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粱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浙江原初酒业成功举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00:40 2

摘要:金秋十月,高粱映霞。为扎实推进“高粱新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加速以“浙糯粱1号”为代表的杂交糯高粱新品种示范推广,促进全省高粱酿酒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15日,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与浙江原初酒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高粱新品种

金秋十月,高粱映霞。为扎实推进“高粱新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加速以“浙糯粱1号”为代表的杂交糯高粱新品种示范推广,促进全省高粱酿酒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15日,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与浙江原初酒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高粱新品种示范观摩暨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兴华村举行。

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自主选育的“浙糯粱1号”杂交糯高粱新品种、高粱全程机械化高效种植模式,并深入研讨了高粱白酒深加工前景。来自省种子管理总站、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及浙江省兄弟县市农业农村局、种业企业、白酒加工企业及酒业协会和酒业媒体等的50余名代表与专家齐聚一堂,共绘从“一粒种子”到“一杯美酒”的产业新蓝图。

现场观摩:三站联程,全景呈现产业链

会议伊始,与会代表们依次前往三个示范点,进行了一场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景式观摩。首站来到香林书院示范点,这里重点展示了高粱机械化精量点播技术。农机在田间高效精准的作业,演示了如何从播种环节就实现节本增效,为“好种子”的落地提供了“好开局”。

随后,队伍转场至兴华村高粱基地,观摩无人机撒播作业。无人机腾空而起,均匀地将种子撒向土地,这一“空中力量”展现了在丘陵山地等特殊地形进行规模化、智能化播种的巨大潜力。

最后来到浙江原初酒业有限公司。在这里,代表们考察了高粱的“终点”——白酒的深加工环节。从发酵、蒸馏到灌装,对白酒酿造工艺的实地了解,让上午观摩的“起点”(播种)与“终点”(深加工)完美衔接,生动诠释了“高粱白酒深加工”的实践内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研讨会:思想碰撞,共谋产业新发展

随后的产业发展研讨会以“新品种助增产,新技术促高效,产业链带共富”为主题,由浙江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吕桂华主持。柯桥区湖塘街道办事处主任徐舒致欢迎辞后,会议进入了干货满满的环节。

江苏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次会议特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李春宏研究员分享了宝贵经验。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江苏白酒企业(如洋河、今世缘)年需高粱60万吨以上,且实践证明“进口高粱酿不出优质酒”,因此各大酒厂均已转向本土高粱。

李研究员介绍,江苏通过多家科研单位协作,已成功培育出多个国家审定品种,并成立了专门的高粱研究院。他重点交流了江苏推动酿酒高粱本地化的进程,指出这不仅提升了酒业品牌,更保障了优质原料,促进了产业融合。“相比茅台、郎酒,江苏起步稍晚,但已积极行动,”李春宏说,江苏省农科院专门成立了工作站,与汤沟、今世缘等酒企合作,核心任务就是改良品种、扩大种植。

最后,他展望了“酒企+种植户+科研部门”的合作共赢模式:种植户增收、村集体获益、酒企获得可溯源的优质原料,以此推动产业共同发展。

签约仪式: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高粱新品种使用权转让协议签订仪式。在全体与会者的见证下,金华禾园种业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玉米所就备受瞩目的“浙糯粱1号”新品种使用权进行了协议签订仪式。这一举措标志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创成果正式迈向市场,为产业的品种革新注入了核心动能。

本土实践:从村庄到合作社的共生之路

兴华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沈建强讲述了村庄的“高粱梦”。“从种下一粒高粱开始到做出酒产品,很多事情对于一个普通的村子来讲,就是要从这样的小事情开始做起。”他介绍,引进的浙江原初酒业有限公司,经过三年发展,已成为绍兴市高粱种植规模最大、柯桥区唯一的专业白酒生产企业,有效盘活了全区不利于水稻种植的旱地资源。

紧接着,绍兴原初旱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明亮从具体运营角度补充道,企业与合作社模式不仅实现了“丰收尽收”,还通过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引导农民利用荒地种植高粱,形成了“产业共生”的良性循环。目前,通过控股农业公司、种植合作社等实体,其关联高粱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并与省农科院深入合作,致力于解决专用品种、机械化和品牌辨识度等产业痛点。

研讨交流:聚焦品种与市场的精准衔接

在研讨交流环节,诸暨同山烧的几家酒企代表、其他区县市高粱种植代表、种子公司代表等纷纷发言。

浙江省酒业协会秘书长叶青的发言,从行业高度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声。他首先精准概括了浙酒的特点:“我们浙江的白酒厂都不是很大,但是我们浙江的白酒厂都是特色酒厂,每个酒厂都有它的特色。” 他指出,浙江酒企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来我们每个酒厂小日子都过得很好”,但现状是,“我们是觉醒的一代,我们要觉醒,我们要崛起。”

叶秘书长明确提出了对原料的需求:“做浙江的特色,因为我们浙江多为清香型白酒,有自己特有的高粱品种要求。所以我希望所有专家领导能够选择我们适合于浙江白酒的一个原料。” 他大力倡导借鉴江苏的“酒企+农业公司+农民”的产业链模式,并展望道:“为我们浙江的白酒能够更多的能够用到我们优质的浙江高粱,那么我想我们的白酒一定会风味更加纯粹,更加好喝。”

浙酒传说总编辑吴荣建建议,省农科院的专家应针对不同酒企的需求,研发不同单宁含量的高粱品种,让种子专家与酒企实现更精准的“衔接”,以优化出酒率、香型和酒体口感。

浙江展望:四位一体,创新驱动

会议的压轴环节,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吴早贵的总结讲话,为浙江高粱产业的未来指明了清晰路径。他幽默切入:“八项规定以后,瓶装酒喝得少了,土烧酒更受欢迎,这为我们发展特色高粱产业提供了契机。”

吴早贵提出,要将这个小作物做出大特色,需要依靠“四个创新”:

1. 品种创新,走向“专用化”:他强调,酿酒高粱首先要品质专用,需从种子资源入手,挖掘真正适合浙江环境的专用型种质。

2. 技术创新,解决“怎么防虫”:他指出在南方气候下,绿色、高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是关键。

3. 模式创新,探索“浙江方案”:他借鉴江苏轮作模式,提出浙江应研究本地习惯,探索如“高粱再生”(一种两收)等高产高效新模式。

4. 产品创新,超越“一杯酒”:他鼓励思路放开,开发如高粱馒头、糕点等特色食品,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结合,拓展产业广度。

最后,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成果检阅,更是一次征程的开启。它清晰地表明,在“浙糯粱1号”等新品种的引领下,在全程机械化与深加工的双轮驱动下,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共富产业链正加速形成,为浙江高粱产业与浙江酒业的协同发展与品牌提升,注入了强劲而笃定的新动能。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无法辨别具体出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浙酒传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