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深圳技术大学一本科生解锁纳米纤维新发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20:50 2

摘要:近日,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陈志翔助理教授课题组以”Self-charging, antibacterial, and biodegradable functional material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for m

近日,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陈志翔助理教授课题组以”Self-charging, antibacterial, and biodegradable functional material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for masks, wound dressings, and vascular grafts” 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中科院一区TOP, IF:13.2)上发表研究论文。深圳技术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2022级新才特色班本科生罗煜超为论文第一作者,联培硕士生胡颖杰和实验员彭天翊为共同第一作者,刘清侠讲席教授和陈志翔助理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团队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纳米纤维材料,在呼吸防护面罩、伤口敷料和血管移植物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复合纤维膜表现出稳定的自充电性能,过滤效率和持续时间超过商业材料。Ag@PLA层提供优异的抗菌性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保持出色的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安全性。在伤口愈合实验中,该材料加速组织修复并抑制感染。其独特的多孔结构促进营养物质渗透和细胞浸润,支持细胞生长和血管移植应用。这种多功能纳米纤维材料为下一代生物医学材料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具有广泛临床适用性的关键医疗保健挑战。

未来技术学院鼓励学生打破学科与年级界限,开展跨学科、跨年级组队,形成特色鲜明的本硕博梯度型团队项目制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研究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未来技术学院项目导师制的系统支撑与制度保障。自大一入学起,学生即可根据兴趣选择加入相应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踏上科研探索之路。“在课题组中,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老师都一视同仁。只要你有想法、有行动,就会获得老师的全力支持。”罗煜超从大一起加入课题组,从文献阅读入门,经过多轮实验室实训,逐步迈入独立开展课题的阶段。课题组内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硕博研究生与博士后,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与成长环境。“师兄师姐总是耐心解答我的问题,还会专门抽空组织培训。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进步非常明显。”

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幸运的是,罗煜超在起步阶段便得到了引路人的悉心指导。初涉科研、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之后,他满怀尝试的热情,却也一度因方向不明而陷入迷茫。“起初,导师鼓励我大胆探索,在试错中积累经验。但当我屡次受挫、积极性开始下滑时,项目导师及时伸出了援手。”在一次单独汇报中,导师点醒他:“做研究要有体系化的思维,想清楚哪些问题值得做,哪些方向值得深入。” 这番话令他豁然开朗,从此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学会在纷繁的问题中辨别主线与重点。

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科研的宝贵机会,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真实科研项目,学生得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综合素养。这种“实践导向型学习”的培养机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积累扎实的科研经验,为未来学术深造或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科研项目中锤炼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创造了接触学术前沿、参与高水平科研交流的宝贵机会。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更多兼具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应用研究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支撑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供稿 | 未来技术学院 罗煜超

排版 | 肖扬

责编 | 汤悦

审核 | 钟鑫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