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健康集团IPO备案过关!“去众筹化”走出增长困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23:07 1

摘要:轻松健康集团的前身为大众熟知的大病众筹平台“轻松筹”,2014年成立后仅两年就“圈粉”过亿,不过随着监管环境变化、公益业务流量衰退等,近年集团剥离了轻松筹业务,转型健康服务。

在第一次申请状态失效后,二度冲刺港股IPO的轻松健康集团,近日获证监会备案,迈出境外上市流程中的重要一步。

轻松健康集团的前身为大众熟知的大病众筹平台“轻松筹”,2014年成立后仅两年就“圈粉”过亿,不过随着监管环境变化、公益业务流量衰退等,近年集团剥离了轻松筹业务,转型健康服务。

这被市场视为“断臂求生”。晚其两年成立、却早于轻松健康集团登陆资本市场的水滴筹,近年同样面临“公益引流+商业变现”模式的质疑。

然而,失去轻松筹这个重要流量入口后,轻松健康集团的转型之路并不算“轻松”。集团近年活跃用户、毛利率等指标均明显下降,净利润大幅波动。

当前,轻松健康集团正试图以“AI+健康服务”的标签冲刺资本市场,我国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及保险健康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广阔前景,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当前许多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保险中介机构均强调自身科技属性,轻松健康集团如何在新赛道讲好故事,依然有待考验。

“断臂”剥离轻松筹业务

10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QingSong Health Corporation(轻松健康集团)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确认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材料已获正式受理。根据备案信息,轻松健康集团拟在港交所主板发行不超过3649万股普通股。

这是公司境外上市流程中的重要一步,对轻松健康集团来说或意义更大。今年1月,轻松健康集团曾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上市申请于8月20日失效;8月31日,集团二度递交申请。

说到轻松健康集团,公众更熟悉的或是其“发家”的业务轻松筹。2014年,轻松筹成立,首创线上大病众筹模式,通过社交传播帮助重病患者解决医疗资金的问题。彼时伴随互联网+如火如荼地发展,互助平台风起云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乏巨头入局,轻松筹也得以迅速扩张。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6年,轻松筹迎来最快发展时期,用户数量从0到1000万仅用了13个月,而后从1000万到1亿更仅用了10个月。到2019年,轻松筹全球用户已超过6亿人。

这为轻松健康集团后续的保险、健康等一系列变现业务提供了足量的客户群体。2019年,“轻松筹”升级为“轻松集团”;2020年9月,更名为“轻松健康集团”。其业务也从以众筹为核心,逐步向保险业务和综合健康服务拓展。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轻松健康集团于2024年6月宣布将“轻松筹”及旗下朵尔医院业务整体剥离,形式上与上市主体切断关联。

集团在招股书中解释称,这一动作的直接动因是监管合规要求,按照现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外资企业不得从事众筹等具有公益属性的互联网业务。作为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轻松健康集团必须作出调整以满足港股上市条件。

在业内看来,轻松健康集团选择“断臂”,更深层次的逻辑是企业价值重塑。

网络互助是一种原始保险形态与互联网结合的产品,其模式的理赔虽与商业保险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网络互助社群游离在监管外,没有责任准备金,也不受偿付能力的限制。同时,由于缺乏外部监管,难以通过合理的渠道追溯,可能滥用广大群众的善心。于2021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水滴公司,就遭遇了“公益引流+商业变现”模式的质疑。

行业人士认为,轻松健康集团“去众筹化”,或意在通过切割“募捐换保险”的旧模式,规避舆论风暴,以及流量道德性争议带来的风险溢价。

值得一提的是,经历2011年开启的跌宕十年,在监管趋严下,网络互助也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迎来“关停潮”。

近年增长与困局

不过,剥离轻松筹之后,轻松健康集团陷入增长困境。

目前,轻松健康集团将自身定位为科技型一站式平台,专注于提供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解决方案。具体而言,为个人提供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的端对端保险保障及健康管理体验,并通过科普、营销服务、研究辅助等方式为药厂及医疗器械企业提供支持,从而加速医疗创新。

根据沙利文报告数据,按2024年收入计,轻松健康集团在国内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服务市场排名第十;在数字健康服务市场排名第七。

虽然轻松健康集团仍处于行业头部地位,但剥离众筹业务后,集团的活跃用户规模出现萎缩。最新招股书显示,活跃用户数量从2022年的7050万减至2024年的6510万,两年内流失超过500万;今年上半年,活跃用户数仅为2270万。

“活跃用户数量减少主要是由于用户流量更分散于微信等多个公众平台上,而微信目前是集团与用户互动的主要公众网域渠道,正在拓展至其他公众平台(如小红书)。”轻松健康集团对此解释道。集团还称,今年上半年集团从活跃用户转化的投保人数量为20万名,购买转化率为0.67%。根据沙利文的统计,这一转化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用户获取相关成本较低。

在行业人士看来,轻松筹不仅是轻松健康集团的成长起点,更是长期以来用户转化与业务闭环的关键链条,而目前新业务尚未建立稳定的营收闭环和竞争壁垒。

反映到业绩指标上,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轻松健康集团收入分别为3.94亿元、4.9亿元、9.45亿元、6.56亿元;而净利润分别为1.49亿元、1.46亿元、8440万元、5120万元,在三个完整年度呈下滑趋势。

“增收不增利”背后,一方面是轻松健康集团失去轻松筹低成本流量入口后,需要付出更多营销投入才能维持业务规模,侵蚀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也源于轻松健康集团业务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数据显示,高毛利的保险经纪业务、保险技术服务,在轻松健康集团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从2022年的35.7%、45.8%,大幅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7.7%、15.2%。与此同时,数字综合健康服务板块下的数字营销(科普服务),对营收贡献比从2023年的4.7%大幅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7.7%,但其毛利率仅为13.5%,难以支撑整体盈利水平,且健康服务业务更依赖供应商与渠道,抗波动性弱。

如何建立新的竞争壁垒

健康服务是门好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

据沙利文相关报告,2019年中国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服务市场规模只有5.86万亿元,到2023年已增至7.7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7.2%;预期2028年将增长至11.6万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8.5%。

目前,依托健康+保险服务,轻松健康集团已构建起全方位生态系统,涵盖早筛、健康科普、保险经纪、保险科技、医药公司等领域。该生态系统由集团自研的AIcar技术栈提供支持,根据用户需求智能匹配健康资源和资金解决方案。公开报道显示,轻松健康集团也频频带着AIcare等技术成果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行业相关交流活动上亮相。

但在这片蓝海之中,巨头环伺,竞争亦不容小觑。有行业分析指出,在付费转化、客单价和留存率等方面,轻松健康集团目前尚缺乏类似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高频消费场景与会员体系优势,也还未形成平安健康那样企业端+个人端双轮驱动的模式。在具体业务上,例如健康科普业务,又未与丁香医生等垂类平台形成明显差异。

放到保险中介中比较,近年来,手回科技、恒光控股、白鸽在线等多家机构密集递表港交所或纳斯达克,包括已上市的多家保险中介机构,普遍有着自己的“AI故事”、强调自身科技属性,以“AI+健康服务”标签冲刺资本市场的轻松健康集团,如何在新赛道形成新的竞争壁垒仍待考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轻松健康集团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数字健康产业的进化轨迹——从单一业务到生态布局,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创造,从传统模式到科技驱动,公司的进阶之路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从未来长远看,还需要进一步形成精细化、专业化经营模式,持续提升长期服务能力、科技投入等,在产品销售、长期服务、技术赋能等方面真正建立起“护城河”。

来源:中保新知

相关推荐