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话概括中国前列腺癌的现状,那就是:发病率在快速升高,但很多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晚期,导致整体生存率偏低。
一句话概括中国前列腺癌的现状,那就是:发病率在快速升高,但很多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晚期,导致整体生存率偏低。
下面我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你梳理一下最新的情况。
你可以把流行病学简单理解成这个病在中国的“整体面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发病人数越来越多:近30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增长了超过9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背后和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比如高脂饮食)以及筛查意识提高都有关系。
2. 晚期患者比例高:这是中国和欧美国家最大的区别。在美国,超过90%的患者发现时是早期;而在中国,超过一半的患者(54%)在初次确诊时,癌细胞就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这意味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3. 生存率有差距:正因为发现晚,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66.4%-69.2%)明显低于美国(超过90%)。不过好消息是,随着早筛的普及,在浙江等地区,晚期患者的比例已从50%以上降至30%左右。
4. 城乡差异明显:城市的发病率大约是农村的3倍,沿海发达地区(如上海)尤其高。这可能与医疗资源、体检普及度有关。
这部分听起来专业,其实就像“破案”一样,医生通过一系列线索,搞清楚到底是不是前列腺癌,以及它的严重程度。
当身体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甚至骨痛等症状时,就需要警惕了。但更关键的是,早期前列腺癌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所以主动筛查很重要。
主要的筛查手段是:
PSA检测:这是最核心的方法。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前列腺的“体温计”。抽一管血就能完成。如果PSA数值升高,就意味着前列腺可能“发烧”了,需要进一步检查。通常以 PSA >4ng/mL 作为需要关注的临界点。
直肠指检(DRE):医生用手指通过直肠触摸前列腺,检查有无硬结或异常。
哪些人应该筛查?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的男性,在咨询医生后可以考虑进行筛查:
年龄≥60岁(绝对高危因素)
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
携带BRCA2等基因突变且年龄≥40岁
如果筛查结果异常,医生就需要鉴别,这到底是癌症,还是良性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这个过程就是鉴别诊断。
1. 影像学检查——找线索
多参数磁共振(mpMRI):这是看前列腺本身最好的“摄像头”,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侵犯了周围的“邻居”。医生会给出一个 PI-RADS评分,分数越高,癌的可能性越大。
PSMA PET/CT:这是一种更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可以看作是给癌细胞装上了GPS定位。它对于发现转移灶特别灵敏,在分期、判断是否复发方面优势巨大,目前已写入中国的专家共识。
2. 前列腺穿刺活检——最终判决
如果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那么前列腺穿刺活检就是确诊的“金标准”。医生会用一根细针,在超声或MRI引导下,从前列腺中取出几条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只有病理检查看到了癌细胞,才能最终确诊。
医生需要区分的主要是以下两类情况,而方法就是结合上述检查:
是癌还是良性增生/炎症?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这些良性疾病也会导致PSA升高和排尿困难。但通常在MP-MRI上形态比较规整,穿刺也找不到癌细胞。
前列腺癌:PSA可能持续快速上升,MP-MRI显示可疑病灶,最终靠穿刺病理确诊。
如果是癌,它的“凶恶”程度如何?
确诊后,医生还会用Gleason评分来评估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它的“凶恶”程度,分数越高越危险,这直接关系到后续治疗策略的选择。
希望以上这些通俗的解释能帮助你全面了解中国前列腺癌的现状与诊断。总的来说,核心在于 “早发现” ,建议符合筛查条件的男性朋友们,可以定期进行PSA检查。
如果你对某个具体的治疗手段(比如手术、重离子治疗等)感兴趣,我很乐意再为你进一步介绍。
来源:肿瘤科主任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