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良,字子房,作为辅佐刘邦定鼎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封留侯,谥文成,其家族自战国末期便以韩相之尊崭露头角。后代子孙历经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不仅在政治、文化领域延续荣光,更衍生出宗教、地方望族等多元支脉,形成脉络清晰且内涵丰富的传承体系,其中“张天师”一脉
张良,字子房,作为辅佐刘邦定鼎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封留侯,谥文成,其家族自战国末期便以韩相之尊崭露头角。后代子孙历经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不仅在政治、文化领域延续荣光,更衍生出宗教、地方望族等多元支脉,形成脉络清晰且内涵丰富的传承体系,其中“张天师”一脉(道教正一道)尤为特殊,成为家族传承中兼具宗教影响力的重要分支。
张良剧照
1. 先祖奠基:战国韩相的政治根基
- 张开地、张平(战国末期):张良祖父张开地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父亲张平辅佐韩釐王、韩桓惠王,父子两代连任韩相,史称“五世相韩”(《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为张氏家族奠定深厚政治根基,也埋下张良反秦复韩的家族动因。
2. 汉初传承:爵位更迭与司法声望
- 张不疑(西汉):张良长子,承袭留侯爵位,延续家族列侯身份。后因“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一案(《汉书·功臣表》明确“留侯不疑,坐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赎为城旦”),被削爵贬为城旦(秦汉劳役刑名),爵位传承暂时中断,但家族未因此衰落。
- 张辟疆(西汉):张良次子,年少聪慧,15岁便任侍中(皇帝近臣),在朝堂中为家族维持政治影响力,《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其曾在刘邦去世后,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吕太后封诸吕为王,以稳政局,显露出早期政治智慧。
- 张释之(西汉):张辟疆之子,字季,官至廷尉(汉代最高司法长官),以执法公正闻名。汉文帝时,他为平民犯跸案、盗环案据法力争,提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奠定汉代司法“不偏不倚”的原则,重振家族声望,也拓宽张家“政法并举”的传承方向。
- 张千秋(西汉):张良来孙(四世孙),爵位为阳陵公乘(汉代二十等爵第八级)。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汉宣帝下诏“复家”(《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恢复其家族因张不疑获罪丧失的赋税减免、徭役豁免等特权,标志张氏家族在西汉中后期重新获官方认可。
3. 宗教渊源:张良与道教的早期关联
张良晚年“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曾随赤松子游,虽未直接创立宗教,但“修仙问道”的经历为后世张氏家族与道教的结合埋下伏笔。东汉道教兴起后,部分张氏支脉以“张良后裔”身份附会道教传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张天师”一脉的先祖张道陵。
张良剧照
1. 东汉至三国:三公重臣与地方支脉
- 张壮(西汉末至东汉初):张良四世孙,官至尚方署令(掌管宫廷手工业),后迁大司寇(掌管司法),获赠大司空(三公之一),在手工业管理与司法领域双重任职,巩固家族政治地位。
- 张皓(东汉):张壮之孙,张良六世孙,官至司空(三公之一),《后汉书·张皓传》载其任上“数陈得失,朝廷嘉之”,以刚正不阿闻名,其职位高度仅次于张良的留侯爵位,成为东汉张氏家族标志性人物。
- 张纲(东汉):张皓之子,张良七世孙,官至广陵太守。他以弹劾权贵著称,顺帝时“八使巡行天下”,张纲独埋车轮于洛阳都亭,直言“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后汉书·张纲传》),弹劾大将军梁冀;后单车赴任平定广陵张婴叛乱,以仁德收服叛军,成为张家“忠义家风”的代表。
- 张赞(东汉末):张良七世孙,迁居吴县相人里(今江苏苏州),开创江南张氏支脉,民间流传谚语“相里张,多贤良。积善应,子孙昌”,可见其家族在江南的声望。
- 张翼(三国·蜀汉):张皓玄孙,张良十世孙,官至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封都亭侯。《三国志·蜀书·张翼传》载其参与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以“持重稳进”著称,曾因反对姜维频繁北伐而被调职,延续家族军政才能;张微(张翼之子,张良十一世孙)则在西晋任广汉太守,实现政权更迭中家族地位的平稳过渡。
- 张英(三国·魏):张良十一世孙,仕魏官至大司马、兵部尚书,被敕授大将军,虽正史无明确传记,但其官职见于张氏支脉族谱(如《张氏统宗世谱》),为曹魏军事体系重要官员,代表张氏在北方政权的传承。
2. 道教分支:张天师(正一道)的形成与传承
- 张道陵(东汉):据《汉天师世家》《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记载,张道陵为张良八世孙(一说十世孙),字辅汉,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他早年入太学,后弃官修道,在蜀地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创立“五斗米道”(道教正一道前身),以《道德经》为经典,结合巴蜀巫文化,设“二十四治”(道教教区),教化民众,信徒需缴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 张衡(东汉):张道陵长子,字灵真,世袭“天师”之位,史称“嗣师”。他继承父业,巩固五斗米道在蜀地的影响力,规范教区管理,避免教派分裂,《后汉书·刘焉传》载其“居汉中,雄据巴汉垂三十年”,为教派延续奠定基础。
- 张鲁(东汉末至三国):张衡之子,字公祺,史称“系师”,为张良十世孙(张天师一脉三世)。他在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治理地方,设“义舍”免费提供饮食,推行“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的宽刑政策(《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使汉中成为乱世中的“安乐之地”,持续近30年;后降曹操,被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其部众随曹操迁徙至中原、关中,五斗米道(后称正一道)也由此传播至全国,成为道教主流教派之一。
- 魏晋南北朝张天师传承:张鲁之后,张天师一脉以“嫡长子世袭”为原则延续,四世张盛(张鲁之子)迁居江西龙虎山,奠定“龙虎山天师府”的祖庭地位;此后五世张昭成、六世张椒、七世张回、八世张迥、九世张符、十世张子祥等,虽多隐居修道,较少涉足政治,但始终维系“天师”称号,成为道教正一道的核心传承者,与张氏家族从政支脉形成“一俗一道”的并行格局。
张九龄画像
1. 唐代:盛唐名相与“曲江张氏”
- 张九龄(唐代):张良二十三世孙,字子寿,生于曲江(今广东韶关),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举进士,入翰林,后任中书令(宰相)、尚书右仆射,封始兴县伯。《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其任上直言进谏,反对安禄山拜将,主张整顿吏治;文学上,其诗风清淡质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流传千古,著有《曲江集》;他开创的“曲江张氏”成为唐代张氏核心支脉,文治成就远超先辈,将家族声望推向顶峰。
- 张九皋(唐代):张九龄之弟,字子远,号绍湖,任殿中监、岭南节度使,封南康伯。他在军事上防御岭南少数民族叛乱,在监察领域弹劾贪官,与张九龄“一文一武”,共同支撑唐代张氏辉煌;其后代迁居长安、洛阳,成为中原张氏望族。
- 张仲芳(唐代):张九皋之孙,字德声,官至谏议大夫,继承张九龄“直道事君”家风,多次劝谏唐文宗抑制宦官专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以忠直闻于时”,维系家族在唐代朝堂的影响力。
2. 宋代:理学大家、状元宰辅与张天师的鼎盛
- 张载(北宋):张九龄后裔,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大儒,理学“关学”创始人。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教》),著有《正蒙》《西铭》,其思想成为宋明理学重要组成部分,配祀孔庙(《宋史·张载传》)。他将张氏家族传承从政治领域拓展至思想文化,赋予“书香门第”更深的学术内涵。
- 张咸(北宋):张良三十六世孙,字君悦,号汉源,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官宣德郎、剑南节度使,后以子张浚贵赠太师,封雍国公。《宋史·张浚传》附其生平,他以状元身份彰显家族在科举制度下的文化优势,进一步巩固“儒学世家”形象。
- 张浚(南宋):张咸之子,字德远,号紫严,辅佐宋高宗、宋孝宗两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魏国公,卒谥“忠献”。他曾组织“富平之战”抵御金军,后主持北伐,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志,《宋史》为其单独立传,称其“忠义许国,白首不渝”,其“出将入相”履历堪比先祖张良,成为南宋张氏领军人物。
- 张栻(南宋):张浚之子,字敬夫,世称“南轩先生”,官至秘阁大学士,理学“湖湘学派”创始人。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在岳麓书院讲学,著有《论语解》《孟子说》,其思想强调“知行合一”,配祀孔庙(《宋史·张栻传》),将家族文化传承推向新高度,使张氏成为宋代儒学世家代表。
3. 唐宋张天师:从民间到官方的认可
- 宋代张天师传承:北宋时期,张天师一脉(正一道)逐渐获官方认可,二十五世张乾曜(北宋)被宋真宗召见,赐“先生”称号;二十六世张嗣宗、二十七世张象中,均受宋仁宗、宋神宗召见,获赐钱帛、修建龙虎山道观;南宋时期,三十世张继先(宋徽宗时)以“神童”闻名,曾入宫为徽宗讲道,被封为“虚靖先生”,获赐“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三山符箓”,确立正一道在道教中的主导地位(《汉天师世家》)。
- 此时的张天师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领袖,而是兼具“朝廷命官”身份,负责主持国家祭祀、祈福禳灾,如南宋理宗时,三十五代张可大曾率军抵御元军,死后追赠“正一教主”,实现“宗教与世俗权力”的结合,成为张氏家族中与“文治支脉”并行的重要分支。
张居正剧照
1. 明代:张居正改革与张天师的鼎盛
- 张居正(明代):张栻后裔,字叔大,号太岳,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万历年间任内阁首辅(宰相),主持“万历新政”。他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银两缴纳)、“考成法”(考核官吏政绩),整顿吏治,增加国库收入,《明史·张居正传》载其“海内殷富,纪纲法度莫不修明”,虽死后遭抄家,但改革举措深刻影响明代中后期社会发展,延续家族“宰辅级”政治成就,成为明代张氏标志性人物。
- 明代张天师:制度化的“正一教主”:明代是张天师一脉最鼎盛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召见四十二世张正常,封其为“正一教主,嗣汉天师”,赐银印,允许世袭,确立“天师”为正一道最高领袖的官方地位;此后四十三世张宇初、四十四世张宇清,均受明成祖、明宣宗重用,负责编纂《道藏》、主持皇家祭祀;四十六世张元吉因“妖术害人”被治罪,但家族地位未受动摇;明末五十世张国祥,被明神宗封为“太子少保”,获赐“真人府”匾额,龙虎山天师府成为全国道教中心,张天师一脉的“宗教特权”与“政治地位”达到顶峰。
2. 清代:支脉扩散与张天师的衰落
- 张鹏翮(清代):张九龄后裔,字运青,号宽宇,四川遂宁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宰相)、河道总督,授镇国大将军。他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著有《治河全书》,《清史稿·张鹏翮传》载其“治河十余年,卓有成效”,后任刑部尚书,以执法公正闻名,是“遂宁张氏”支脉代表,延续家族“文武双全”特质。
- 张永信(清代):张良六十二世孙,生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卒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清康熙年间,由湖南省宝庆府武岗州(今湖南武冈)迁徙至四川,先后居于隆昌县、遂宁县,开垦荒地,繁衍后代,成为四川张氏“武岗支脉”始祖;其后代多为地方乡绅,在四川、重庆等地形成望族,体现张氏家族“迁徙扩散、落地生根”的传承特点。
- 清代张天师:从鼎盛到衰落:清初,五十一世张应京、五十二世张洪任,仍受顺治、康熙召见,获封“正一教主”,但地位已不如明代;乾隆时期,朝廷逐渐削弱张天师权力,规定“天师”需经朝廷册封,不得擅自传袭;道光年间,五十八世张彦頨进京朝贺,被要求“仍称真人,不许用天师字样”,正式废除“天师”封号;清末民初,六十世张培源、六十一世张仁晸,虽仍主持龙虎山教务,但已无官方特权,张天师一脉逐渐沦为民间宗教领袖,与张氏从政支脉的“世俗影响力”形成鲜明对比。
来源:文史汇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