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又生“乱象”,公众人物在线装疯卖傻,网友跟风狂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00:23 2

摘要:下班路上刷到一条视频:一只AI生成的绿鱼头,用王世坚的嗓音喊“肚子饿啦”,弹幕齐刷“美团救我”。

“抽象”这词,原本挂在美术馆白墙,现在飘在地铁口的外卖袋上。

下班路上刷到一条视频:一只AI生成的绿鱼头,用王世坚的嗓音喊“肚子饿啦”,弹幕齐刷“美团救我”。

十秒后,系统弹出提示——“您已观看抽象内容1.8小时,要不要歇歇?

”手指一点“再刷五个”,心里却咯噔一下:原来快乐也能被计时器掐表。

谁也没想到,2023年抖音里带“抽象”标签的片子,一年能涨3倍播放量,30岁以上观众从边缘12%冲到35%。

B站更狠,二创抽象平均看完率78%,比正经科普还高。

大叔大妈不再只跳广场舞,也学小年轻把“挖呀挖”剪成“垮呀垮”,配一张扭曲的熊猫脸,点赞照样过万。

抽象成了全民口香糖,嚼两下,压力甜味散开,两小时后只剩寡淡的胶,吐不掉,咽不下。

北大实验室把这事量化了:刷抽象视频,唾液皮质醇掉17%,效果跟深呼三口烟差不多,可惜续航只有120分钟。

更尴尬的是,23%的受试者后来看普通段子笑不动,像被辣坏的味蕾,淡汤白水全成渣。

社交场也一样,Z世代把梗当现金,72%的人靠“你懂我意思吧”破冰,可41%同时承认,梗一断,空气瞬间凝固,谁也不敢先开口说人话。

平台一边数钱,一边擦汗。2024年3月,新规把“恶意抽象”拎出来单练,禁止拿精神病开涮、拿残障做包袱,18条红线贴墙。

可商业鼻子更灵:美团牵手“馒头黑话”,早餐订单涨三成;MCN新设“抽象评估师”,KPI是“好笑但不能掉价”。

岗位描述写着“需精通弗洛伊德与鬼畜调音”,月薪开价五万,像笑话,却真有人上班打卡。

课堂也被卷进来。

年轻老师讲“多巴胺曲线”,先放一段鸡你太美,再切入神经递质,学生抬头了,老教授摇头:知识要是全靠梗才能活,下回梗死了怎么办?

心理咨询科新增“抽象依赖”量表,连续两周不刷就手痒,归在轻症;若把现实对话也剪成鬼畜节奏,算中症。

治疗方案朴实无华——关机一天,去菜市场听大妈砍价,找回人间停顿号。

传播链早已跑通:政客金句→夜店Remix→表情包→T恤印花,一圈下来,原话被拔得连亲妈都认不出。70后爱的是“笨拙舞台”里港星踩空那一跤,95后偏要看虚拟网红故意穿模,两代人共享同一种失控,却品出不同回甘。

复旦的老师说,别把抽象当肤浅,它像社会的气阀,正经话塞不下的怨气,让一只绿鱼头代劳,噗一声,集体松口气。

可气阀松多了,螺丝会滑丝。

有人把科普也做成抽象——碳中和让一只企鹅跳科目三,点赞百万,可评论区齐问“到底啥是碳?

”知识只剩节奏,没有答案。

于是有人提议:给抽象分个级,绿色无害、黄色慎用、红色别碰;再设“建设性抽象”专区,允许荒诞,但必须把知识点缝在段子里,像把药片藏在香肠,狗吃了还能治病。

说到底,抽象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世灵药,它只是时代的大号创可贴——血还在流,贴一张,不疼那么明显。

记得两小时撕下来,让伤口透口气;也别忘了,创可贴背面胶纸上那行小字:若症状持续,请就医。

来源:天海无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