
译为现代汉语:
(郑公)南下出使宋国,主客郎孔道均在官邸设宴款待,饮酒奏乐间,孔道均问郑公:“这曲子怎么样?”郑公回答道:“悲伤有余,而雅正不足,过于靡弱,国运能长久吗?”孔道均默然无语。没过几年,萧道成灭了宋国。春秋时有延陵季子观诗,今有郑公听宋乐,(古今辉映),有若神明。朝廷因郑公不辱使命,向小国展示了大国风度,升任为给事中、中书令,总掌文史,参与处理往来奏章,国家的法律政令,都由他定夺。
(外交场合不辱使命,回来后加官进爵,达至高光时刻。)
公长子懿、邕雍和令,器望兼资。早综铨衡,能声徽著。敦诗悦礼,尤精易理。
季子道昭,博学明儁(jùn),才冠秘颖。研图注篆,超侍紫幄。
公行于前,吏部秘书随其后,凡厥庶寮,莫不钦其人也。于时有识比之“三陈”。后年不盈纪,懿,给事黄门侍郎、太常卿、使持节、督齐州诸军事、平东将军、齐州刺史。道昭,秘书丞、中书侍郎、司徒咨议、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秘书监、司州大中正、使持节、督光州诸军事、平东将军、光州刺史。父官子宠,才德相承,海内敬其荣也。
(可用曹魏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来类比理解“三郑”(郑羲、郑懿、郑道昭)。注意,“文名”相承和“官职”相承的异同。)
先时假公太常卿,荧阳侯,诣长安,拜燕宣王庙。还,解太常,其给事中、中书令、侯如故。纵容凤闱,动斯可则。冠婚丧祭之礼,书疏报问之式。比之制矣,民胥行矣。虽位未槐鼎,而仁重有馀。
太和初,除使持节、安东将军、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南阳公。德政宽明,化先仁惠,不严之治,穆如清风。耕桑有敬让之高,朝市无鞭戮之刑。即道之美,不专于鲁矣。
太和中,征秘书监。春秋年六十有七,寝疾薨(hōnɡ)于位。凡百君子,莫不悲国秀之永沉,哀道宗之长没。皇上振悼,痛百常往,遣使賵襚,策赠有加,谥曰“文”,祭以太牢。以太和十七年四月廿四日,归葬乎荧阳石门东南十三里三皇山之阳。
(郑羲的宦海沉浮,直至生命的终点。这颇像今天的简历,较为细碎,但每一段履历都有不错的风评。)
于是故吏主薄、东郡程天赐等六十人,仰道坟之缅邈,悲鸿休之未刊,乃相与钦述景行,铭之玄石,以扬非世之美,而作颂曰:
(有一批下属还在怀念他,书丹勒石,寄托哀思。)
爰鉴往纪,稽览前徽。有贤有圣,靡弗应时。
繇实契姒,旦亦协姬。于穆郑公,诞睿应期。
伊昔桓武,并美司徒。恭惟我君,世监秘书。
三坟剋阐,五典允敷。文为辞首,学实宗儒。
德秀时哲,望高世族。灼灼独明,亭亭孤邈。
式胄三雍,邹风再烛。作岳河兖,泽移草木。
庆灵长发,继叶传光。君既挺发,胤(yìn)亦含章。
文义袭轨,朱绂(fú)相望,刊石铭德,与日永扬。
(文章写毕,往往还要有“有诗/颂为赞”,高度浓缩前文要点,并将情绪价值拉满)
永平四年,岁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卌里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以石好,故于此刊之。
(这句重要,分出了上下碑,而且点明下碑的石头更好——“以石好”)上碑在山东省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山东省掖县的云峰山。
4
问:下碑的宋人题刻如何?
答:下碑最后有宋人的题刻,内容为“高邮秦岘、西洛冯维 同游神山,读郑文公摩崖碑,因刻其后,政和三年(1113年)晦日。”
宋人没有加评论(但应该是被震撼到了)。结字是楷书标准化之后的产品,字形瘦高,注重端部(起笔和收笔),提按明显。“高邮”“摩崖”二词颇有意趣,“神游”(“游神”互换)二字也可借鉴。
5
问:《郑文公碑》中的地名有何特色?
答:纵横捭阖,霸气侧漏,饱含北魏时代气息,古意盎然。直接上图:
济南、冀方、开封、东郡
光州、齐州、司州、兖州、扬州、豫州、真州
三皇山、天柱山;亭林山(集字)
荧阳、汝阴、长安、中山
6
问:如何用《郑文公碑》集字创作?
“平安”集字,注意“同中不同”之处。
“道德”集字
“能持”集字
这四个词组是现成的,还是连着的:
“文为辞首,学实宗儒,德秀时哲、望高世族”
下面的都是集字(斗方形制)
草木含章 笃行乐道
积德累仁 据德依仁
静居自逸 宁静致远
三坟五典 文典昭达
穆如清风 灼灼其华
这些都可以作为临摹和创作的范本,
沉潜其中,入情入境,顿觉“荡胸生层云”。
参考文献:
《初拓郑文公碑(上下)》,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
《中国碑帖名品(三十二)郑文公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俞丰编著《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193-203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 博物馆(上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与本文相关的词条:河南省博物馆、郑国青铜器、郑韩故城遗址、郑文公碑、《郑文公下碑》册(明拓本)。
通过这些博物馆资源,可以构拟先秦以来的中原图景,更好地还原《郑文公碑》的先秦承袭与时代背景。
郑州博物馆
来源:愙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