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香港老人重走长征路:6000公里徒步震撼,他看到了长征精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08:37 1

摘要:这位来自香港的74岁老人郑镇炎,从去年10月17日踏上旅程,开始重走长征路。整整246天过去了,他徒步近6000公里,一路走过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直到最近抵达甘肃环县洪德镇,距离他的目的地陕西吴起县仅剩下最后的150公里。

在快节奏的今天,有多少人会为了心中的信仰,放下一切去完成一场旷日持久的“精神苦旅”?最近,一位来自香港的74岁老人给出了答案。他就是郑镇炎。

热点概况: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据媒体报道,这位来自香港的74岁老人郑镇炎,从去年10月17日踏上旅程,开始重走长征路。整整246天过去了,他徒步近6000公里,一路走过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直到最近抵达甘肃环县洪德镇,距离他的目的地陕西吴起县仅剩下最后的150公里。

郑镇炎老人的这场旅行,不是心血来潮。早在1972年,他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心中便埋下了重走长征路的种子。退休后,他开始筹备,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望,希望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坚定的信仰。

在旅途中,他看到了与历史记载中截然不同的景象。在长征途中著名的“弄染结盟”地——贵州安顺市镇宁县沙子乡弄染村,老人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山村如今通了班车,打车也十分方便。当地的陈经理告诉记者,老人当时对她说,他看到的贵州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路和桥都建得很好,让他感到非常震撼和自豪。

态度/观点:跨越时空与身份的震撼和自豪

对于一位74岁的老人来说,完成近6000公里的徒步,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精神上的磨砺。当我们坐在空调房里滑动手机时,这位老人正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大地。然而,比起他超乎常人的毅力,更让人触动的是他在旅途中感受到的“震撼与自豪”。

这份“震撼”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海拔4212米的夹金山,郑镇炎老人站在宽敞的盘山公路上,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当年红军穿着单衣、靠吃草根和煮皮带度过饥饿的场景。他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苦难走向繁荣的巨变。历史上的长征是生存与信仰的抉择,而他现在走的“长征路”则是一条充满希望和发展的康庄大道。

这份“自豪”则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回归和深化。郑镇炎来自香港,他对祖国的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感触。当他看到曾经偏远的革命老区,如今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生活富足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国家发展的骄傲。他在日记中写道:“让我体会到祖国对香港同胞的热爱和关怀!”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不仅仅源于对祖国繁荣的赞叹,更源于他在旅途中感受到的温暖。他坦言:“一路走来,从未遇到过一个冷漠的人,从没有人对我不礼貌、从没有丢过东西。”当大家得知他从香港来重走长征路时,都主动与他交流、邀他喝茶。这种朴实的人情味,让这位香港老人深刻体会到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结尾:长征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

郑镇炎老人的重走长征路,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长征精神”的契机。长征精神,不仅仅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更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将历史的信仰转化为现实的动力。

他用脚步证明了,长征精神不是尘封在历史书里的名词,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国家发展成果中的磅礴力量。这位香港老人的旅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新时代发展的见证。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份精神,让它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对于我们而言,也许没有勇气去走完这6000公里,但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思考,去感受这份震撼与自豪。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郑镇炎老人的故事,理解长征精神的真正内涵,并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骄傲。

来源:平底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