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关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23:08 2

摘要:1976年以来,这已经是美国联邦政府第22次停摆,对你没有听错,世界第一大强国竟然平均每2.5年就会上演一次关门大吉的戏码,2025年10月1日凌晨,这样的荒诞政治大戏再次上演,华盛顿纪念碑的灯火骤然熄灭,75万联邦雇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带失业自由女神像的火炬

1976年以来,这已经是美国联邦政府第22次停摆,对你没有听错,世界第一大强国竟然平均每2.5年就会上演一次关门大吉的戏码,2025年10月1日凌晨,这样的荒诞政治大戏再次上演,华盛顿纪念碑的灯火骤然熄灭,75万联邦雇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带失业自由女神像的火炬黯然失色,机场安检人员无心上班,国家公园变成无人管理的流浪孩儿,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国政府停摆每周会造成150亿美元的损失,可即便如此,这台巨大的国家机器却迟迟没有人按下重启键,这不是好莱坞的灾难片。而是时至今日依然还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超级大国的真实写照,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自美国1976年现代预算程序确定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因为预算僵局停摆了22次,当年的制度设计者以为筑起了高高的防火墙,却不知早已暗暗埋下了定时炸弹,那问题来了,这颗炸弹为何总是定时引爆呢,我们今天就一口气带你深度解析一下美国国的政坛风云,好温馨提示,今天又是一条超级烧脑视频,那么我们正式开讲,先说美国政府为什么习惯性的上演关门大吉的戏码,答案其实就藏在美国宪法里的一条铁律里,国会不批钱,政府一分钱都不能花。这就好比超市和供应商的关系,每年10月1号新的财年开始,双方都得签好合同才能继续去营业,合同没有谈拢的话,供应商断货,那超市就只能暂停营业,那么这套制衡双方的设计,当年设计的初衷也非常简单,防止总统乱花钱,让国会这个钱袋子能够牢牢的掌握住财政大权,可是这个制度能够有效良序运转的前提是政府内部的决策主体能够高度保持一致性,这个高度的一致性不一定是我们真的彼此完全认同,但至少谈判的双方保持基本的善意和信任,那什么叫善意,善意就是大家虽然在观点上有分歧,但是能够认可对方也是为国家好,只是选择不同的路径而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一旦这个前提出现裂痕,那么这个制度就会成为彼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互相要挟的筹码,所以此次停摆的核心就是美国两党政治博弈的延续,当然从中也暴露了美国当下财政体系当中的结构性危机。美国当下两党在医疗补贴和边境安全的拨款问题上出现了尖锐的对立主张。民主党呢,要求扩大评价医疗法案,补贴至400万中低收入群体,并且要求恢复削减的医疗补助计划资金,双方都无法给出1个大家都满意且体面的财政预算方案。那么既然没有预算方案,国会又该如何批钱呢,你说要给医保先拨款,我说要先解决移民开支的问题,你说要先开门,之后再细细谈,而我说不解决问题,门儿都别想开,所以本该技术性通过的预算法案竟然变成了一场谁先低头谁就输了的0和博弈。民主党要求延长平价医疗法案的补贴,这是关乎2200万人的救命钱,而共和党呢坚持要通过干净的临时拨款,主张先让政府开门,然后其他事情我们可以坐下来慢慢谈。于是乎,如果我们尝试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你会发现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可是参议院他有个规矩,法案要终止辩论进入表决,需要有60票的超级多数,而共和党占了53席,这就意味着至少得有7个民主党的议员愿意倒戈才能够通过这个预算法案,而结果当然也是众所周知了,就是双方各投各的,谁也不让步,政府就这么华丽丽的关门了,表面上争的是这一点,5万亿的开支,而本质上是我的底线,不能退,而你的诉求不能进,回报到美国历史,你会发现1976年的时候,福特时代第一次关门,起因就是削减开支。没有谈拢那1995年克林顿时代,克林顿和共和党国会为医保和教育的问题吵得天翻地覆,最后政府停摆了将近五天的时间,2013年茶党势力死磕奥巴马的医改,那80万联邦雇员当时也停工了将近16天的时间,2018年特特朗普又为了57亿的边境墙的资金,创下了35天政府停摆的记录,80万联邦雇员当时没有能够成功过得了圣诞节,所以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历史不会简单粗暴的重复,但总是踩着相同的韵脚,这22次的停摆压的是同一个韵脚,这个韵脚就是党派利益高于一切,山头主义压过了集体共识,阵营对立取代了民间善意。那么为什么一个设计精妙的民主制度会陷入如此荒诞不羁的死循环呢?问题就出在了这个制度设计底层逻辑的假设上,孟德斯鸠当年在论法的精神里面构想了三权分立的局面,本意是为了让立法,行政和司法能够互相制衡,那么美国则是按照拿来主义的思路直接把这个思想落地了,国会管钱袋子和立法,那么总统管执行,法院管审判,而参议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又形成了60票的游戏规则,法案需要3 5的人同意才能终止辩论进入表决,美其名曰是防止多数暴政,但这套制度设计的过程当中,在风平浪静的时代,确实它能够让决策变得更加审慎,可一旦出现政治疾话,那么制衡就会变成了死循环的枷锁,这里面有个深层的哲学悖论。就是任何制度的有效性都取决于使用者的善意,罗尔斯在正义论里面设计过一个思想实验,叫无知之幕,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会生活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出身于哪个阶层,哪个派系,你会如何设计政治制度呢,所有人的答案都很简单,就是建立1个对所有人的公平的游戏规则,但这个实验的前提是什么,是人们愿意站在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视角去思考公共利益,可现实当中,华盛顿的每1个议员,他们都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份,立场和利益在哪里,所以这层无知之幕早就被撕得粉碎。参议院的60票门槛不再是保护简单的公平,而是变成了我能阻止你,你也能阻止我的相互要挟,更要命的是,当信任彻底崩塌,那么制度就从合作的工具异化成了对抗的武器,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想象1个场景,警察抓了2个罪犯分开审讯,如果2个人都不招,那各判一年,如果1个人招了1个人不招,那招的可能是无罪释放,不招的可能要判10年,那如果2个人都招了呢,可能要各判5年,在真实世界当中,最理性的选择是什么,是互相出卖各判5年,那为什么明知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各自只需要判一年,可最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两败俱伤的结局呢,因为信任根本不存在。谁先合作,谁就可能站在了被背叛的风险之中,谁都不愿意去承担那个10年的风险,所以5年就是最保守的答案,华盛顿的预算博弈其实就是这个困境的翻版,双方都知道停摆是伤害民生的,可是如果谁先妥协,谁就可能会在下次选举当中被彻底击碎,于是所谓理性的议员们就做出了1个非理性的集体选择,宁可停摆也不能低头,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制度在信任崩塌之后的必然选择和集体回归,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面早就已经警告过了,多数的暴政固然危险可怕,但少数的要挟同样致命,今天美国的困境不是在于多数的暴政。而是在于少数的否决,任何一方都有说no的权利,却没有人选择说yes,停摆不是制度的漏洞,而是三权分立必须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用效率换制衡,用速度换安全,这本就是民主该付出的代价,威权体制一声令下雷厉风行,而民主制呢,则需要反复协商,争论不休,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它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适配而已。美国今天的病根不在于宪法条文的设计,而是在于政治文化土壤,当选民自己撕成了两个阵营,政客又怎么可能会选择握手言和呢,制度的生命力不在于条文的不朽,而是在于善意的存续,民主的韧性,也不是在于规则的完美,而是在于妥协的智慧,那么,同样强国的根基,它不在于一时的胜负,而是在于纠错的能力,当自由女神的火炬熄灭,点亮他的不是哪条法律,而是那些愿意跨越鸿沟,求同存异的勇气,而华盛顿的今天缺的恰恰就是这份勇气

来源:依心行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