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档案最上面是一张入学登记表,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中山装,眼神清澈,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和朝气。表格上的字迹工整清秀,详细填写了家庭住址、社会关系等信息。在“父亲职业”那一栏,写着“革命干部”四个字,没有更多描述。
吴石将军之子南京大学档案首次展出
展厅里很安静,只有偶尔的脚步声和低声交谈。我站在玻璃展柜前,看着里面静静躺着的几页泛黄纸张。
这是吴石将军之子吴韶成的档案,记录着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
档案最上面是一张入学登记表,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中山装,眼神清澈,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和朝气。表格上的字迹工整清秀,详细填写了家庭住址、社会关系等信息。在“父亲职业”那一栏,写着“革命干部”四个字,没有更多描述。
那时,吴石将军已经牺牲五年了。这位被誉为“密使一号”的中共地下党员,在1950年因身份暴露,与陈宝仓、聂曦、朱谌之等人一起在台湾英勇就义。他的家人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
展柜里还有吴韶成的成绩单,上面记录着他在数学系的学习情况。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分析……每一门课的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分析,得了95分的高分。旁边附着一张任课老师的评语:“该生勤奋刻苦,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
我注意到一份特殊的材料——吴韶成写的思想汇报。纸张已经有些破损,字迹也比入学登记表上的潦草了些。他在里面写道:“我深知父亲的选择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我会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定和对父亲的崇敬。
展厅的角落里,放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循环播放着一段采访录音。这是2010年,南京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采访吴韶成时留下的。
“那时候学校里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家庭背景,我也从不主动提起。”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平静,“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不希望因为父亲的事情受到特殊对待。”
他还提到,大学期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很照顾他。有一次他生病住院,系里的老师带着同学来看他,还帮他补了落下的课程。这些温暖的回忆,让他在艰难的岁月里感受到了人间真情。
档案中还有几封书信,其中一封是吴韶成写给母亲的。他在信中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母亲不要担心。信的结尾写道:“妈妈,您要保重身体,等我毕业工作了,就接您来身边照顾您。”简单的话语,充满了对母亲的牵挂。
参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家都静静地看着这些档案,偶尔互相交流几句。一位老人指着吴韶成的照片,对身边的年轻人说:“这就是英雄的儿子,真是虎父无犬子啊。”
我站在展柜前,久久没有离开。这些看似普通的档案,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求学经历,更是一个英雄家庭的坚守与传承。吴石将军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仰,他的儿子则用勤奋和努力,延续了这份精神。
走出展厅,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想,这些珍贵的档案能够首次展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英雄背后的故事,这本身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来源:毒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