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因为分封而灭亡,为什么后世的皇朝仍然要搞分封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08:00 1

摘要:秦始皇不听。后果是他死后,李斯赵高杀扶苏,又灭了秦始皇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公子高自请殉葬,换得家族改姓集体东逃,后来胡亥也被赵高派阎乐杀掉。不分封的结果就是帝国垮台,家族集体灭亡,灰飞烟灭!

秦统一六国有功,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有功,但赢政本人还是太愚、太执、太天真。

秦建国后,搞郡县制,并不是没人劝过嬴政。博士淳于越对秦始皇说,如果不分封,中央出了晋六卿、齐田氏这样的乱臣贼子,怎么办?李斯蛊惑皇帝,不是忠臣啊!

秦始皇不听。后果是他死后,李斯赵高杀扶苏,又灭了秦始皇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公子高自请殉葬,换得家族改姓集体东逃,后来胡亥也被赵高派阎乐杀掉。不分封的结果就是帝国垮台,家族集体灭亡,灰飞烟灭!

所以沛县刘三来到咸阳后,深深地被这种灭族惨案震慑了。他内心里也觉得嬴政太愚,这么大个家业,怎么能够相信外人?所以建国后立刻大封同姓诸侯,同时假意封了些异姓诸侯,利用完后再杀掉。同时,还色厉内荏地跟功臣集团立约:以后非刘姓都不能为王啊?!

可最后也没什么大用。在吴、楚、齐诸王强大的背景下,吕稚也是三害赵王,刘邦死了三个儿子。如果刘邦不分封,吕后把除汉惠帝之外的刘氏子孙杀光,谁拦得住?她死后,“诸吕乱政”,天下差点姓了吕!如果改了“吕朝”,我们现在大概率不能自称为“汉人”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几十个政权只有曹魏是明确排斥宗室的。但正如曹植给曹睿的信中所言,亲人不可信,难道外人就可信?结果不言而喻。但凡老曹家有几个带兵的宗室在外头帮衬,给司马昭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弄出在闹市区往皇帝身上捅个血窟窿立死当场这种悖逆大剧。

曹睿听进去一点,后来病重,他第一时间想到的辅政大臣人选也是宗室,先想用燕王曹宇,后来用了“算是”宗室的曹爽。但是,已经有点晚了,曹家有能力的人皆已死光,后继无人。曹爽这种草包人物怎么可能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的对手?

在豪强遍地的东汉,宗室的力量也不小,直到汉末,也有刘虞坐镇幽州、刘焉在益州、刘表在荆州、刘岱在兖州、刘鷂在扬州、甚至还有刘备在徐州。当时除了司隶区,总共才十二州。东汉皇室虽然不堪,但是在行将灭亡之际,还是懂得将权力分给了大多数本家。从矮子里拔高子,最后显出了个刘备,搞出了个蜀汉,把旗号继续打了下去。虽然时间不久,位置不正统,但也聊胜于无啊!

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建立中华第二帝国后,镇守太原、江南、四川的都是自己儿子。隋炀帝派出镇守洛阳、长安的则都是自己的孙子。如果不是广大帝急于求成、举止失措,大隋也许可以幸存。隋朝虽然最后灭亡了,但是他的子孙最后还有跑到突厥去的,怎么着也有几个幸存的,不至于像嬴政一样,被一锅端了片甲不留。

李世民也把几十个弟弟、儿子派到地方当都督,结果给的权力太小,被武则天围剿,统统杀光了。宋明在大多数时间是不分封的,但在朝代初期,赵匡胤也是重用弟弟、朱元璋也是重用儿子。

朱元璋为啥能守住云南?很大原因就是他分封了藩王和沐英坐镇,藩王带去的护卫和军户是统治的根基。朱棣打下的安南为啥守不住?既不封藩王也不派厉害将领镇守。朱棣没法封藩,他自己就是靖难上来的,驻守安南的丰城侯李彬又病逝了,但他不派张辅接替。所以到他孙子宣德皇帝,只能默默放弃安南。

朱元璋吸取教训,重启分封制。把最能打的九个儿子放在长城沿线,成为九大塞王。让他们每天都有草原异族厮杀针对,不至于荒废了军事。又分别在黄河和长江分封了七大藩王领兵镇守。 黄河沿线有四位藩王,一来是抵挡异族的第二道防线,二来也是防备长城藩王造反的防线。

至于长江防线的三位藩王,主要作用是拱卫皇帝,防止出现司马懿这样的篡位奸臣。一旦朝中有异动,在外藩王能够第一时间起兵勤王, 维护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的这种部署,把外部敌人和内部野心家防备的死死地。根本不可能出现汉朝和曹魏灭国的下场。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防备藩王联合造反的可能。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不会相信自己的儿子全部造反。另一方面, 就算是藩王造反,推翻了皇帝,登基的也还是他朱家子孙,肉烂在了锅里。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不止是吸取了汉朝的教训,甚至是吸取了多个朝代的教训,包括曹魏的灭族之祸、晋朝的八王之乱、唐朝的藩镇割据,对明朝初期来说,是最好的!

偌大的天下,总得有人给帝王盯着。五百年以来,异族统治者多信重本族,比如金的猛安谋克、元的达鲁花赤,汉家王朝实不可学。而汉家王朝的旧法唐代用强枝弱干地方用藩镇,终致天下碎裂;宋代强干弱枝地方用厢军,养出的多是不堪用的米虫,都不可取。

清廷的法子本质上也是用朱元璋的旧路,但是是靠本族镇守。各地满城的旗人合众聚居,不许出界、不通婚、不习汉俗,由朝廷发给“铁杆庄稼”恩养,别造簿册。有世兵无世将。这套融合了金朝猛安谋克制精髓的制度,在四万万汉人中造出了二百万忠于皇室的可靠力量,且他们无挑战皇权的地位。综有清一代,这点是挺成功的。

来源:历史按察使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